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世纪藏传佛教艺术:白居寺壁画艺术研

发布时间: 2010-10-23 02:57:40 作者: kind887

 中世纪藏传佛教艺术:白居寺壁画艺术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页码:240 页
出版日期:1996年11月
ISBN:9787800572852
条形码:978780057285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世纪藏传佛教艺术:白居寺壁画艺术研究》内容简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有着辽阔而富饶的疆域,各地不同的自然景色与风光,气象万千;各族曲折的不平凡的历史进程与风土人情,沉淀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与物质文明;遗存的丰富文化遗迹则显示着世世代代人民的杰出创造。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经历了苦难与欢乐交织的漫长道路。各民族自身的形成与融合,多民族间相互的和解与团结,所有这些历程都是那样曲折而艰辛。而探索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古代文化成就,则是为了使来之不易的祖国统一与文明事业不断发展,是为了维护民族主权与国家的繁荣兴盛。
我们对祖国各地文化的考察,不是出于“好奇心”,也不是满足于一种宗教的信念。而是与认识我们的祖国,认识我们多民族的历史进程与贡献相联系的;是与探求民族文化源流与发展相联系的。我国各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是世界的;然而它首先是民族的、国家的。只有祖国的儿女,才能正确地对待历史,正确评价祖先的经验与教训,正确地阐释民族的伟大创造。
文化总是在多方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而正确的估计和评价交流中的不同因素,才能进一步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唐代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正是通过交流,汲取了国内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了自己,形成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并传播和影响到相邻的国家。我们重视当时对西域的借鉴,也珍惜与东方各国的交流。我们不认为有外来影响,就不能形成各自的民族文化传统。
编辑推荐 《中世纪藏传佛教艺术:白居寺壁画艺术研究》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图版目录
导论 自居寺创建前后的西藏历史文化背景
一、白居寺创建前后西藏各派势力的消长
二、白居寺创建前后西藏宗教文化综述
三、元明两代藏传佛教艺术发展概略

第一章 江孜法王与自居寺的创立
一、夏卡哇家族对江孜的早期经营
二、江孜法王饶丹贡桑帕
三、白居寺的创建及其年代
四、白居寺各扎仓及其早期堪布传承
五、扎西饶丹贝桑波与白居寺

第二章 白居寺三层大殿壁画内容
一、大经堂及其东西配殿壁画
二、二楼佛殿及其回廊壁画
三、无量宫殿壁画

第三章 吉祥多门塔壁画内容
一、一层佛殿壁画
二、二层佛殿壁画
三、三层佛殿壁画
四、四层佛殿壁画
五、五层佛殿壁画
六、塔顶壁画

第四章 壁画年代及其艺术风格
一、创作年代推论
二、构图形式探究
三、造像经典与壁画人体比例
四、线条和色彩的韵律
五、精美的装饰纹样

第五章 壁画的渊源与形成
一、萨迦、夏鲁寺风格的遗韵
二、拉堆画风的影响
三、乃宁画风的因素
四、中原艺术的影响

第六章 壁画体现的藏传佛教美学试析
一、早期佛教的审美倾向
二、画论的理论成就
三、祥和与怖畏的审美内容
四、宗教修炼与画境追求

第七章 壁画题记研究
一、画家题记
二、供养人题记
附录
一、白居寺各殿塑像一览表
二、汉藏梵佛像名称对照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有着辽阔而富饶的疆域,各地不同的自然景色与风光,气象万千;各族曲折的不平凡的历史进程与风土人情,沉淀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与物质文明;遗存的丰富文化遗迹则显示着世世代代人民的杰出创造。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经历了苦难与欢乐交织的漫长道路。各民族自身的形成与融合,多民族间相互的和解与团结,所有这些历程都是那样曲折而艰辛。而探索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古代文化成就,则是为了使来之不易的祖国统一与文明事业不断发展,是为了维护民族主权与国家的繁荣兴盛。
我们对祖国各地文化的考察,不是出于“好奇心”,也不是满足于一种宗教的信念。而是与认识我们的祖国,认识我们多民族的历史进程与贡献相联系的;是与探求民族文化源流与发展相联系的。我国各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是世界的;然而它首先是民族的、国家的。只有祖国的儿女,才能正确地对待历史,正确评价祖先的经验与教训,正确地阐释民族的伟大创造。
文化总是在多方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而正确的估计和评价交流中的不同因素,才能进一步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唐代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正是通过交流,汲取了国内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了自己,形成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并传播和影响到相邻的国家。我们重视当时对西域的借鉴,也珍惜与东方各国的交流。我们不认为有外来影响,就不能形成各自的民族文化传统。
文摘 插图:


