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页码:460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5月
ISBN:7806283714/9787806283714
条形码:978780628371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国学大书陆军
图书品牌:北京世纪山水文化
内容简介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简称《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年间长达3000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全书共130篇,计52万字。其中记帝王和大事的"本纪"12篇,记年代的"表"10篇,记典章制度的"书"8篇,记侯国的"世家"30篇,记人物的"列传"70篇。《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还是一部成功的传记文学名著。
作者简介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卒年不详。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他的先世是周朝的史官,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前期官为太史令,有志于著述汉史,临终嘱咐司马迁记汉事、修史书。司马迁10岁诵“古文”,后来博通典籍、掌握史书,善于诗赋,精于散文。他20岁开始远行,遍游长江与黄河的中下游地区、长城内外,还奉使于西南,侍从汉武帝巡游各地。他到处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风俗,为修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官为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记事、图书、档案,开始著述历史,还曾参与修订《太初历》。42岁时,司马迁开始写《史记》。47岁时,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西汉将军李陵辩解,获罪被施以宫刑投入监狱,三年后得以出狱,任中书令。所遭横祸并没有影响司马迁的修史工作,他更是发愤著述,直到55岁,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
媒体推荐 书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 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章学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郭沫若
编辑推荐 《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是在我国古史记载的基础上,具有独创性的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目录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1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4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7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10
史记卷五 秦本纪第五 18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26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36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44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52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56
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61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62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68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69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69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70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70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71
史记卷十九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72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72
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72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73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73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75
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81
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84
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92
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100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110
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111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116
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120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126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132
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134
史记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 137
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140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143
史记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147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158
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168
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171
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 175
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185
史记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190
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193
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198
史记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 205
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208
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211
史记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212
史记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213
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217
史记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218
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220
史记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224
史记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227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229
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232
史记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234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 238
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 239
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240
史记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242
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243
史记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245
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248
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254
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 257
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 263
史记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269
史记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 272
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274
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276
史记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277
史记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280
史记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283
史记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286
史记卷七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288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 294
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十一 296
史记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299
史记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300
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304
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307
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308
史记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313
史记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319
史记卷八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321
史记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324
史记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326
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328
史记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333
史记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336
史记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337
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341
史记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344
史记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348
史记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349
史记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352
史记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353
史记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356
史记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358
史记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360
史记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362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368
史记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 372
史记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375
史记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377
史记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 380
史记卷一百一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387
史记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392
史记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396
史记卷一百一十四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398
史记卷一百一十五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400
史记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401
史记卷一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402
史记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410
史记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415
史记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第六十 416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419
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422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427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431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433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434
史记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438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440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448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452
……
序言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卒年不详。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他的先世是周朝的史官,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前期官为太史令,有志于著述汉史,临终嘱咐司马迁记汉事、修史书。司马迁10岁诵“古文”,后来博通典籍、掌握史书,善于诗赋,精于散文。他20岁开始远行,遍游长江与黄河的中下游地区、长城内外,还奉使于西南,侍从汉武帝巡游各地,他到处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风俗,为修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官为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记事、图书、档案,开始著述历史,还曾参与修订《太初历》。42岁时,司马迁开始写《史记》。47岁时,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西汉将军李陵辩解,获罪被施以宫刑投入监狱,三年后得以出狱,任中书令。所遭横祸并没有影响司马迁的修史工作,他更是发愤著述,直到55岁,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
《史记》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情况,及帝王将相、儒林游侠等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全书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首脑,为他们作传记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
“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
“世家”记载了诸侯王国的大事,这是因为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把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
“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总之,司马迁写作《史记》以“本纪”叙帝王,以“世家”载诸侯,以“列传”记人物,以“书”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网罗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了以年月为起迄,如《春秋》的编年史以地域划分和《国语》的国别史的局限,从而创立了贯穿古今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成为正史的典范。
《史记》在叙事上非常成功,把头绪纷繁的人物和事件组织得详略得当、脉络清楚,使全书的结构既宏伟又严整。在艺术上进行了大量的加工,使得作品文字流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精彩纷呈。同时,全书语言丰富多变,洗练晓畅,并且融注了作者深沉而强烈的主观感情,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史记》在历史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尤为突出的是对人物的描写。书中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活动有广泛而生动的描写,特别是对于下层人民的才智功德作了鲜明的肯定和表彰。《陈涉世家》专门为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立传,高度评价了他在推翻秦王朝统治中的“首事”之功。《刺客列传》歌颂荆轲、聂政等刺客的抗暴精神。《魏公子列传》里着重赞扬了侯嬴、朱亥这些市井之民的才智和侠义。《货殖列传》则通过对商贾活动的描述,保存了极为珍贵的古代经济史料。政治家、军事家、学者、文人、游侠、娼优、医者、卜者等各类人物都在书中留下栩栩如生的剪影,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画卷,加上作者对所记述的人和事“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态度,是《史记》的思想价值高出于后来一切官修史书之所在。
此外《史记》还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人民性,它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方面,作了大胆、深刻地揭露。如《酷吏列传》中反映官吏的残暴,《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外戚的弄权和相互倾轧,都写得很出色。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即使是封建帝王身上的劣质,如汉高祖的无赖和权诈、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和迷信鬼神,也都用不加讳饰的笔调给予尖锐抨击。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大思精、流芳万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它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它的光辉,亘古至今,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
以史为鉴,知千秋盛衰兴趣,前事不忘,明万代是非得失。今读《史记》可知王侯将相兴衰之道,先哲圣贤治世之方,更可以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实乃一部治国安邦、立身处世的最佳教科书。
编 者
2007年5月
文摘 书摘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卒年不详。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他的先世是周朝的史官,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前期官为太史令,有志于著述汉史,临终嘱咐司马迁记汉事、修史书。司马迁10岁诵“古文”,后来博通典籍、掌握史书,善于诗赋,精于散文。他20岁开始远行,遍游长江与黄河的中下游地区、长城内外,还奉使于西南,侍从汉武帝巡游各地。他到处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风俗,为修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官为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记事、图书、档案,开始著述历史,还曾参与修订《太初历》。42岁时,司马迁开始写《史记》。47岁时,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西汉将军李陵辩解,获罪被施以宫刑投入监狱,三年后得以出狱,任中书令。所遭横祸并没有影响司马迁的修史工作,他更是发愤著述,直到55岁,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
《史记》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情况,及帝王将相、儒林游侠等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全书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首脑,为他们作传记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
“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
“世家”记载了诸侯王国的大事,这是因为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把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
“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总之,司马迁写作《史记》以“本纪”叙帝王,以“世家”载诸侯,以“列传”记人物,以“书”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网罗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了以年月为起迄,如《春秋》的编年史以地域划分和《国语》的国别史的局限,从而创立了贯穿古今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成为正史的典范。
《史记》在叙事上非常成功,把头绪纷繁的人物和事件组织得详略得当、脉络清楚,使全书的结构既宏伟又严整。在艺术上进行了大量的加工,使得作品文字流利、形象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