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码:284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6月
ISBN:7220067453
条形码:9787220067457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作者简介 胡昭曦,1933年生,四川自贡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著作有《四川古史考察札记》、《四川书院史》等。
媒体推荐 《巴蜀文化研究丛书》
《巴蜀文化研究丛书》
杨超杨析综
由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纂的《巴蜀文化研究丛书》现在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套分别由历史学、考古学和民族学专家编撰的丛书,向各界读者全国、系统地展示了巴蜀文化的丰富内容和精深内涵。
编纂出版《巴蜀文化研究丛书》的目的,是为了保存、继承巴蜀文化研究的优秀学术传统,以利于后来学者发扬、光大和创新。
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巴蜀史研究会曾经编辑了一套巴蜀史丛书,分别为徐中舒、蒙文通、顾颉刚、任乃强、邓少琴等老一辈学术大师有关巴蜀文化研究的学术文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对于巴蜀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文物出版社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老一辈考古学家冯汉骥的学术文集,同样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继老一辈学术大师之后,巴蜀文化研究在区域文化研究蓬勃发展的学术大势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成果,令国内外学
术界刮目相看。现在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了《巴蜀文化研究丛书》的编辑与出版,并得到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大力支持,列为“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这套丛书的六位作者,就是运用历史学、考古学和民族学对巴蜀文化研究的杰出代表,他们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不倦,辛勤耕耘,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套丛书的各编就是他们研究成果的浓缩和精华。该丛书的出版,不但可以比较集中地保存巴蜀文化研究成果的精神,而且可以大大推进巴蜀文化研究的进程,对于繁荣巴蜀学术,开创巴蜀文化研究新局面,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这套丛书的六位作者(以姓氏笔画为序)和六本专著分别是:
李绍明(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林向(四川大学考古系教授)、胡昭曦(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徐南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隗瀛涛(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谭继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李绍明教授的《巴蜀民族史论集》,从民族学和民族史的视角,对古往今来巴、蜀境内各民族及其文化源流作了精深的分析,阐释巴蜀各民族经济社会文化演进的异同,从而说明巴蜀各民族共同缔造巴蜀文化与文明的历史。
林向教授的《巴蜀考古论集》,从考古学的视角,着重对先秦巴蜀地区的文化、文明与历史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从物质文明的发展演变着手,来深刻阐述古代巴蜀的历史与文明在中华古代文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胡昭曦教授的《宋代蜀学论集》,从中国通史的视角,对宋代蜀学的形成、发展、演变、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刻分析,从而透视巴蜀学派的内涵、学风、成就及与其他学派的关系,揭示蜀学与巴蜀文化的联系。
徐南洲研究员的遗著《古巴蜀与(山海经)》,着重从《山海经》的分析,参照其他古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巴蜀地区的民族、地理、古史进行了细致考订,从而加深和扩展了传统巴蜀古史研究的基础。
隗瀛涛教授的《巴蜀近代史论集》,从近代历史演变的视角,对巴蜀近代文化的变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而论述了近代四川经济社会演变的历史、原因以及近代四川的开放与开发。 谭继和研究员的《巴蜀文化辨思集》,从历史学视角对巴蜀文化的始源、性质、特征、发展历程及现代化问题加以辨析,从而说明巴蜀重视今文经学的独特传统和重“一分为三”
思维特征的历史哲学基础,说明“文宗自古出巴蜀”等独特文化现象形成的缘由。
巴蜀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巴蜀文化研究所涉及的各个学科领域还需要广大学者继承发扬老一辈专家的学术传统,学习他们严谨的治学学风和科学的治学方法,在他们辉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争取更大成就。我们相信,本套丛书的出版,必将有力地推进巴蜀文化研究步伐,将巴蜀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研究宋代蜀学的论文选集,收集了胡昭曦先生的论文13篇。他的论文从中国通史的视角,对宋代蜀学的形成、发展、演变、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刻分析,从而透视巴蜀学派的内涵、学风、成就及与其他学派的关系,揭示蜀学与巴蜀文化的联系。
目录
析“易学在蜀”
陈抟里籍考
宋代“世显以儒”的成都范氏家族
司马光诞生地考
论张拭的学术源流
谯定张拭与朱熹的学术联系
……
文摘 书摘
三、史学世家
在中国历史上,宋代是史学的繁盛时期,其中四川地区是当时史学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学术界在论述宋代史学时,大多偏重欧阳修、司马光、郑樵、袁枢及浙东史学学派,对四川的史学注意不够。近些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然而对成都范氏在史学研究上的成就,尚缺乏集中研究和全面认识。究其原因:第一,范氏族人参加修撰的史书,如《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影响很大,但多为总纂者显名。第二,范氏诸人主持修纂的重要史书,今多已不存,如《宋神宗实录》及其“考:异”,因而缺乏对他们进行深入研究的更多资料。第三,对范氏诸人在史学上的成就尚缺乏系统清理。
从已知资料了解到,成都范氏是宋代少有的史学世家,范镇、范祖禹、范冲不仅长期参加或具体主持修撰史学巨著,他们还在史学思想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新唐书》的修撰,始于庆历五年(1045年)五月,仁宗诏命宋祁、王尧臣、张方平、余靖为同刊修官。同年闰五月,又诏命“大理寺丞、馆阁校勘范镇”与曾公亮、赵师民、何中立、宋敏求、邵泌“并为编修《唐书》官”,《新唐书》书局正式成立。皇桔元年(1049年),宋祁被任命为“刊修官”,当时编修官有王畴、范镇、吕夏卿、宋次道四人。至和元年([054年)八月,欧阳修亦被命为“刊修官”。后来,又加刘羲叟、梅圣俞为编修官。嘉秸五年,设局编修历时17年的《新唐书》完成。
范镇和王畴、吕夏卿、宋次道、刘羲叟、梅圣俞六位编修官,在撰修《新唐书》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和重要贡献。先是协助宋祁完成列传,继后又协助欧阳修完成志、纪、表。在编修官中,“宋祁、范镇到局各及十七年,王畴十五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并各十年已上”①。而宋祁在这17年中.曾出京为官,离开书局(仍为刊修官),欧阳修则是至和元年到局,故自始至终参加《新唐书》修撰的编修官只有范镇一人。范镇在编修《新唐书》中的具体分工不甚清楚,但他长期在局,勤恳修纂,颇有贡献。范镇曾说:“王景彝(畴)与予同在《唐书》局,十余年如一日……”②欧阳修对此作过充分肯定,他写道:“范镇、王畴、吕夏卿、刘羲叟并初置局便编纂故事,分成草卷,用功最多。”③
除参加修纂《新唐书》,范镇还参加了其他史书的编撰,苏轼在《范景仁墓志铭》中写道:“诏修《唐书》《仁宗实录》《玉牒》《日历类篇》,凡朝廷有大述作,(镇)未尝不与。”范镇还有一些私撰的史书,如《国史对韵》12卷、《东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