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真假共和:1913中国宪政实验困境与挫折

发布时间: 2010-10-28 02:23:49 作者: kind887

 真假共和:1913中国宪政实验困境与挫折(下)


基本信息页码:30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203062465/9787203062462
条形码:978720306246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真假共和(下):1913中国宪政实验困境与挫折》讲述了辛亥革命那一代人,既没有涌现传统社会诸葛亮、刘伯温式的深思熟虑的谋士,也没有出现对路线、政策、策略进行严密分析的现代英雄。中国文化中的智谋之士,在那一代人中竟然没有涌现。 问题不在于袁世凯是否有理由集中权力,而在于袁世凯集中权力之后,为什么依然解决不了他承诺解决的社会课题,也就是以强有力的政府,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内政和外交问题? 民国初年的议会也很有趣,无论什么时候,总会有一些议员出来对袁世凯的集权要求抵抗一下,甚口使没有了同盟会一国民党的激烈派分子,仍然有人按照共和制原理和相关法规进行抵抗。但这种抵抗,一旦发生利害关系,又总是不能坚持下去。 袁世凯称帝失败,真的是共和制的胜利吗?不是的。辛亥革命时,清王朝的遗产由体制内的权臣袁世凯继承;而护国战争后,形势更加恶化,袁世凯的遗产分别由北洋系统的段祺瑞和冯国璋瓜分,连一个表面统一的局面都丧失了。民国的招牌依然存在,但民国的现状,却是军阀混战的黑暗岁月。 这是一段悲情的历史。这是一群失败的豪杰。
作者简介 朱宗震,1941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川沙县(现上海市浦东新区),汉族。1964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聘任为研究员。2001年退休。
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民国初年政坛风云》、《孙中山在民国初年的决策研究》、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六卷、《孤独集》、《黄炎培与近代中国的儒商》。
编辑推荐 民国初年的政治,是一部很好的连续剧,政治风潮起伏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充满着戏剧的元素。三颗政治明星袁世凯、梁启超、孙中山,互为生死对头,为何却会合作起来推翻了清王朝?从民国建立到袁世凯之死,他们之间又是如何进行权力分配和争夺的?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上任不到两个月,就弃职逃往天津,为什么?黎元洪、宋教仁等是怎样走上政治舞台的中央?地方实力派胡汉民、陈其美、蔡锷、李烈钧等的崛起,却又在预示着中国社会军阀化的倾向…… 《真假共和(下):1913中国宪政实验困境与挫折》作者以简洁而生动的文字,深入讲述了1913年中国政治生活中发生的这一切,共和的实现,是大势所趋还是偶然?共和的失败,是人事所误还是必然?个中的经验与教训,直接启示着中国今天的政治改革。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第一次大选
1.梁启超归国
2.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选举难免纷争,完成尚算顺利
4.宪法原则口水战:责任内阁还是总统集权
5.总统提名暗斗
第二章 南北冲突:对抗与血腥
1.江西军械案:李烈钧强硬对抗袁世凯
2.宋教仁血案
3.国会在危机中召开
第三章 大借款案:列强阴谋与国内斗争
1.六国银行团:利益与冲突
2.饮鸩止渴:借款备战
第四章 “宋案”之后:武力和法律的两难选择
1.“宋案”发生后的策略选择
2.“宋案”法律解决的挫折
附录:程德全、应德闳宣布“宋案”证据通电
3.大借款案在国会内的冲突
第五章 动荡的时局
1.孙中山的军事动员
2.袁世凯的军事动员
3.要稳定还是要共和
4.时局似乎有了转机
第六章 二次革命
1.袁世凯先发制人
2.为荣誉而战
3.慷慨悲歌:南京保卫战
第七章 国会的命运
1.国会生态
2.第一流人才内阁
3.总统选举
4.解散国会
第八章 自由和权威的困惑
1.袁世凯的困境
2.孙中山的困境
3.梁启超的困境
4.帝制争议
尾章 明星的归宿
1.护国运动:洪宪王朝的溃灭
2.梁启超和孙中山的归宿
结束语
民国二年大事记
民国二年后续大事记
……
文摘 第一章 中国第一次大选
1.梁启超归国
