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促销和特殊优惠每购买由卓越亚马逊提供的1件图书产品合格购物商品,另外购买Office 2007 中文家庭和学生版可享受¥20.00 元的优惠。查看详细条款
最佳组合



共计价钱:¥
同时购买共计:¥46.9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243 页
出版日期:2000年06月
ISBN:7040077965
条形码:978704007796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外文书名: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内容简介 《简明哲学通论》是教育部“高等教育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它围绕“哲学是什么”展开追问,深入探讨了哲学的自然现解、思维方式、超越常识、寻求本体、反思科学等特点,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实验性,便于引导学生进入深切的哲学思考,形成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的生活态度。
《简明哲学通论》可作为高等学校哲学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其他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阅读。
编辑推荐 《简明哲学通论》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一。
目录
第一章 哲学的自我理解
第一节 进入哲学思考
一、“爱智”的哲学
二、对“自明性”的分析
三、品味黑格尔的比喻
第二节 拓宽哲学视野
一、“普遍规律说”
二、“认识论说”
三、“语言分析说”
四、“存在意义说”
五、“精神境界说”
六、“文化批判说”
七、“文化样式说”
八、“实践论说”
第三节 面向生活之思
一、哲学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
二、哲学与人类存在的实践性
三、人类把握世界的哲学方式
小结
第二章 哲学的思维方式
第一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解释
二、探索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内涵
三、近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四、现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第二节 哲学的反思活动
一、反思的维度
二、反思的思维
三、反思的对象
四、反思的特性
第三节 哲学的前提批判
一、反思的层次
二、思想前提及其特性
三、前提批判的方式与基础
四、前提批判的历史发展
五、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
小结
第三章 超越常识的哲学
第一节 常识、科学和哲学
一、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
二、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
第二节 人类生活的常识基础
一、常识与经验的世界图景
二、常识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三、常识与经验的价值规范
第三节 哲学对常识的超越
一、常识的经验性与哲学的超验性
二、常识的表象性与哲学的概念性
三、常识的有限性与哲学的无限性
四、常识的非批判性与哲学的批判性
五、哲学的常识化与常识的哲学化
小结
第四章 反思科学的哲学
第一节 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一、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
二、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
三、哲学对科学的前提批判
第二节 哲学反思科学的主要内容
一、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
二、反思科学研究的成果
三、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
四、反思时代的科学精神
五、反思科学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反思当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
小结:
第五章 寻求本体的哲学
第一节 “本体”问题
一、“本体”和“本体论”的概念解析
二、本体论的三重内涵”
三、本体论的自我批判与现代重建
第二节 “真”的问题
一、“真”的概念解析
二、“真理”与“思想的客观性”
三、思想客观性问题的扩展与深化
四、思想客观性的辩证唯物论理解
五、真理观的哲学视野
第三节 “善”的问题
一、“善”的哲学追问
二、价值和价值论
三、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
第四节 “美”的问题
一、美与人的存在方式
二、美的存在与创造
三、美的发现与体验
第五节 关于人的哲学
一、哲学与“认识你自己”
二、人的存在与人的世界
三、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
小结
第六章 哲学的派别冲突
第一节 全面认识哲学的派别性
一、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看哲学的派别冲突
二、哲学理论的派别性与层次性
三、反思现代哲学的派别冲突
第二节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本原”问题
二、“认识路线”问题
三、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四、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第三节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一、辩证法的概念解析
二、辩证法的自在性与自为性
三、辩证法的批判性与形而上学的非批判性
第四节 经验论与唯理论
一、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矛盾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
三、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
第五节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一、科学主义的概念解析
二、人本主义的概念解析
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立与融合
小结
第七章 哲学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哲学发展史的涵义
