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页码:25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10800587/9787510800580
条形码:978751080058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通史
图书品牌:北京时代联信
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为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傅乐成教授领衔主持,邀集门下五位史学俊彦共同撰写而成,是台湾乃至中国史学界不可多得的通史类著作。全书所述史实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讫清帝退位,按朝代顺序分为七卷,由五位青年学者分别著述其学之所专的部分:《先秦史》,由萧著,记述了中华文明诞生到春秋战国这一阶段的历史;《秦汉史》和《魏晋南北朝史》,均由邹纪万著,分叙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以及魏蜀吴三分天下到南北朝对峙局面的结束这两个时段的历史;《隋唐五代史》,由傅乐成教授亲自撰著,为隋重启统一盛运到后周灭亡,此三百余年间的历史;《宋辽金元史》,由王明荪著,所叙为从北宋统一全国到元帝国的衰亡,其间几朝的历史;《明清史》,由姜公韬著,叙述了明建国到满清康乾盛世国势转衰这段历史;《近代史》,由段昌国著,记叙了鸦片战争前后到辛丑条约签订这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全书每卷十余万言,共九十余万言。书中运用了一些文言文词句,表达简洁通畅,读之如饮醇酿。且每位著者对书中所述历史事件及人物均有自己独到精辟之见解,贵在不人云亦云。此外,这套简体版的《中国通史》还配了多幅珍贵的史料插图和战争地图,以便于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历史的全貌。
《中国通史秦汉史》刊行于1978年,成书之后即在话语圈里产生了巨大影响。时至今日,仍是不少史学爱好者的案头必备之书,一些高校亦将其作为常用教材,甚至有学者亦能从中获益。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简介:
傅乐成(1922~1984),傅斯年之侄,字力更,号秀实,山东聊城人。台湾著名史学家、台湾大学教授。《中国通史》为其重要的历史普及著作。
本书为傅乐成教授领衔主持,邀集门下五位史学俊才,共同撰写而成。全书按朝代共分七卷(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辽金元史、明清史、近代史),凡九十余万言。所记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讫清帝退位,探究中国历代改治、经济、军事、文化情状及其变迁。所述重在勾画历史轮廓及史事变迁的因果、影响。叙述简明扼要,论史则兼及人事及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技术原因,不以人物忠奸智愚为单一的考量指标。1978年书成,以叙述精到、议论持正、文笔清顺名闻当时。畅销三十余年,为台湾地区最受欢迎的中国历史普及类读物之一,并广泛流行于香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
媒体推荐 傅乐成先生主编的这部通史,是由他牵头,组织六位台湾史学界第一线的青壮年俊彦编写的。每个人都是学有专攻的史学家,按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自己精熟那部分,最后由傅乐成先生统稿。每本都是名副其实的著作,不像我们这边仅仅是编写。应该说,这套通史的作者,各个文笔俱佳,学、才、识三者足备。书成之后,在话语圈里,影响巨大,长期以来,既是爱好者的案头书,也是大学的常用教材,一些研究者,也能从中得到教益。有人说,这套书是典型的台湾国语,保留了文言文的古意,因此,读来如饮醇酿。其实,在我看来,这套书最大的特点,是有见地,不人云亦云。叙述简单、干净,能把很复杂的事情,三言两语道个明白。不是在史料里浸润多年,看过不知成亿字的资料,断不能为此。
——张鸣
编辑推荐 《中国通史秦汉史》:
台湾继钱穆之后最有成就的历史学家傅乐成领衔主持
台湾、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一带最为畅销的中国通史普及类著作首次引进大陆
目录
第一章 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
第一节 秦帝国的统
第二节 秦帝国的覆灭
第三节 楚汉相争
第四节 休养生息的时代(汉惠帝~景帝)
第五节 波澜壮阔的有为时代(武昭宣三朝)
第六节 西汉中衰与政权结构的变动(元帝~王莽篡汉)
第七节 王莽托古改制的迷梦
第八节 东汉政权的发展(光武明帝时代)
第九节 东汉政权的转换与崩溃(和帝~献帝)
第二章 汉帝国与边疆诸民族的关系
第一节 北亚游牧帝国的盛衰
第二节 西域的开拓运动
第三节 南徼诸蛮的开辟
