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战后情报侦察技术发展史研究

发布时间: 2010-11-17 02:46:55 作者: kind887

 战后情报侦察技术发展史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页码:27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802371821/9787802371828
条形码:978780237182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战后情报侦察技术发展史研究》深入探讨了战后情报侦察技术发展的纵深原因,梳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情报侦察技术的主要发展和突破,认真总结了战后情报侦察技术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并对情报侦察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进行了初步的预测。同时,此书还重点探讨了军事强国情报理论的发展变化,对情报侦察技术发展与军事情报理论创新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 孙建民,1965年2月生,河南新安人。先后毕业于河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军事科学院,获历史学学士、文学硕士、军事学博士学位。现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撰有《中华统一大略》(与黄朴民合著)、《中国传统治边理念研究》、《中国历代治边方略研究》、《孙子兵法解读》(与黄朴民合著)、《孙膑与<孙膑兵法>》、《世界大间谍》等著作,在《中国军事科学》、《军事历史》、《军事历史研究》、《学术月刊》等军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情报侦察技术发展的宏观背景
一、军事大国对情报侦察更加重视
二、国际格局影响各国的情报需求,刺激并牵引着情报侦察技术的发展
三、战略武器的发展要求提升战略预警能力和情报支援能力
四、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军事变革对情报侦察技术提出了新要求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技的进步为情报侦察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 多种传感器的发展增强了战场感知能力
一、光电探测技术的全面突破与光学传感器的丰富
二、雷达技术内涵的变化和雷达装置的日新月异
三、无线电侦察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斗争领域的拓展
四、声学传感器与“听”力的延伸

第三章 侦察平台的全方位拓展
一、空中侦察平台成为情报侦察的生力军
二、航天侦察成为情报侦察活动的制高点
三、情报侦察的新空间:“近太空”
四、传统的地面和水上侦察平台的新发展
五、水下情报侦察系统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
六、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情报侦察活动进入网络空间

第四章 战后情报侦察技术的发展脉络
一、多维化情报侦察手段的初步形成
二、情报侦察技术的全方位突破
三、情报侦察技术与作战指挥和武器系统的逐渐融合

第五章 战后情报侦察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安全与军事需求始终是情报侦察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现代科学的发展是情报侦察技术不断突破的基本支撑
三、正确的政策导向和科学的决策是推动情报侦察技术发展的保障
四、制约因素的反作用

第六章 情报侦察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进一步提高情报侦察设备的技术性能
二、实现情报侦察系统的一体化
三、情报侦察系统全面融人C4ISR系统
四、情报侦察系统全面支持战术应用
五、提升情报侦察系统的生存能力与机动能力
六、加强情报侦察设备的自动化

第七章 战后情报侦察技术的发展与情报观的演进
一、近代情报侦察技术出现之前的情报观
二、情报侦察技术的近代化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情报观念的更新
三、现代情报观的重塑

第八章 情报侦察技术的发展与战略情报理论
一、战略情报地位与作用的提升
二、战后战略情报分析理论发展演变

第九章 侦察技术的发展与战场情报准备理论的生产
一、战场情报准备理论的提出
二、美军对于战场情报准备实施步骤的界定
三、战场情报准备的主要功能

第十章 战场情报支援理论的不断完善
一、战场情报支援的概念
二、战场情报观念的不断突破
三、对战场情报周期认识的主要变化
四、关于情报力量建设方向与内容的新认识

第十一章 情报侦察技术的信息化与军事情报转型理论
一、军事情报转型的背景
二、军事情报转型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三、对军事情报转型途径与方法的理论探讨与建设实践

