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3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303092994/9787303092994
条形码:978730309299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反思和批判并用,是想强调两者的某种相对区别,反思主要是对我们人和人类自己的反思、检讨;批判主要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审视。人和人类、社会现实,既有真善美的一面,又有假恶丑的一面,需要通过反思批判,来发扬光大前者,抑制减缩后者。
我选择《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与中国社会学美好明天》作为主题发言的题目,是因为我越来越认识到,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对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复杂的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对推进中国社会学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对缺乏人生经验和社会经验的青年社会学子茁壮成长和成就事业的重要性。同时,选择这个题目,还与我们最近研究19世纪、20世纪和新世纪的学术趋势有关。因此,我想简要地讲下面三个问题:
一、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与三个世纪学术趋势启示;
二、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与全面把握中国现实社会;
三、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与中国社会学的健康发展。
目录
第一篇 实践结构论及其二维视野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若干新趋势
--一种社会学分析的新视角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视野下的改革与和谐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视野下的社会矛盾
--一种社会学分析的新视角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与锻铸社会和谐的坚实支柱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对理论创新的积极作用
--一种社会学分析的新视角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如何研究“中国经验”:二维视野还是单极思维
--从现代性全球化与本土社会转型的关系进行分析
第二篇 新型社会主义的特点及其在基层制度创新中的实践
关于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的几点思考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和发展共同理想的几个问题
--从社会学视角看新型社会主义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邻里和睦的社会意义
--一种社会学视角
对镇海特色和谐社区建设的两点看法
--一种社会学的思考和讨论
重建社会信任,进行制度创新的积极探索
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新型社会主义实践
--深圳关爱行动的社会学分析
作为新型社会主义实践的社区制度创新
--对武汉市百步亭社区建设经验的一种社会学分析
在制度创新中落实社会公平
--解读广州市委市政府《惠民66条》
把公平正义的理念落实到社区制度的方方面面
--以南京社区建设为例,从社会学视角看社区制度创新的实质
社区文化建设与共同意义创新
--苏州沧浪社区建设的特色
第三篇 对新布达佩斯学派狭义转型论的学术剖析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新型社会主义的成长
--对新布达佩斯学派中国版的学术剖析
新布达佩斯学派狭义转型论的重大理论缺陷
--一种社会学的学术视野
后记
……
序言 所谓“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是指我们社会学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研究要有这样一种精神或态度,即通过反思批判这样一种理性思维活动,实事求是地肯定该肯定的东西,否定该否定的东西,并根据这种分析提出积极的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方案,以增促社会进步,减少社会代价。这种建设性的反思批判精神,是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它既不赞同“否定一切”的颠覆性或毁灭性的变味批判,又不赞同“肯定一切”的毫无反思批判的盲从态度。这里,反思和批判并用,是想强调两者的某种相对区别,反思主要是对我们人和人类自己的反思、检讨;批判主要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审视。人和人类、社会现实,既有真善美的一面,又有假恶丑的一面,需要通过反思批判,来发扬光大前者,抑制减缩后者。
我选择《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与中国社会学美好明天》作为主题发言的题目,是因为我越来越认识到,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对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复杂的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对推进中国社会学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对缺乏人生经验和社会经验的青年社会学子茁壮成长和成就事业的重要性。同时,选择这个题目,还与我们最近研究19世纪、20世纪和新世纪的学术趋势有关。因此,我想简要地讲下面三个问题:
一、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与三个世纪学术趋势启示;
二、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与全面把握中国现实社会;
三、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与中国社会学的健康发展。
文摘 在一些西方社会学家看来,现代性是一个自我生长和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也在老化”,风险社会的出现就从一个方面表现了现代性和工业化的这种“老化”①。如果将古典现代性与现时现代性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社会分配的内涵和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概括地说,在古典阶段,社会分配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收入和财富的分配方面,在后古典阶段,社会分配的重心则转移到了对风险的分配。
财富分配的压力逐渐让位于风险分配的压力,是西方现代性经历的一种演变进程。西方现代性的古典阶段是典型的工业化社会,也是以实体性生产和制造业为主导的社会,在其古典阶段上,由于生产和剩余的有限、生存资源的匮乏,是否能够公正地安排社会各阶级阶层及其成员的收入分配、财富占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这一阶段上,社会提供生产剩余的能力与合理分配这部分剩余的能力,或者像人们通常所说的,怎样把蛋糕做得更大、怎样使社会成员共同分享这块蛋糕,就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也就是所谓社会公正的问题。而在后古典阶段,由于生产能力的提高,人们生活普遍富裕,更加注重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度,更加关注对自我生命和财富的保护、防御意外后果、规避社会风险。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的知识和行动越来越进入到未知领域,这意味着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涉入到了风险领域之中。所以,西方现代性的后古典阶段最为集中的问题是社会风险问题,或者说是社会安全问题。正如有的社会学家所指出的:“古典现代性阶段的理想是平等,而高级现代性阶段的理想则是安全。”②
借助这样的比较,可以看出现代性在我国社会的一种特殊情势,即古典阶段的社会问题与后古典阶段的社会问题的复杂扭结与重叠,这迫使我们目前不得不同时面对着财富分配和风险分配的双重社会压力。对于前一种社会压力,从改革初始,我国社会学界就对社会分化、社会分层、收入分配、社会贫困、弱势群体等现象展开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为社会福利、保障、救助提供了相应的对策。
后记 放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专著性文集,基本上是我主持和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与构建: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应用与发展》(05JJD840149)的阶段性成果。本课题的第二主持人杨敏博士,现在是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院的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心的兼职研究员,曾经是我的博士生和学术助手,我们的合作关系一直保持至今。从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杨敏教授对本书做了很多贡献,也可以看到,上述学术合作是卓有成效的。在合写的文章中,凡是杨敏是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的文章都分别作了说明。
我一直认为,中国社会学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有两条特别重要:第一是站在国际社会学的前沿,把握社会学理论、方法、历史研究方面的新成果、新趋势;第二是深入到我国社会快速转型的实践,特别是在社会重心下移的今天,深入到城乡基层的社区建设的实际,把握住制度创新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