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码:271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806810579
条形码:978780681057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社会科学文库
外文书名:Encountering Chinese Networks
内容简介 本书从理论上讨论了大公司与关系网之间的关系问题,点出了本书主题;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通过对西方美孚石油公司和英美烟公司以及日资三井物产株式会作了介绍等内容。
作者简介 高家龙,美国康乃尔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上海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及南京大学客座教授。著有《中国的大企业烟草工业中的中外竞争,1890~1930》等。
媒体推荐 中译本序
美国作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学术界有研究企业史的传统,但在美国学者中专门研究中国企业史者则首推美国康乃尔大学历史系主任高家龙教授。他在20多年之前就出版了一本很有分量的名著:《大企业在中国——烟草工业中的中外竞争,1890-1930》一书。此后他在美国和中国不断组织和参与了一系列研讨中国企业史的国际会议,促进了两国企业史研究中心的成立。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企业史资料研究中心1992年的成立也是得益于高家龙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推动,获得了美国罗斯基金会的资助。
作为一个对中国企业史研究也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的中国学者,我感到非常高兴的是,不久前高家龙教授又出版了一本有分量的研究重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西方、日本和中国大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遭遇中国关系网的专著。这本佳作共有8章,下面我想首先概括地将各章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第一章导言,从理论上讨论了大公司与关系网之间的关系问题,点出了本书主题是有着自己经营“方式”的公司和中国“文明”中的关系网之间关系的探讨,指出西方企业史学者一般认为西方大公司实施的是管理等级体系,但本书作者通过以下各章的实例,证明在中国,不论是西方资本的、日资的,还是中国自己资本的大公司都与关系网息息相关,相互影响。
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通过对西方美孚石油公司和英美烟公司以及日资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在中国的实践,来看这三家公司是否曾通过它们的管理等级制销售产品,还是将销售产品的权力交给了中国商人的关系网。第五章,重点论述了日资内外棉株式会社是如何在一段时间内用自己的管理等级制来雇佣、培训和改造工人,而不是将其交给中国工头的关系网的。第六、第七章,则分别探讨了关于中资两家大公司申新纱厂和大中华火柴公司是接受了西方公司管理模式,还是保留了中国关系网的问题。
第八章结论,指出以往的研究将西方和日本的企业经营方式与公司管理等级体系联系在一起,中国企业经营方法则与中国社会关系网联系在一起。而本书的研究却发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西方、日本和中国自己资本投资的大公司在中国都未固守哪一种经营方式,而是既使用了等级体系,又利用了关系网。
我在通读了高家龙教授的这本新著后,觉得本书有如下一些特点:
特点乏一,以往有学者专门研究西方企业史,有学者专门研究日本企业史,也有学者专门研究中国企业史。本书则是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对西方、日本和中国大企业在中国近代面对中国市场的关系网特色进行了比较研究,其创新意义很大。
特点之二,与过去高家龙教授的著作和论文风格一样,本书体现了作者治学严谨的风格。作者花了很大力气,从世界各地挖掘出大量企业档案中前人未用过的资料;而且这次难度更大,因为要涉及6个大企业;同时作者也掌握了大量的第二手资料。这个研究是一个学者甘坐冷板凳,长年累月查阅浩繁资料得出的硕果。
特点之三,这次的比较研究涉及而比过去更广泛。以前的《大企业在中国》只涉及一个行业。这次的6大企业要涉及5个行业,即石油业、烟草业、商业、纺织业、火柴业。涉及的国别也增加了,不仅有英美投资的企业、中国人自己投资的企业,还有日资企业。
可以说,这本书体现了一个学者作为有心人,不怕艰难、勇挑难题、潜心研究的精神。
特点之四,对6大企业发展史虽然根据本书的要求,有其侧重点,但每章一个大企业的处理办法,使每个大企业的总体面貌和在华地位也已突显出来。本书不仅充分利用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且可以说每章都有作者对有关企业的独特评价。
特点之五,本书的现实意义也很强。在中国的企业要面对关系网问题,过去有,现在也有。进入21世纪,中国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全球化、国际化的新时代。本书中译本的及时出版发行,其意义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中国企业史研究填补了一块空白,另一方面对中国改革开放及参加国际经济贸易竞争也不无参考价值。
最后,译者美国麻省达特茅斯大学程麟荪教授本人也是中国经济史和企业史研究的学者。这次正确、高效地翻译了高家龙教授的学术著作,也是为中国引进国外名著作出了贡献。由精通中外文的本专业专家来进行翻译引进工作,无疑是应该鼓励的,值得提倡的。
张仲礼
2002年6月
目录
作者致谢
中译本序 张仲礼
中译版序 [美]高家龙
第一章 导言——大企业相对于关系网
第二章 美孚石油公司
第三章 英美烟公司
……
文摘 书摘
在创立申新纱厂之前,荣宗敬到上海居住及汇款回无锡的做法是中华帝国晚期的一种肚代相传的模式。根据这种模式,就如施坚雅所分析的那样,一个中国商人家庭通常会通过让家庭的一名男孩在“商钱业之路”卜攀登都市等级制的办法,来提升家庭的社会地位。这名男孩往往被送往一座较大及较为中心的城市,先在一所商铺成钱庄中当学徒,然后就为他自己家乡的利益“劫夺(那座较大的城市)”。无论这名旅居上海的人来自一个村庄、一个市集,还是一个小镇,他都得接受其家乡——那是他期望最终要返回和退休的地方——“首脑会议”在资金运用上所做的决定。
直到1915年止,荣宗敬所做的一切完全符合这一已长久确立的模式。他是一个商人家庭的长子,很小时候起,他就是家庭的宠儿,尤其跟他的弟弟相比,更是如此。他的弟弟荣德生幼年时看上去很傻,直到4岁时才会说话,家里人都叫他“二木头”。他的家庭期望他成为带领家庭攀升经济阶梯的带头人,在荣宗敬15岁时就让他离开无锡,把他送到了长江下游最大的,也是整个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在上海,荣宗敬先在豫源钱庄当了3年学徒,然后在另一家森泰蓉钱庄干了4年活。经过这样的培训后,荣宗敬在1896和1912年间开始“劫夺”其寄居的城市,即开始经营将资金从上海输往无锡的金融机构。
1896年初,荣宗敬在上海开设了他的第一家这样的金融机构广生钱庄。他与他父亲荣熙泰和弟弟荣德生合伙买下了这家钱庄。荣德生当时已度过了口齿木讷的儿童时期,像荣宗敬那样也已在钱庄里完成了学徒期。1896年6月,广生钱庄开张后不到4个月,两兄弟的父亲去世了。但当时23岁的荣宗敬并未将上海的钱庄卖掉,回无锡经营他父亲留下的企业——一家从事丝茧交易的茧行,而是继续在上海通过广生钱庄筹集资金。他将他的弟弟送回无锡去开设并管理一家分庄,以接受来自上海的汇款;他又将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女儿许配给无锡最大的,可能也是中国最大的生丝生产商薛南溟的儿子,进一步巩固了他的上海钱庄与无锡业的联系。在采取所有这些步骤——从无锡“上”上海打工,开设上海一无锡钱庄,与无锡人联姻——时,荣宗敬都将自己置于从寄居城市向家乡输送资金者的地位上。
1905年7月,在通过广生钱庄从上海向无锡输送资金将近10年之后,荣宗敬又添设了第二条渠道——裕大祥商号,从而增加了这种资金流通。荣宗敬和其兄弟是应荣瑞馨之邀成为这家金融机构成员的。荣瑞馨是他们在无锡的一个宗亲,当时在上海的怡和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