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退回释尊之侧

发布时间: 2010-10-27 02:56:59 作者: kind887

 退回释尊之侧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页码:27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8050932/9787508050935
条形码:978750805093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在汉语佛学发展史上,两千年来人们在阐述佛教信仰时,对“根本佛法”产生了逐步的误读和在误读基础卜的失当诠释,使得佛学的面目越来越偏离它的真相,有些提法甚至与当年佛陀的教海相悖。
通过对佛法中那些核心概念的分析,力图清理出“何为佛法的特质”。当然,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清除伪佛法”的思考——事实上,只有通过“辨伪”,才能“鉴真”。
通过重新回归到佛陀身边,去聆听、辨明后者的教诲究竟为何。这是一个艰难的心路历程,也需要信仰和勇气,它可能会颠覆我们对佛法的惯常理解,但这种对佛陀教义的回溯性探索,却是找到佛法本原的必由之路。
《退回释之侧》意在通过文献、方法论、信仰三重领域的并同努力,得以重新回到佛陀身边,以聆听佛法的根本要义。作者基于百年来佛学成果的一次基要性总结,以期读者能通过《退回释之侧》来了解佛法的根本特质和佛学的核心意义。
作者简介 李林,198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2年开始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承担课题研究。现为清华大学科技园文化专员、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江西佛教协会《从林》编辑。著有《张力的消解——禅学的佛学批判》、《梵国俗世原一家——汉传佛教与民俗》、《笔花堂诗稿》。另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编辑推荐 我们看到,真实的释尊是多么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们现在寺庙里塑造的那种形象。
由此,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发?
请您阅读《退回释之侧》!
当我们重新回归到佛陀身边,去聆听释尊的原始教诲,去思考佛法中的核心概念,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清除伪佛法"的勇气,颠覆着我们对佛法的惯常理解。
这是一个艰难的心路历程!
目录
前 言
一、佛法不是什么,佛法是什么
1.佛法不是本体论,佛法是缘起论
2.佛法不是知识论,佛法是方法论
3.佛法不是道德论,佛法是价值论
4.佛法不是形而上学,佛法是发生论

二、佛法之所以为佛法
1.关于"缘起"
2.关于"无明"
3.关于"无我"
4.关于"涅榘"
5.关于"中道"

三、此佛法原非彼佛法
1.关于"佛性"
2.关于"如来藏"
3.关于"因果"
4.关于"轮回"
5.关于"业"
6.关于"空"
7.关于"慈悲"

四、汉语佛学的历史遗留问题
1.关于"大乘非佛说"
2.关于佛学的中国化
3.关于伪经及相似佛法

五、关于禅宗
1.关于见性解脱
2.关于心性本觉
3.关于自性自足

六、关于净土宗
1.关于念佛
2.关于净土
3.关于往生

七、当前汉语佛学的主要问题
1.关于佛教信仰中的功利主义及非理性倾向
2."佛法是科学"?
3.对西方神(哲)学的弱视

八、关于学佛与佛学
1.提升佛法的学术品质
2.开显佛学的信仰品质
3.彰扬佛教的文化精神

九、佛教新启蒙
1.回归原始佛法?
2.教徒?信徒?
3.佛教神学?

十、我们信仰什么样的佛陀
1.作为位格的释尊
2.出离而担当的释尊
3.返身的释尊

十一、关于中国佛教的未来
1.关于教会教义改革
2.与基督教即将到来的全面冲突
3.先锋佛学?
附:辩佛学根本问题
后记
……
序言 在汉语佛学发展史上,两千年来人们在阐述佛教信仰时,对“根本佛法”产生了逐步的误读和在误读基础上的失当诠释,使得佛学的面目越来越偏离它的真相,有些提法甚至与当年佛陀的教诲相悖。本书主要借鉴了十九世纪以来世界佛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综合比对,对汉语佛学的一些关键思想进行了厘清,尤其是对佛学中的一些重要观念的误读、误释进行了校正。
本书的意旨并非阐述某一成体系的佛教理论,而是通过对佛法中那些核心概念的分析,力图清理出“何为佛法的特质”。当然,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清除伪佛法”的思考——事实上,只有通过“辨伪”,才能“鉴真”,所以书名“退回释尊之侧”,也反映了作者的思考立场:那就是通过重新回归到佛陀身边,去聆听、辨明后者的教诲究竟为何。这是一个艰难的心路历程,也需要信仰的勇气,它可能会颠覆我们对佛法的惯常理解,但这种对佛陀教义的回溯性探索,却是找到佛法本源的必由之路。
文摘 所谓的“实相”,作为一切诸法的本原,实即本体。“真如”、“实相”、“佛性”、“法界”、“法性”、“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皆是极抽象普遍而又无所不在的本体。《楞严》等强行在“见”的具体觉知功能之上,建立了一个“见之本体”,这就混淆了具体功能的“心”和本体意义上的“心”。具体功能的“心”,在根本佛法里只是“识”、是认识论,而《楞严》通篇都用本体论的“心”来否定认识论的“识”,力图建立一个所谓“真性”,这就落入了本体论。
根本佛法的“识”还有自由意志的属性,对应的是恒转流变的个体冲动——“自我”就是缘生缘灭的个体冲动,不存在真常的自我、也不存在“识之本体”。
《楞严》等汉语佛学经典中间掺杂了道家的许多思想,例如“本无”、“发真归元”明明是道家的概念,和佛教的“内观”截然不同——前者是本体论,后者是认识论,岂能混淆?
再试问,《楞严》所云“迷本圆明”,究竟是说“圆明真心”被“迷”所遮蔽呢?还是说“迷”也是以“圆明真心”为“本”呢?无论哪种解释,都是本体论,都违背“无常”和“无我”之法印,违背了缘起的发生学法则。
从根本佛法的立场来看,“心不寂灭”的观点是违反佛法原旨的。主张心不寂灭的人,最根本的问题是保留了一个心——虽遣除了一切,但“心”却独存,并且易把“心”当成“我”或“宇宙本体”之说的变形。
后记 本书是我在《张力的消解一一禅学的佛学批判》完成后的一个思想补漏。《张》书写作于十五年前,十几年来,我对自己当年的思想漏洞心知肚明,但是苦于才学所限,只好在书中留下“补丁”。《退回释尊之侧》其实就是面对“补丁”努力缝补的结果。
检点自己近二十年的佛学求索,自认为已经可以“收摊”:
《梵国俗世原一家——汉传佛教与民俗》是基于史料文献的写作、《张力的消解一——禅学的佛学批判》是基于比较宗教学的写作、《退回释尊之侧》是基于学术史和方法论的写作。而作为预期封笔的《出离与担当》,则将是对鄙人佛学思考的信仰辨正总结。《出离与担当》由独立成篇的论文组成,其写作时间穿插于《退回释尊之侧》的成书过程,内中几篇重要文章已经分别独立发表,所以我的佛学探索及著述已经基本结束。
当然,佛学探索是没有止境的,我之所以说“基本结束”,是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凭借自身此生的材质和才智,我很难再有大的进步,而我又不愿意做那些“学院派”的抄来抄去、缺少原创的“论文”,所以只有收笔,否则就成了江湖上的死缠烂打。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