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兵无常势:我读孙子兵法

发布时间: 2010-10-31 02:50:51 作者: kind887

 兵无常势:我读孙子兵法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23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501786220
条形码:97875017862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结合兵法名著《孙子兵法》,作者妮妮而谈,逐次递进,行文夹叙夹议,取材古今中外,附加的“联想”篇幅,体现了作者自创发明的若干论点。比如:战争是一个结构形态、是一个立体的网络系统;所有的军事原则是其节点,所有的军事理论都使一些节点联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功能片”;军事网络分为四大“功能片”:物质的、智慧的、精神的与地缘的等等。
作者写这《兵无常势》,在个人情怀上,是想从一个中国人、从一个军事观察者的角度对今后我国军事的建设与发展提些建议与希望。全书对孙子元典的解读,叙述明晰,白话通俗,所谓文无定法,兵无常势,《兵无常势》在写作特色上亦别具一格。
作者简介 见君,原名赵建军。1950年生人。现供职于中央电视台电视电视剧制作中心,任导演。曾发表歌曲《大学毕业回山乡》等作品。自1980年以来,参加了电影《繁花似锦》、《茶馆》、《红楼梦》等的拍摄,以及电视剧《红楼梦》、《风华绝代》、《西厢记》等的拍摄。独立执导的电视剧有《迎来送往》、《边关的山梁》等。1966年开始接触和研究佛教、道教与伊斯兰教。1996年出版第一部佛教著作《原本的真实》。1997年出版道教著作《走上原本真实之路》,还著有《走上真实原本之路》、《大道与优游》、《享受哲学》。
目录
前言
《孙子兵法》总论
 一、掌握一种认识论与方法论
 二、战争的空间形态
 三、战争的时间形态
 四、战争的层次
 五、《孙子兵法》的潜内容
 六、《孙子兵法》的总结
 附:《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大略内容

《孙子兵法》十三篇
 一、计篇
 二、作战篇
 三、谋攻篇
 四、形篇
 五、势篇
 六、虚实篇
 七、军争篇
 八、九变篇
 九、行军篇
 十、地形篇
 十一、九地篇
 十二、火攻篇
 十三、用间篇
《孙子兵法》十三篇小结
后记
……
序言 海湾战争后,随着计算机、因特网、数字化、精确制导、卫星定位等高科技武器装备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不长的时间内,各种新军事理论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目不暇接就是繁多,层出不穷就是花样翻新;虽然繁多可以说成是昌盛,而层出不穷就会在人们心里产生困惑:哪个才是正确的?哪怕是更接近正确一些的?亦或都有正确的部分?也就是说都不完全正确?在现阶段内,这种翻新哪里是个头?何时才能了?总不能战争都打起来了,我们仍在翻新和争论着新军事理论吧!
  好在这种担心实在是没持续多久,于世纪交接处,股市上科技股与网络股轰然崩盘,人们口袋里虚拟的银子一下子贬值了一百多倍,此时,也唯有此时,大家才从讨论新军事理论的热度中冷静了下来,“困惑”也随着贬值回到了“寻根”上。人们自问:下一次的战争将于何时何地爆发?将以何种形式进行?胜负将如何分配?这里难道就没有什么端倪可循?军事理论再新也不可能没有根吧?!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是肯定的,但这种发展与变化绝对不可能没有其脉络吧?!
  中国有句俗话叫:“功夫在外”;人们预测未来有个方法,叫:“趋势外推”。
  “功夫在外”,是说要想提高自己在某一专业内的本事和见识,就必须从这个专业里跳出来,到本专业之外的领域里去想办法、找答案;“趋势外推”,是说如果你要想推测一件事物的未来,那必须先从历史上看一下这东西过去怎么样、现在怎么样,然后再谈将来会怎么样。
  有人说:你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痛?谁不知道“功夫在外”?谁不知道“趋势外推”?你来“外”一下、“推”一下看看!
文摘 《孙子兵法》总论
一、掌握一种认识论与方法论
(一)结构的重新整合——五元论
学习《孙子兵法》,首先要看懂它,然后再弄明白孙子是如何把握战争的。
看懂《孙子兵法》十三篇,是诸位自己下工夫的事情,而孙子是如何把握战争的,就是今天要讲的内容。谈到孙子对战争的把握,其实就是说他的战争观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这就牵扯到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问题了。
认识一个事物,在一定层次上是认识一种结构。形式与内容在此是一回事儿,不能机械而幼稚地一听形式就认为是外在的;一听内容才觉得这是本质的。在此,弄懂了形式就是弄懂了内容;明了其内容,也就明了其形式。比如要认识人类的遗传基因,那就是在认识DNA的分子结构;认识了DNA的分子结构,也就认识了人类的遗传基因。
一谈到认识论与方法论,不得不回到哲学与心理学上来。可一谈哲学与心理学,那又是另一门学问了,于是咱们只是约略地讲一下,同时把我的认识掺杂进去,希望能对诸位有益。
对于认识论与方法论,我们的前辈们是这样描述的:
1.康德说,人类认识的对象必须符合知识,这就是他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的意思是说:客观对象的无限广袤与无限深邃,是人们永远不可能全部掌握的。人们的认识永远是趋近于圆满又不会达到那个绝对圆满的顶点。换言之,就算是我们掌握了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结构,它也不是万能的,它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我们又不能抛开它,因为没有了它我们将寸步难行。因此,我们只有千方百计地去改善它、发展它,让它日臻完善,这才是诸位哲学大师与心理学大师要攻克的难关。
2.在康德之后,出现了弗洛伊德性本能说,他的学生心理学家荣格和布鲁诺等建立了完形学派。他们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发展为对客观事物结构的认识。形成一种结构后,使人在认识新事物时同化于已有的认识结构,把新事物包括进去。所以,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中最为重要的是掌握一种结构,它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各种复杂事物的先决条件。……从此,结构主义出现了。
3.当结构主义鼎盛之时,维特根斯坦发现:任何结构都不尽相同,这里只存在着“家族性相似”。同时罗素、海德格尔这些智者又发现了语言的局限性,所以解构主义产生了。
4.结构主义的瓦解,表面上是因为根本没有一个普适的结构。所有的结构都只是这一点上A与B相似;另一点上B与C相似……这就是“家族性相似”。当科学界发现了“测不准原理”、“非欧几何”、“非线性发展”、“突
……
后记 在此,我只想谈谈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军事方面的外行,对今后我国军事的建设提一点建议与希望。
  我国的军事科学、战争艺术、人性的战争、地缘的战争、对国际形势的把握、对新军事革命的认识,共同形成了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一个世界级大国的新姿态。
  实力,其硬指标是:一个指经济的,要保持每年7%以上的增长,这个问题不难办到;一个指国防上的,加强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建设,这是当务之急。
  其软指标是:人民的爱国心、凝聚力、毅力与意志。这是个难办的事情,如今当兵似乎是考不上大学才不得已的选择,像过去战争年代“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观念没有了,军人其伟大的气魄也不宣传了,媒体也为军人婚姻的事头痛得不成……
  我们前边讨论过,能激励士气的最强烈的,就属荣誉感、自豪感与民族自尊。呜呼!人民的爱国心与凝聚力,是头等大事、是天大的事啊。我想人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大家都不着急、都装看不见。你可以设想:如果单位领导全腐败得可以,那到了战场上会是什么样子?如果官员们对百姓们漠不关心,这个枪端起来会冲着谁?如果有钱人全是靠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财富,那一旦打起仗来,会不会再有陈胜、吴广?而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时的“均贫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会不会在两千多年后再次提出?且一呼百应呢?
读书人网 >军事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