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新东方主义

发布时间: 2010-10-16 03:25:37 作者: kind887

 新东方主义


基本信息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页码:1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43655772/9787543655775
条形码:978754365577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新东方主义》讲述了:卢铿先生在倾诉,这倾诉带有他独特的思想色彩。“欧陆建筑在中国的许多城市相继登陆。一时间,巴比伦的拱券,古罗马的穹顶,哥特式的骨架以及文艺复兴式的线条们在中国浩大的造城运动中横行。欧陆风格在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一段被戏说的历史,成为在百态千姿的建筑群中尴尬的孤岛。”
卢铿先生在反诘,这反诘带有他独特的文化格。
“在建筑艺术史上,全世界本来有6支‘原生建筑体系’,它们分别是古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和古美洲的建筑。今天,当我们正在憧憬上海将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万国建筑博览会’时,似乎没有人意识到,本来曾经拥有无限魅力的东方建筑艺术却还需要在她今天的祖国找到一个时代的舞台和永恒的归宿。”
卢铿先生在呼唤,这呼唤带着他独特的热情和良知。
“集传统意识与现代理念,汇东方哲学与西方艺术观为一体的新东方主义艺术观,将可能成为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并感动世界的一种重要‘武器’。中国需要发展但不能忘却自己的历史文脉和对人类社会所负有的文化责任,中国需要开放但不能任由西方的文化艺术占领这个文明古国的巨大建设空间。”
作者简介 卢铿,祖籍重庆,生于香港。先后毕业于重庆一中和东北大学。于1984年下海后,历任华新国际集团总裁,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现任海尔集团副总裁、海尔地产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卢铿从事房地产业19年,先后提出过“新住宅运动”、“新东方主义”和“新生活方式”等思想,并著有《博弈广厦》、《居而美则优》、《新东方主义》和《新世说》等4部文集,被誉为中田地产界的“思想者”。
编辑推荐 《新东方主义》是由青岛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东方的遐想春天的杂议——《新东方主义原书序》
当“东方艺术”再次绽放——《新东方主义新版自序》
未来来自融化的过去——“新东方主义”艺术观浅见
感动源于合理的兼容——再说“新东方主义”艺术观
激情创造永恒的经典——三说“新东方主义”艺术观
艺术彰显华夏的轩志——四说“新东方主义”艺术观
文明穿越东方的祥云——五说“新东方主义”艺术观
后记一:创意改变明天
后记二:创意重构生活
……
序言 又是一年春节。今年春节没有离开上海,这使我能抽出时间,静心地阅读卢铿先生关于新东方主义建筑风格的系列文稿。
窗外的夜空已不再是静谧的夜,密集的焰火犹如时装模特一般,把充满魅色、魅情的黑夜变成了舞台,不过表演却显得更加狂放,更加张扬,更加性感。爆竹声则响成一片,充满了霸气,饱食着期盼也释放着欲望。我静静地坐着,面对文稿,我很奇怪我为什么能静静地坐着。
卢铿先生在倾诉,这倾诉带有他独特的思想色彩。
“欧陆建筑在中国的许多城市相继登陆。一时间,巴比伦的拱券,古罗马的穹顶,哥特式的骨架以及文艺复兴式的线条们在中国浩大的造城运动中横行。欧陆风格在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一段被戏说的历史,成为在百态千姿的建筑群中尴-尬的孤岛。”
卢铿先生在反诘,这反诘带有他独特的文化人格。
“在建筑艺术史上,全世界本来有6支‘原生建筑体系’,它们分别是古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和古美洲的建筑。今天,当我们正在憧憬上海将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万国建筑博览会’时,似乎没有人意识到,本来曾经拥有无限魅力的东方建筑艺术却还需要在她今天的祖国找到一个时代的舞台和永叵的归宿。”
卢铿先生在呼唤,这呼唤带着他独特的热隋和良知。
“集传统意识与现代理念,汇东方哲学与西方艺术观为一体的新东方主义艺术观,将可能成为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并感动世界的一种重要‘武器’。中国需要发展但不能忘却自己的历史文脉和对人类社会所负有的文化责任,中国需要开放但不能任由西方的文化艺术占领这个文明古国的巨大建设空间。”
卢铿先生这种真诚的倾诉,这种深刻的反诘,以及这种动情的呼唤是如此打动了我,它使得那狂欢却失于浮躁,激情却流于浅薄的夜空渐次在我眼前退去,我的身心被一种莫名的感动牵引着走进了建筑的殿堂。我想起了不久前参观过的,享有世界声誉的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作品展。
春节期间,上海美术馆里的安藤忠雄建筑设计展正在免费开放。其实,这个展览早在元月14日就已正式开幕。
文摘 插图:




一、未来来自融化的过去——“新东方主义”艺术观浅见
前些年中国的城市建筑流行过“欧陆风”,尽管那时候并没有多少人能够把风格迥异、多姿多彩的欧陆各地、各时期的建筑风格都弄明白,但确有不少欧陆建筑在中国的许多城市相继登陆。一时间,巴比伦的拱券、古罗马的穹顶、哥特式的骨架以及文艺复兴式的线条们在中国浩大的造城运动中横行。
曾几何时,欧陆风格在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一段被戏说的历史,成为在百态千姿的建筑群中尴尬的孤岛。欧陆风格之所以能够在西方世界流行久远却难以在中国固守一隅是有其深层原因的。正如梁思诚先生所说,建筑物在一个城市中不能独善其身,它必须与环境配合和调和。他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坚决反对“削足适履,让生活去将就欧美的部署”。
东京建筑印象
2005:年初我曾经在日本的多个城市考察近十天,第一次比较久地在日本逗留。注意到许多以前未曾发现过的文化现象。东京的建筑特色便是其中之一。
后记 就在这两年,“创意”两个字在中国和在上海受到了空前的关注。
2005年3月29日。上海《文汇报》头版头条发表了《申城崛起四大文化创意产业群》的报道,首次公开提出上海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其后,各媒体竞相报道了有关创意和创意产业的一系列文章,“创意产业”一时间成了传媒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同年,上海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大型国际性创意产业研讨会——“2004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论坛”,中国第一个比创意产业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上海创意产业研究所”也在上海社科院内应运而生。
进入2005年后,有关创意产业的热潮更是有增无减。上海市的领导人相继视察了多个创意产业基地,上海市政府将“发展创意产业”写入了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并对创意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规划。市政府确定了九个以创意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和创意产业相继成立,创意园区、创意学院、创意联盟、创意设计中心、创意产业网站、创意市集、创意仓库、创意天地、创意论坛、创意主题住区、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创意百分秀”、“科技创新月”以及创意产业活动周等也纷纷在上海涌现。2005年成了上海市富有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及社会经济生活最为活跃的一年。
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是其中的一个特殊的中国城市里,创意产业就这样开始了她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性起步。欧盟组织已有预测,上海将在三四年内与国际大都市伦敦、纽约、东京一起,成为国际创意产业中心。
创意产业的发端
物转星移,沧海桑田。创意活动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活动,我们可以从不少的中国成语中感受到她的魅力:独出心裁、别具匠心、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固本求新、另辟蹊径、别开生面、触类旁通、格物致和、独树一帜和超凡脱俗,等等。
读书人网 >建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