梁启超在晚清时主张保皇,拥护光绪皇帝掌握国家权力,主张政治改革采用君主立宪制,实行开明专制,反对激烈的革命主张,反对中国采用共和制度。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重新出山后,梁启超力图与袁世凯合作,实行君主立宪。在他看来,共和政体是万万不能够在中国施行的。梁启超和同盟会在海外的斗争非常尖锐,不仅有激烈的辩论,而且,在海外留学生和华侨界争夺资源和阵地。梁启超和孙中山个人之间也结怨很深。辛亥革命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朝着同盟会主张的方向发展,同盟会的势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张。建立共和国的原则得到了确认,立宪派的主张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在政界丧失了发言的分量,显得灰头土脸。梁启超和立宪派都是在很被动的状态下接受了共和,不能不低调处理自己失败的政治主张。立宪派和革命派在民国成立后,都在分化重组,两派的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和权力冲突,或明或暗地继续存在。
我们在上册已经谈到,梁启超分析了清帝退位后的形势,给袁世凯献计献策,就是要组织一个政治上温和的大党,利用议会阵地,来抑制革命派的势力发展。这个大党要由立宪派和革命派中的温和、稳健的人来共同组成。梁启超一直在朝着组织大党的方向努力。袁世凯很赞赏梁启超的计谋,放下架子和以往的恩怨,一直希望梁启超回国帮忙,梁启超的朋友和弟子们也一直在努力促成梁启超回国。尽管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国内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既有分歧,也有合作,全国和平以后,虽有斗争,也能和平相处。但梁启超反对共和的话说得太绝,与革命派的矛盾太深,在同盟会声势很盛的时候,他权衡利弊,不敢贸然回国。他的朋友、弟子们也一直在为他计算回国的利弊和时机。在梁启超周围都是些高智商的谋士,不像孙中山周边,鱼龙混杂,但也许这是千年的巨变,他们的计谋也十不中一。梁启超的高足弟子蔡锷一再向袁世凯和各界呼吁,敦请梁启超回国,委以重任。黎元洪也曾建议袁世凯,不应该拘泥于党派关系,也就是说,不要计较梁启超以前保皇的政治立场,希望重用梁启超。但是,他们的呼吁遭到革命派方面的强烈反对。广东都督胡汉民更通电全国,历数梁启超维护清王朝、反对革命的“罪恶”,认为现在民国的基础还没有巩固,像梁启超这样的保皇派万无可用的理由。梁启超被迫继续滞留海外,观察国内局势的演变和发展。他虽然与国内政界人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组织大党的愿望,却迟迟无法实现。1912年7月23日,共和建设讨论会的吴贯因(柳隅)
……
后记 中国在19世纪中叶,清王朝走向下坡路的时候,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同时,西学也开始在中国发生影响。事物总是呈现正反两极。清王朝的崩溃,不仅是列强侵略的结果,也是传统王朝的自然衰落。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长期处于超级的文化大国的地位,所谓天朝上国,因此,文化极具保守性。直到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整个中国社会才开始认识到全面学习西方文化的必要。当清末立宪和辛亥革命运动的时候,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储备极端匮乏。推而广之,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技术各个方面,都不具备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人才队伍。这是民初社会动荡的基本原因。
中国社会自戊戌变法以来,总希望引入西方立宪民主制度,来挽救中国社会的沦落。但是,中国社会的现代改造刚刚起步,大规模的社会生活,仍然在传统的经济体制和生产力条件之下,文盲人口占了80%。没有现代专业知识分子队伍,更没有所谓的公民社会。现代西方式的政治制度,如何能够植入传统社会之中?民初政治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使中国传统士大夫因应王朝崩溃的策略,发生变异。他们以为,简单地引进西方政治制度就可以挽救中国社会的解体。因此,他们在政治上的表现非常幼稚可笑。