第四节 东北亚的绥服
第五节 西羌的炽盛
第六节 北亚草原的递兴势力
第三章 汉代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一节 国家财政和帝室财政
第二节 两汉的土地与农业
第三节 两汉的官私手工业
第四节 商业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四章 汉人的学术与信仰
第一节 两汉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第二节 经学史学与诸子学
第三节 文学与造形艺术
第四节 科学研究与发明
第五节 本土宗教的创立
……
序言 英国哲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对中国人而言,读史能否使人明智倒在其次,主要是可以使人愉快。古代的中国人,文学和历史是分不大清的,因此大量被中文系视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当初作者和读者都是当历史来看的。四大名著中最受欢迎的《三国演义》,其实就是在讲史。而最像小说的《红楼梦》,其实当初倒不那么受老百姓待见。
经过一百多年的折腾,中国人毕竟已经迈进了现代社会。老黄历不用再提,至少受过教育的读书人,知道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小说。小说、电视剧里胡编和半胡编的历史故事,看了过瘾之余,有时候也想看点“历史的真实”。更有野心的历史爱好者,一般都想通过读史,最好是系统地读史,了解历史的全貌。这时候就用得着通史了。很多爱好者,只要读史,首选往往就是通史。真正专门化的历史研究,其实跟其他学科一样,没有点专业训练,还真不一定读得懂。其实,就算一般文科类的学科,如果学校不那么功利,似乎也应该给学生们开一两门通史课,当然,首先是开中国通史课。前些年,博士生面试的时候,经常能碰上号称把中国历史都读通了的考生,一问才知道,他们所谓的“读通”,无非是看了一套中国通史而已。
不过,中国人尽管喜欢通史,但以往的积习却很难全然改掉。写通史尽管不一定要写成通俗历史故事,但还是要通俗易懂才好,否则,读者面就受限制。中国史学界有一种说法,说是20世纪出产的中国通史,有两部半著作值得称道:一是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一是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半部是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未完成)。其实,如果按我的看法,还有三部通史也相当不错,一是夏曾佑先生的,一是缪凤林先生的,还有就是范文澜先生的。其中夏曾佑先生的著作,原是为中学做教科书的,写得相当有见地,而且是中国人做西洋式通史的第一部。缪凤林先生的通史比较扼要,但很有特点。范文澜先生的大作,是最长的,也是按唯物史观写通史诸大作中,最足观的一套。
文摘 插图:


秦始皇这位掀天揭地的巨灵,在精神肉体两方面显然都很特殊。策士尉缭形容他的体貌是蜂鼻(马鞍鼻)、长目、挚鸟膺(鸡胸)、豺声,生理极其怪异,却又孔武有力,精力过人。他幼时随母亲在赵国度过一段逃难的困苦岁月,相当受人轻视。少年继承大位,看到母亲的恣肆淫放,又经常处在政变篡弑的疑惧中,精神发育自难正常。所以在亲政之后,立即图谋报复,建立自己的威严。恰巧秦国传统的法家路线,强调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要发展绝对独裁的意志,不会有任何阻碍,结果便养成了“少恩而虎狼心”的残忍暴戾性格,以及予智自雄、率意任性的自大狂心理。
君道方面,他极喜韩非的书,将法家统治术推广到极致, 又部分采取墨家“力疾躬行”的主张,将其实践到了极端。他一切都要亲自动手, 每天规定要批阅一定分量的文牍, 直到完事, 才肯休息。丞相大臣都是备员,中央虽有“廷议”的制度, 但不过是体贴旨意, 应时做传声筒而已。狱吏是他统治天下的工具,一切反抗势力,他都以严刑峻法压制,谁要敢拂逆这位空前大独裁者的心意,除了断头灭族,没有第二种下场;即使是他自己的嫡子扶苏,也因为劝他不要对儒生绳以重法,而使得他勃然震怒,立即将扶苏斥派到北边去监军。他既如此专制,当然讨厌儒家修齐治平那套理论,最痛恨人民批评他的政事,所以不让人民有说话的余地,学者们谈论诗书都要杀头,以古非今就更不得了,非夷灭三族不可,他钳民之口的厉害,独一无二。因此在他的朝廷之中,哪里有什么真正的忠臣义士,他所乐用的是李斯那般善窥颜色的变节汉,以及赵高等谄谀取容的刑腐之余,这样的君道政事,哪里能够久长?
从宇宙观来说,他是一位多神论者,相信天神地人鬼无所不有。封泰山、禅梁父,听信一般方士的鬼话,求神山寻仙人,觅不死之药,迷信的浓厚程度实在惊人。
他骄狂自大的性格也充分表现在宇宙观方面,他认为自己是至上神的化身,他的天下也应该万世不变,在他之后,要二世三世千万世传之无穷。有趣的是他却相信了邹衍推演朝代循环变化的“五德终始说”。但这似乎并不矛盾,因为他相信他有能力可以使水德永远支配天地,不再转移为土德。同时他以为即使鬼神也应该对他敬畏,他的责罚同样施于人世之外,例如廿八年(前219),他南巡渡长江至湘山,遇到大风,他认为是湘山之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