第十二章 情报侦察技术的发展与作战方式和战争形态的变革
一、赋予传统作战方式以新的内涵
二、催生了新的作战方式
三、加速了战争形态的演变
结束语
一、情报侦察技术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
二、情报侦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突破是推动军事情报工作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三、实现情报侦察技术领域关键性技术的突破一直是情报侦察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四、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情报侦察技术发展和突破的良性环境,是提升情报侦察系统整体功能的关键
五、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探讨与情报侦察技术飞速发展相适应的情报理论,是夺取情报优势的重中之重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知否,是战争指导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设法掌握战场情况,了解敌人从而出其不意,或是避免在敌人打击面前措手不及,决定了军队的备战方式。而且,一支军队针对敌军进行有效反应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发现敌军的部署和集结情况”。因而“知”的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家的关注和重视。
早在2500多年以前,“兵圣”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对于“知”与“行”这一对军事领域中的基本矛盾就作过极为详尽的阐述,他不仅将“知”——充分地获取情报、科学地研判情报视为战略决策和军事行动的基本依据,强调“尽知”、“先知”,而且还科学地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军事原则和战争规律,重点探讨了“知”与“胜”的辩证关系,将情报侦察视为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近代资产阶级军事科学家同样关注战争中的“知”,即情报的问题。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情报是指我们对敌人和敌国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
文摘 除红外扫描相机外,被动式红外传感器还包括前视红外系统、热照相仪等。其中热照相仪在战场上的应用最为广泛。它是红外照相技术在70年代迅猛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红外探测器接收目标辐射的红外光并将其转化成电信号。虽然其照相质量不如主动式红外夜视仪,也不能测距,但是隐蔽性好,“全被动”工作,并且能穿透雨、雾等进行观察,加上其对温度比较敏感,因此能能透过伪装发现目标,而且能发现目标内部的某些过程和状态。比如从机场的热照相照片上,不但能看到上面停留的飞机,还能根据发动机温度的高低判断其当时的活动状态;在一定时间内,即使坦克、汽车、飞机等开走了,但由于其原来停留的地方和周围有明显的温差,所以仍能拍到其“影子”,据此即可分析出某种部队刚刚从这里经过。此外,它还能根据水的温差发现潜航状态的潜艇。热照相仪的缺点在于当雨水导致目标温度降低时,其分辨能力会削弱。
70年代红外技术的另一重大发展是电荷耦合器件(CCD)的应用。CCD照相仪是一种半导体摄像器件技术,它无需感光胶片或者把胶片上的影像转换成视频信号,而是从CCD器件直接获得视频信号,因而能够实时读出数据,方便地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处理。同时,CCD照相仪还可以模块化,应用潜力大,特别适合于星载侦察系统。到80年代,红外技术则进入了研制镶嵌焦面阵列(CCD阵列)系统时期。红外焦面阵列探测器能够随着探测器密度的增加,大大提高系统探测点源的灵敏度和系统的空间分辨率。
后记 2002年夏天,我从军事科学院完成博士学业返回外国语学院工作。其时,我院学科建设蒸蒸日上。学科带头人张晓军教授基于学科的发展布局、我本人的志趣和长期从事军事思想研究的学术经历,建议我开辟“军事情报史研究”这一研究方向。从此我便开始了在该领域的学习和探索。
在对情报史的研究范围、主要命题、认识特征、主要方法等基本问题进行清理的过程中,我最终决定以情报侦察技术发展史研究作为自己从事情报史研究的主要突破口。2003年5月,我就该选题进行了调研,并向吴如嵩、黄朴民、刘庆、毛元佑、王卫星等老师汇报了自己的初步思考。各位老师对该选题予以充分肯定,建议我将重点放在研究战后情报侦察技术的主要突破上,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战后军事强国军事情报理论的创新情况。
经过一年多的前期准备,2004年9月,我以“二战后情报侦察技术的发展与情报理论的创新”为题,成功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之后,研究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因为种种原因,研究和写作的任务几乎全部落在我这个项目负责人身上。为了将课题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命题高质量地完成,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办法:一是就课题中的一些主要难点,先行进行突破,相继撰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情报侦察技术的发展》(发表于《中国军事科学》2006年2期)、《二战与战后情报观念的变革》(提交“中国第二次大战史研究会”2006年年会)、《近几场局部战争情报斗争与对抗的特点》等;二是在清理研究的基本思路后,反复细化课题的具体章节内容。
读书人网 >军事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