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青岛港风雷激荡三十年(1978-2008)(套装

发布时间: 2010-10-19 04:53:20 作者: kind887

 青岛港风雷激荡三十年(1978-2008)(套装全2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61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9787500472735
条形码:978750047273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青岛港风雷激荡三十年》大致讲述:青岛港的30年,给曾经迷茫、彷徨过的中国国有企业做出了最有力的回答,给改革开放的中国港口做出了标杆和示范。青岛港的出色业绩和成功经验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开辟了宽广的道路,国有企业将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获得越来越强的生机和活力;任何外部环境的改善,都不能取代企业自身的努力,在大体相同的外部条件下,决定国有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国有企业内部;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进行组织、管理、技术创新,把企业自身的事情办好,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拥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和一个优秀带头人,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专业书评 这本书告诉我们:月有圆缺,而况人乎?故,创业之时,自强不息;成功之时,至诚至谦。盈虚之数,兴衰之道,都在你心里明乎此,可无忧矣!——《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米博华
青岛港的历史生动地说明:把优秀的干部放在关键的岗位上,带出一个忠诚于事业、联系群众、积极团结正派的领导班子,善于团结和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的国有企业就一定能焕发无限的生机。——国家发改微体改所研究员 高粱
伟大的组织能够让普通人变得伟大,优秀的文化能够让大家一起优秀。青岛港就是这样我向读者强力推荐此书!——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总编辑钟国兴
毛泽东时代造就崇高品格,邓小平时代提供施展舞台,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世界市场是广阔天地,青岛港是常德传的生命愿常德传的品德和事业能够在青岛港传下去,在中国发扬开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韩德强
“制度创新激发活力,给大多数人带来福利的改革必见成效”——阅《青岛港风雷激荡三十年》之观感——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邱力生

目录
第一部 1978--1981艰难起航
 前言
 1978 改革元年
 那个冬天
 使命扛在肩上
 [年度记忆?1978]
 1979 先河
 “三区”年代
 温暖的印记
 崭露头角
 [年度记忆?1979]
 1980 想要告别有多难
 愚昧的代名词
 黑染缸
 告别仅仅是开始
 [年度记忆?1980]
 1981长路漫漫
 春天在哪里
 “等、靠、要”
 [年度记忆?1981]
第二部 1982--1984路上沧桑
 1982希望
 别样风景
 春天并不浪漫
 播下种子
 [年度记忆?1982]
 1983攻坚,攻坚
 “钉子户”
 住房“冲击波”
 后勤不“后”
 [年度记忆?1983]
 1984期待辉煌
 走马上任
 新风
 [年度记忆?1984]
第三部 1985--1988如歌的行板
 1985 开启困局/133
 思想先导/134
 “双补”/144
 [年度记忆?1985]/151
 1986铸魂/153
 十年一会/154
 彻抓彻改/159
 建钢班子/162
 [年度记忆?1986]/169
 1987必须面对的现实/171
 港口下放/172
 混乱仍是问题/177
 [年度记忆?1987]/187
 1988转折/189
 局长负责制/190
 雷厉风行/197
 变革年代/202
 [年度记忆?1988]/207
第四部 1989--1992劈波斩浪
 1989 考验/211
 重中之重/212
 “三个一心一意”/218
 "8. 12"/222
 [年度记忆.1989]/228
 1990只争朝夕/229
 修路/230
 科技大会/235
 前湾开港/239
 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242
 [年度记忆.1990]/247
 199l执著向前/249
 向一线倾斜,向科技人员倾斜/250
 狂风吹不倒/255
 解困/260
 [年度记忆.1991]/264
 1992春潮涌动
 打破“一大三铁”
 齐头并进大改造
 激越百年
 [年度记忆?1992]
第五部1993--1998遍插红旗到四方
第六部1999--2003穿越辉煌
第七部2004--2008时代强音
第八部致谢/613

……
序言 一个拥有百年历史、带着计划经济深重烙印的老港口,如何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从步履维艰跨向潮头,成为国有企业典范?
一个全身心投入港口事业、带着浓厚传统特色的中国红色企业家,如何执掌青岛港24年、历经风雷激荡始终一往无前?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临近之际,在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个伟大的巅峰时代时,青岛港、常德传重重地撞进了我们的视线。
2007年,在完成中宣部新闻采访团对青岛港的集中采访报道之后,我们被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使命感牵动着,开始了对青岛港长达一年多的深度调研。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考察青岛港改革开放30年的这一段历史,探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变革力量,学习并弘扬变革者的智慧和勇气,更加认清中华民族未来的复兴之路。

文摘 中国的改革元年,也是青岛港的改革元年,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而奠定这一起点的,从党和国家的全局来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新的路线方针政策;就青岛港而言,是对常德传的发现和任用。这两个因素的交汇,推动着青岛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灰白的太阳终于费力地钻出薄雾,就会把它那毫无热气的光线投射到十里港区的每一个角落——坑洼不平的道路、杂乱无章的堆场、破旧不堪的仓库和船上船下穿得像叫花子一样扛大包的码头的人身上。
当时的青岛港被称为“交通部青岛港务管理局”,隶属于交通部,由大、中港及黄岛油区三部分组成,是一个有四个装卸作业区,一个客运站及相应的船队、机修、修建、通讯、供电、医院、公安、学校、港监、外理、外轮燃供、服务公司等单位组成的综合性港口。其中,第一作业区为煤炭出口装卸专业区,第二、三作业区为散杂货进出口装卸区,第四作业区为石油进出口装卸专业区。
读书人网 >交通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