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页码:159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308072076
条形码:978730807207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觉真法师佛学系列
内容简介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内容简介:什么是快乐?把不快乐放下,就是快乐……大海之所以大,是因为清水可以流进来,浊水也可以流进来;鱼龙虾鳖有,泥沙草石也有。它没有选择谁、拒绝谁。人最可贵的是有一种开放、宽容的襟怀。开放是一种智慧宽容也是一种智慧。
作者简介 觉真法师,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长老的弟子
现任香港佛教联合会宗教事务监督
曾任香港佛教僧伽学院执行副院长
广东岭东佛学院执行副院长等
近十年来,为国内多所高校如北京大学、上海交大、长江商学院等讲授“佛学与企业管理”、“佛学与人生智慧”、“和谐是道”、“益大师四书解”等课程,著有《快乐人生》、《和谐人生》、《彻悟人生》、《感知人生》、《享受人生》、《当管理遇到佛学》、《有容乃大》、《此心安处是吾乡》、《素往来》等书籍。
媒体推荐 人不能没有生活,因此也离不开烦恼。如何从生活中摆脱烦恼,这在《心的大学》中,有切实的解答。读完这本书,能使人性升华,从而放下人生旅途的包袱,轻松自在。我先睹为快,深深感觉这是一本人人必读的修身正心宝典。
——了中法师(世界著名高僧大德、台湾玄奘大学创办人)
有人曾说:佛学是心的管理学。能把自己那野性不羁、瞬息万变的心找回来,不让它心猿意马、动辄失控,真的是一门大学问。因此,长老把书名称为《心的大学》,就是让我们好好地了解自己的心,从而管好自己的心。能做好心的主人,不让情绪失控,人就能活得更自在了。
语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李焯芬(加拿大工程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香港大学副校长)
编辑推荐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觉真法师佛学系列
目录
一、“我”与法师的对话——“我”问法师的9个问题
1.我能认识自己吗?或者,我怎样才是认识了自己?
2.我是谁?或者,谁是我?
3.我不知道的是什么?或者,我应该知道的是什么?
4.我需要的是什么?或者,我不知道的需要是什么?
5.我不希望的是什么?或者,我应该希望的是什么?
6.我不是什么?或者,我应该是什么?
7.我没有去做的是什么?或者,我应该去做的是什么?
8.我要防止的是什么?或者,我不知道应该防止的是什么?
9.我最缺少的是什么?或者,我不应该缺少的是什么?
语丝谈片
二、“你”与法师的对话——“你”问法师的25个问题
10.怎样从慈悲认识自己呢?
11.到底怎样才知道我们真的爱着一个人?
12.为何失恋似乎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13.如何保持爱情的鲜味呢?
14.到底什么是财富?
15.什么是内财与外财?
16.用钱可以赎罪吗?
17.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18.你如何看待命运?
19.命运的幸与不幸,可以掌控吗?
20.你如何看待失败?
21.你这块地,适合什么种子呢?
22.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23.能不能请您讲讲您对快乐的体悟?
24.有没有事情是不能宽恕的?
25.仇恨、怨气为何不能舍?
26.人怎样可以处理悲伤呢?
27.你尝过绝望的滋味吗?
28.你能感恩绊倒过你的人吗?
29.有什么是在生孩子之前,一定要准备的?
30.世上有没有不值得孝顺的父母呢?
31.为什么我们有私欲?
32.躁动的心如何安宁?
33.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内心?
34.安宁给人的感觉,好像等于没有欲望吗?
语丝谈片
三、“心”与法师的对话——法师解读“心”的19个问题
35.人,应该“放下”什么?
36.怎样看待不幸?
37.什么是“心无所住”?
38.烦恼多,就是业障多吗?
39.无明与烦恼,是人的两大病根吗?
40.为什么说“影子是我,我不是影子”?
41.为什么“忙来忙去,还是一场空”?
42.什么叫“放下即涅”?
43.你的选择,除了在你自心,还在哪里?
44.人的心,究竟在哪里?
45.“心结”是怎么来的?
46.悟在哪里?悟从心上悟吗?
47.什么是自求、内求?
48.“自心本清净,何处有尘埃?
49.心的能量有多大?
50.怎样才能不迷?
51.怎样寻到自己的心呢?
52.心,到底是什么?
53.人为万物之灵,灵在何处?
