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页码:15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807092698
条形码:978780709269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宁静的森林水池》讲述了:我们的世界正处于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在西方,人们在学瑜珈、柔道和禅修这些东方事物,而在东方,人们在学科学、商业和西方艺术与哲学这些西方事物。这正是一个阴和阳转换非常迅速的年代。因此如果你固执于任何观念——什么是东方的,什么是西方的,事情是怎样的,事情应该怎么样,那么你就会有麻烦;你就不能跟这个世界联接。但是,如果你放下一切,放下你的所有观念和见解,那么真相就在你眼前:天是蓝的,树是绿的,糖是甜的,盐是成的。
作者简介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生长在美国东岸的一个科学及知性家庭。一九六三年就读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Darcmouth College]嚼一主修亚洲研究,在学期间开始学佛。一九六七年毕业后,即前往东南亚修学,在阿姜查主持的巴莲寺出家,也曾经在马哈希法师和佛使比丘座下学习,并追随过西藏喇嘛、禅师、印度教上师。一九七二年回到美国,还俗。一九七六年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身兼佛学老师和心理治疗师。曾与约瑟夫,戈德斯坦[Joseph Goldstein]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合作建立一内观禅修社,并经常在美国、加拿大和世界各地举办密集禅修,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内观禅修教师之一。著有《狂喜之后》《踏上心灵幽径》《当代南传佛教大师》等书。保罗布里特[ Paul Breiter]在阿姜查的指导下修行并出家成为上座部佛教的一名僧人。作为阿姜查最早的西方弟子之一,他过了七年的僧侣生活。研完和修行让他精通泰语和老挝语,他也广泛研修过禅宗和金刚采,曾被考本大师授予禅宗讲师资质。
媒体推荐 阿姜杳一用许多年的时间在一个森林寺院巴蓬寺做行禅和坐禅,实践一种简朴而有节制的佛教修行叫做一每日正念[dhudanga]。《宁静的森林水池》反映了泰国的森林僧人宁静、精深而喜悦的修行生活。在两位曾经出家为僧的西,万人编著下,阿姜杏一的谦卑言辞唤醒了我们探询、惊叹、领悟以及内心宁静的潜在精神。在阿姜杏一眼中,执著是一切受苦的根源。领悟生活本性的无常、苦和无我是他为人类幸福及达成开悟所带来的信息。要灵活地把握执著的本意,我们必将被引向修行的新境地
——平衡之道,即中道。
编辑推荐 《宁静的森林水池》是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
致力于中国人的心灵成长与文化重建,南传佛教大师阿姜查的经典开示解析伟大的森林苦修传统,照见心底的贪婪恐惧愚痴
目录
致谢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解佛陀的教导
简单之道
佛教心理学
中道
学习和体验
断除疑惑
鸡还是蛋?
超越言词,自己去看
心贼
第二部分 端正我们的知见
错误之路
就是这样
正见
追随你的老师
让烦恼饥饿
信任你的心
乐与苦
你为什么修行?
分别之心
让树生长
感官对象和心
好事做过头
世界的问题
第三部分 生活就是修行
动中修行
不模仿
抓蛇
了解自己,了解别人
戒德
随他去
戒、定、慧的螺旋之道
真正的爱
什么是自然的?
在生活中学习
适度
对抗你的心
自力
放下
第四部分 禅修与正规修行
正念
七天开悟
内观的本质:观照你的心
学习唱诵
行禅
忘记时间
谁病了
禅修中需要注意的
修定
静观万物
坚持住
树叶永远在掉落
第五部分 森林里的课程
出家人的生活
你想逃到哪里?
制约
寻找佛陀
戒规只是工具
自力
向左,向右
简明的教导
不安的对治
学习教导他人
唱诵的深义
最好的禅修是什么?