客观的历史进程证明,中国社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理论形态,实际的进步都必须从基本的社会生活做起。浮躁的理论终究要回归大地。在这方面,同样有许多志士仁人,任劳任怨地为国家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虽然不属于本书的叙述范围,但他们的意义,与政治的进步同等重要。可以说,这是政治进步的真正基础和前提。如果我们本质地看问题,政治的改造和社会的进步,固然有交替上升的形态,但从长时段来观察,则基本上是同步的。我们不可忽视了任何微小的社会生活的进步。
从旧体制内衍生出来的领袖,如袁世凯这样的人,以及他后来的继承人,在加强权力集中的过程中,因为没有社会力量的动员和支持,他的社会基础反而越来越窄小,领袖的度量也越来越窄小,最后成为孤家寡人。从主流上说,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中国传统王朝解体之后的必然结果。中国社会的重新整合,必须从基层动员着手,这是条无可避免的艰难道路。
诚然,袁世凯的政治思想要比满清贵族开明一些,袁世凯时期的权威主义,也比清室要开明一些。所以,当袁世凯从形式民主向开明专制倒退时期,由于形式民主毫无生命力,袁世凯的统治既得到进步党人的赞助,也使处于社会关键地位的幼小的资产阶级阶层对它寄予希望。袁世凯的权威主义也得以稳定、巩固和强化。然而,当袁世凯的统治稳定之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官僚集团,越来越表现出在旧体制内养成的狭隘利益倾向,从而缩小了他的统治基础,激起了越来越强烈的不满。袁世凯并不以此为戒,妄想进一步恢复帝制,强化自己的权威,以此来稳定和扩大一己的利益,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身败名裂。他的继承人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孙中山虽然以实现民权为最终目标,而其革命实践,则是实施权威主义。对于一场不妥协的革命来说,这是无可避免的战斗体制。然而,这种战斗体制,带有创造时期不成熟的弊病,因而不可避免地走上曲折复杂,有时甚至是倒退的道路,难以按照孙中山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走向民主共和。
从辛亥革命到护国运动,中国社会虽然进行着争取民主共和的顽强斗争,但中国社会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因而难以成立。这是时代的悲剧。现实的政治,还只能导向不同形态的权威主义,共和制度的出现只是一种权力制衡时期的假象。孙中山后来解释当时的情景说:“在没有革命以前,多数人的观念只知道有民族主义……在那个时候,他们既是不过细研究,所以对于民权主义固然不明白,对于民生主义更是莫名其妙。革命成功以后,成立民国,采用共和制度,此时大家的思想,对于何以要成立民国,都是不求甚解。就是到现在,真是心悦诚服实行民权、赞成共和的同志,还是很少。”在这样的条件下,孙中山解释民国为什么得以成立的原因:“大家为什么当初又来赞成民国,不去反对共和呢?这个顶大的原因,是由于排满成功以后,各省同志——由革命所发生的新军人,或者清朝投降革命党的旧军人,都是各据一方,成了一个军阀,做了一个地方的小皇帝,想用那处地盘做根本,再行扩充。”也就是说,即使革命党人也没有真心赞成共和,他们只是想改朝换代自己称霸一方。因此,各路军人有了地盘以后,无论他是否参加过辛亥革命,都成了军阀。辛亥护国之后,中国传统的、封建的、野蛮的权威衰落了,而新的革命的权威还难以形成,“开明专制”也穷无所归,中国出现了一段既缺乏民主也缺乏权威的混乱时期。本书在低调中叙述这段悲情的历史,这是一段难以绕越的历史过程。历史前进的路上,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没有直线的运动。我们不必哀伤惋惜,不必长吁短叹,不必义愤填膺,不必痛心疾首。我们需要理性地理清历史运动的脉络,增长我们因应社会变革的智慧。任何社会变革的成功,仰赖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但这是社会综合发展的结果,并需要长期积累。仅仅是几个人到国外留学几年,学一点西方文化的皮毛,加以机械引进,是不能获得丰硕的成果的。不过,这也是一个积累的代价,如同我们自己也不能轻忽了幼年时代的努力和积累。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辉煌文化和历史,任何的挫折和失败,都在为伟大的创造积累能量。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