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发布时间: 2010-11-06 03:23:58 作者: kind887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页码:28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811274280
条形码:978781127428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传播心理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看似熟悉(如对心理效应词条和具体的传播活动)但又有些陌生的内容。它是以词典的形式,把精心选择的130条心理效应和生机勃勃的传播活动(包括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影视传播等)联系起来,用心理效应所包含的理论和知识去诠释传播活动中的传者及受众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反之,又用丰富多彩的传播实践活动去验证心理效应的内涵。
作者简介 刘京林,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心理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新闻心理学概论》、《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自选集》,主编:《新闻心理学论文集》、《传播媒介与心理》、《新闻心理学原理》、《新闻心理学》。参与编写:《现代管理心理学》、《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大学生心理咨询》等。
编辑推荐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心理学案例教学的教材,也可以把它视为一本传播心理效应的词典,同时它还是一本有关传播心理学方面的趣味读物。
目录
前言
A
1.暗淡效应
2.暗示效应
3.安慰剂效应
B
4.巴纳姆效应
5.包装效应
6.标签效应
C
7.蔡加尼克效应
8.菜肴名称效应
9.出其不意效应
10.词频效应
11.从众效应
12.错误信息效应
D
13.登门槛效应
14.第三人效应
15.定势效应
16.对比效应
17.多米诺骨牌效应
F
18.反暗示效应
19.犯错误效应
20.反馈效应
21.反向思维效应
22.飞去来器效应
23.绯闻效应
24.冯雷斯托夫效应
25.风俗效应
26.否定效应
27.附着信息效应
G
28.感化效应
29.高空跳远效应
30.戈培尔效应
31.公共舆论效应
32.观众效应
33.广告的心理效应
34.广告负效应
35.过度合理化效应
36.过度奖励效应
37.过度效应
H
38.好感效应
39.好/坏心情效应
40.合法化效应
41.黑洞效应
42.蝴蝶效应
43.霍布森选择效应
J
44.忌讳与祈求效应
45.激将效应
46.激惹效应
47.鸡尾酒会效应
48.记忆术效应
49.价格效应
50.交互效应
51.交际氛围效应
52.接近效应
53.禁果效应
54.近因效应
55.剧场效应
K
56.刻板效应
M
57.马基雅维里效应
58.马太效应
59.美女效应
60.名人效应
61.名片效应
62.模仿效应
N
O
P
Q
S
T
S
Y
Z
译条英文译名
……
序言 “传播心理研究丛书”终于出版了。在我国内地每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种书中.至少到目前为止,以传播心理研究命名的丛书大概这是第一套。
这套丛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从宏观看,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国家的科学政策、社会体制、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心理科学就不可能从伪科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中断了十年的教学、科研之后又获得新生。同样,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社会背景,传播学也不可能从西方被引进到中国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显学。据此可以断言,作为新理学和传播学的交叉学科——传播0理学也不可能在我国的学科领域里有其立雏之地。
从中观看,如果没有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校领导班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使学校在1995年就开始招收新闻心理学(1997年改为传播心理学)的硕士研究生.继而又于2003年招收传播0理学的博士研究生,2001年学校领导又批准成立传播心理研究所,就不可能完成传播心理学教学、科研的体制化(即在学科建设、人员配备、资金保障等方面得到落实),也就不可能为在中国传媒大学培养传播心理方向的专门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
文摘 插图:


A
1.暗淡效应(dimmingeffect)
暗淡效应是指在光线比较暗淡的场所,交往双方因为彼此看不清对方的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的心理现象。
暗淡效应产生的心理实质在于人们的自我保护心理,更多见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活动中。在人际交往中。作为非语言符号的面部表情起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交往双方往往会根据对方的表情、语言来判断其真实意图。初次进行交往的双方容易带有戒备心理,不愿意过多地暴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尤其是在光线明亮的地方,交往双方更容易有意识地掩饰自己,这便影响了双方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但是在光线比较暗的环境中,双方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不易被察觉,戒备感会下降,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会高于光线比较明亮的场所。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案例:有位男子钟情于一位女子,但每次约会,总觉得谈话不投机。一天晚上,他约那位女子到一家光线比较暗的酒吧,结果这次谈话比较融洽。从此以后,这位男子将约会的地点都选择在光线比较暗的公共场所。几次约会之后,他俩终于决定结下百年之好。
读书人网 >心理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