语丝谈片
后记
……
序言 佛法虽然利乐一切有情,但佛法流传在人间,是以解脱人生为设教根本。羁绊人生的问题解开了,就能完成最高人格——成佛。成佛是体悟真理,实现自由。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人生种种问题的羁绊,来自于烦恼,而烦恼是从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见、闻、觉、知等产生的。人不能没有生活,因此也离不开烦恼,如何从生活中摆脱烦恼,这在《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中有切实的解答。
体悟人生53问,是觉真法师在衣、食、住、行中,实践佛法的亲身体验,切身感受。书中的每一问答,无不传达出觉真法师在现实生活中,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自我超越。他说:“在现实中,人有痛苦,有压力,有矛盾,有无奈,有烦恼,这正说明人需要解脱,需要超越。人能成佛就是一种上进,一种超越,一种升华,一种实现。”这正诠释了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的真现实论”的真谛。
本书内容共分三章:一、“我”与法师的对话,二、“你”与法师的对话,三、“心”与法师的对话。“你”与“我”的分别都是从心中产生出来的,而生活中的烦恼都是因执你、执我而有的。因此断除“你”“我”的执著,要从自心中去求解脱。而信仰佛法,修学佛法,即是为实现自心的清净与自在。
文摘 有时候,当一个领导人,往往会被他的部下捧坏了,捧得晕头转向。尤其是年轻人,人生历练还不够,吹捧太多,明明说错了,下面还说对、对、对,是、是、是,捧到了自己也来欺骗自己的地步。
有时候,我去参加公开活动,因为我的特殊身份(代表了一个宗教),我被安排坐上了主席台,并且坐在显著位置,成了万众瞩目的嘉宾。可是,活动结束,我走下台来,这一切都不存在了,我又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我。如果,我还以坐在主席台上做嘉宾的那个虚荣来自满、自炫,那就是一种自我欺骗了。因为离开了那个场合,我曾经的角色已毫无用途了。那个场面,已成过去。
一个借“背景”、“他力”或“刹那因缘”生活的人(比如:官员、老板、执行长、总经理之类),在他退休以后,他会很失落,因为从不平凡回到了平凡,从绚烂回到了沉寂,他就不平衡了,他还生活在对过去的自我陶醉、自我欺骗之中。更可笑的是,报载,还有因此而自杀、自毁的人,那就更是一种角色迷误,知见的虚妄了。
学佛,就是回归本然,回到真正的自我。走出那些角色的耀眼光晕,我们既不要被别人欺骗,也不要被自己所欺骗。这才是一个本色的人,能在任何情况下都独立自主的人。这是真正的“我”。
我们往往看不清这个“真正的我”、本来的“我”。一位大官,因病住进了医院。检查前,他对同病房的病友,大谈自己的人生风光,无限荣耀。检查以后,要做大手术,脱下衣服,要推进手术室了,他面无人色,只能把赤条条的“我”交给医生了。他的那些头衔、职权、名誉、地位、威势、钱财,此时已毫无作用了。他成了一个乞求医生的弱势者。他回到了那个“可怜巴巴”的我。当初,赤条条地来,最后,也是赤条条地去。能看到这个本来的“我”,大概也就可以悟出:得无可得,失无可失,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角色的规限之中,刹那因缘刹那灭。回到那个“本来的我”,安于这个本来的我,你才有“得亦不喜,失亦不忧”的强大生命力。
这个生命力,只能来自生命的本源,来自对生命的感悟。既要看到社会角色的虚妄,又要按照社会角色的定位、规范和责任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到符合自己的角色、身份。这才是真正的人——一个真正能做自己主人的人。
佛法是什么?认识自我——本来的我,就是佛法。
请找回迷失了的“我”,阿弥陀佛1
9.我最缺少的是什么?或者,我不应该缺少的是什么?
我最缺少的是什么?
我的回答,就是自律。自己能管好自己。
能管好自己,就是自律,就是一种责
……
后记 这篇《后记》,我是非写不可了。我不能不把《心的大学》这个书名来由说说清楚。
马舒建先生是一位资深出版人。几年来,他在业余为我策划了四本书:第一本《快乐人生》,这本书要的人很多,已先后再版八次,加印就更多了;第二本《当管理遇到佛学》,第三本《有容乃大——觉真法师谈人生管理》,这两种均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现在,这本《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也是马舒建先生策划的。
当我拿到编写后的校样时,马舒建先生建议的书名《心的大学》让我十分新奇。我感到小马的确很有创意。我就很高兴地接受了。
这个“大学”,当然不是指目前小学、中学、大学这个学制中的称谓。那样,是讲不通的。我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第一本书就叫《大学》,这个“大学”,古人解为大人之学。大人,指的是君子,君指国君,子为诸侯。可见,君子是古代的贵族,是社会上层人士。套用今天的话语,是社会精英。可见,大人之学,即君子之学,贵族之学,社会上层人士之学。实际上,也即精英之学。关于这个“君子”的研究,著名学者、国学研究家沈善增先生,在他的《孔子原来这么说》(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中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不能一一征引,这里说明一点,孔子把“君子”一词原来单纯的“贵族”含义,改造成志向远大,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道德高尚之士;与之相对的“小人”,就是“从其小体”,迷恋功利之人。因此,成为一个精英,精英端在何处?不就在他的人口道德——亦即心灵素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