在政治上,一方面继续保持着父辈们同萨迦建立的良好关系,倚重萨迦派的宗教声望。在将其弟饶觉帕巴(1394——?)送往萨迦细脱喇章出任囊钦一职、服侍大元帝师和管理萨迦寺事务、继续加强同细脱喇章紧密关系的同时,开拓与萨迦拉康喇章和都却喇章等萨迦支系之间的关系。饶丹贡桑帕早年从师达仓宗都却喇章系传人南渴烈思巴大师,成为南渴烈思巴著名的心传弟子,利用宗教“同达仓宗的萨迦人建立了比以前更加紧密的师徒传承关系和政治联系”。饶丹贡桑帕卓越的才干深得萨迦的信任,1420年,萨迦派受明皇封敕为“西天佛子灌顶净慈弘智广慧大国师”的细脱喇章传人大元罗追坚参(1366-1420年)圆寂后,继承人贡噶旺秋(1418——1462年)尚十分年幼,萨迦于是邀请饶丹贡桑帕出任细脱喇章近臣,辅佐幼主,把持着管理萨迦的事务。萨迦在明代尽管失去了元代昔日的辉煌,但对西藏,尤其是后藏地区的政治和宗教仍有不小的影响,仍然受到明初中央政府的器重。1410年召请拉康喇章系主持昆泽思巴到南京并于1413年册封为“大乘法王”。同时册封了萨迦另外两个支系的主持即都却喇章的达仓王和细脱喇章的罗追坚参分别为“辅教王”和“大国师”。夏卡哇家族由于在西藏不断壮大的势力和与萨迦之间特殊的关系,在明朝多封众建的施政方针下,于1413年多封众建西藏各个教派和势力的同时,首肯了江孜夏卡哇家族的势力和地位,封饶丹贡桑帕为“永乐大司徒”,赐银印,敕封其弟饶觉帕巴为囊钦,赐印信。
后记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这块薄薄的砖头终于面世了。由衷的感激和欣慰此时此刻涌上心间,一时竟不知如何一一表述。换言之,这块薄砖的面世,不仅仅是笔者四年以来的田野和案头工作的结晶,实际上是关心我学术成长和关心藏族艺术研究发展的无数师长、朋友和同仁们共同劳作的结果,其间融入了他们大量的心血和关怀,乃至于无私诚挚的帮助。因此,在这里请允许我对他们的关怀、鼓励和帮助首先致以真诚的谢意。
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的金维诺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的王尧教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在三年的学习期间给予的不遗余力的指导和悉心的教诲,使我得以步入藏族艺术研究这座壮丽辉煌的学术殿堂。与此同时,在第一次实地调查前夕,得到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朱乃正先生和中国摄影报社编审安玉英先生在经济上的无私资助,使我的田野调查富于成果,并构成此书的基本材料。在材料的整理过程中,承蒙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W.J.Vander Kuijp先生捎来西方学者关于自居寺研究的重要成果即杜齐(GTucci)教授的力作《印度一西藏》(Indo-Tibctica)英译本,增加了笔者对西方这一问题研究的了解;在修改过程中,又承蒙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指教,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使该书增色不少。在出版过程中,先后得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宗教所所长陈庆英教授、科研处处长杨坚赞先生和中国藏学出版社汉编部主任高淑芬先生、美编李健雄先生及社长大丹增、总编廖祖桂先生等诸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