劳作的佛法
一顿美餐
与他人和谐相处
阿姜查的茅屋
出家人不闲聊
神圣仪式与大热天
对治贪欲
真实的魔术
场景改变了,但是内心还是原样
在家修行
第六部分 问答录
问与答
第七部分 达成
无我
是的,我讲禅
简短而直接
未敲的铜锣
地下水
没有什么特别的
佛陀的喜悦
在你里面什么也没有
拾芒果
结束语
永恒的佛陀
佛教用语及英汉对照
……
序言 很高兴能为我的法友阿姜查的这本书作序。
我们的世界正处于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在西方,人们在学瑜珈、柔道和禅修这些东方事物,而在东方,人们在学科学、商业和西方艺术与哲学这些西方事物。这正是一个阴和阳转换非常迅速的年代。因此如果你固执于任何观念——什么是东方的,什么是西方的,事情是怎样的,事情应该怎么样,那么你就会有麻烦;你就不能跟这个世界联接。但是,如果你放下一切,放下你的所有观念和见解,那么真相就在你眼前:天是蓝的,树是绿的,糖是甜的,盐是成的;狗在吠,汪汪汪!雄鸡在啼,喔喔喔!这样,你才能饿来就食,困来就睡。饥饿的人来了,你就给他食物;口渴的人来了,你就给他饮水。就是那样!那样足够了!那就是佛——一切皆空。
文摘 我们没有检视自己,只是追随欲望,只想做让自己高兴的事情,却陷于无尽的执取和恐惧的轮回之中。不论我们做什么,我们只求舒服。如果我们不再有舒服和愉悦,我们就变得不快乐,愤怒和憎恶随之而起,我们就这样陷于自己的心,不断受苦。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思想追逐感官对象,同时,不管思想把我们带到哪里,我们都紧随其后。然而,思想和智慧是两回事。在智慧中,心变得宁静,静止下来,我们只是觉察,只是接受。一般来说,当感官对象出现,我们就思考它们,沉迷其中,不断演绎,为之焦虑。而实际上没有一个感官对象具有实在性,它们都是无常、苦和空。把它们解剖开来看,只有这三个特性。当你再次坐下,它们会再次升起,但是只要持续观察和检验它们就可以了。
修行就像照看一头水牛和一片稻田。心就像一头想要吃稻谷(就是感官对象)的水牛;那个觉知者就是主人。想一想这个比喻:你放养一头水牛,让它四处活动但是一直看着它,你不能置之不理,假如它靠近稻谷,呵斥它,它就退却了,假如它很犟,不听你的呵斥,你就拿一根棍子抽打它。白天别睡着了,听任事情发生,否则你的稻谷肯定会所剩无几。
当你观察自己的心,觉知者不断地观照着一切。就像经文所说,“那个心的观察者应该防止恶魔的陷阱。”心就是心,但谁是那个观察它的人?心是一回事,觉知者是另一回事。心同时是思想过程和觉知。觉知心:觉知它碰到感官对象是怎样的,当它与感官对象分开时又是怎样的。当觉知者以这种方式观察心,智慧就升起了。假如它碰到一个感官对象,卷入其中,那它就像那只水牛。不管它走到哪里,你必须看顾着它。当它走近稻谷,呵斥它,它不听的话,就用棍棒打。
当心经历感官接触,它就黏附上去收紧了。当它收紧时,那个觉知者必须开导它,跟它解释什么是好的和坏的,指出因果的运作,让它看清任何它附着其上的事情都将带来它不想看到的结果,直到头脑变得明白事理,能够放下。通过这样的方式,训练才会产生效果,头脑才会平静下来。佛陀教导我们放下一切,但不是像一头牛一样地放下什么,而是带着觉知和意识地放下。为了让我们了解,佛陀教我们多实践,多深入,牢牢守住佛、法、僧的原则,把它们直接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我从来就是这样修行的。在教导门徒时,我也是这样教他们的。我们想要看清真相,但不是在书里找,也不是把它作为我们头脑中的一个理念。如果心还没有解脱,就去沉思每个境遇的因果直到心清楚地看见,并从它自身的局限中解放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