第二节 哲学发展的多重透视
一、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透视哲学史
二、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透视哲学史
三、从哲学寻求崇高的进程透视哲学史
第三节 哲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观的变革与哲学理论的发展
二、时代精神的理论表征
三、哲学问题的自我相关和自我超越
小结
第八章 哲学的现代革命
第一节 现代哲学的理论前提
第二节 “实践转向”和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一、“实践转向”的哲学论纲
二、“实践转向”的哲学革命
三、实践论的反思方式
第三节 “语言转向”与现代西方哲学
一、“语言转向”的根据与意义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反思方式
三、“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哲学改革与哲学走向
小结
第九章 哲学的修养与创造
第一节 哲学的品格
一、向上的兼容性:深厚的历史感
二、时代的容涵性:强烈的现实感
三、理论的系统性:巨大的逻辑感
四、思想的开放性:博大的境界感
第二节 哲学思维的训练
一、哲学的求真态度
二、哲学的反思取向
三、哲学的批判精神
四、哲学的创新意识
五、哲学的分析方式
六、哲学的辩证智慧
第三节 哲学态度的培养
一、高举远慕的心态
二、慎思明辨的理性
三、永无止境的求索
小结
后记
……
序言 哲学是一门最具理论魅力的学科。学习哲学,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既不囿于成见又不流于空疏的理论思维能力,形成一种既奋发进取而又睿智通达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这应该是哲学教学的基本方式,也应该是哲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试图在高等学校的哲学教育中增设一门新课——“哲学通论”,并相应地为学生提供一部关于这门课程的教材。
关于“哲学”的“通论”,这既不是国内长期讲授的“哲学原理”,也不是国外或港台关于各种哲学理论、哲学学科的介绍,而是集中地讲述一个问题:“哲学究竟是什么?”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进入真切的哲学思考,形成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的生活态度。因此,这门课程和这部教材所讲述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着对“哲学”的追问来引导学生拓宽和深化对哲学的理解,而不是分门别类地讲述有关哲学的各种问题、各种理论和各种知识。
这本《简明哲学通论》是在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并特别注重以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来提出和回答问题;同时,认真地汲取了哲学史上的认识成果,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现代哲学的研究成果,其中很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哲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作者本人水平的限制,也由于这门课程的试验的性质,这本教材一定会存在不当或疏漏之处,恳请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文摘 这是一个很美的比喻。花蕾孕育了花朵,花朵又孕育了果实;但花朵的怒放正是否定了花蕾,果实的结出也正是否定了花朵,由此看来,这个否定的过程,不正是以新的形式与内容肯定了先前的存在吗?如果这样来看哲学史,它就不再是一个“堆满着死人的骨骼”的战场,不再是一个徒然否定、一无所获的过程,而恰恰是一个“扬弃”的过程,结出果实的过程。这样理解的哲学史,才是哲学的发展史。
不仅如此。黑格尔关于“花蕾、花朵和果实”的比喻,还会启发我们用“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去看待每个哲学体系自身的发展。在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体系中,每个概念都是作为“中介”而存在的,它否定了前面的概念,却又被后面的概念所否定。这就像花朵否定花蕾,花朵又被果实否定一样,使概念自身处于生生不已的流变之中,并不断地获得了愈来愈充实的内容。而这种概念自我否定的辩证运动,正是深刻地展现了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哲学发展的逻辑。
应当看到,在哲学的“花蕾、花朵和果实”的自我否定的运动中,矛盾着的双方往往是“高尚心灵的更迭”和“思想英雄的较量”。这种“更迭”与“较量”本身,就是对人类思维的撞击,对人类精神的升华。
其四,“密涅瓦的猫头鹰”。
许多人在谈论哲学的时候,都经常引用黑格尔的这个比喻。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
这里的“密涅瓦”即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栖落在她身边的猫头鹰则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比喻哲学,意在说明哲学是一种“反思”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如果把“认识”和“思想”比喻为鸟儿在旭日东升或艳阳当空的蓝天中翱翔,“反思”当然就只能是在薄暮降临时悄然起飞了。
后记 这本《简明哲学通论》是已出版的《哲学通论》的改写本。
1998年9月,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我撰写的《哲学通论》。在那部书的“后记”中,我曾明确地告诉读者,那是一部“专著性的教材”;对此,我还作出这样的解释:“强调这部教材的专著性,包含两层含义:既是肯定它作为专著的创造性和开拓性,也是承认它作为教材的探索性和试验性。”因此,如何把这部“专著性的教材”改写成更为宜于接受和推广的教材,就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项任务。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主要是从下述三个方面改写了已出版的《哲学通论》,并以简明读本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一是重新设计了简明本的体系结构,主要是取消了原来的第三章“哲学的生活基础”,把第一章“哲学的自我理解”中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改写为现在的第三章“超越常识的哲学”和第四章“反思科学的哲学”,把第四章“哲学的主要问题”改写为现在的第五章“追寻本体的哲学”,并把第六章改为现在的第七章“哲学的历史演进”和第八章“哲学的现代革命”。二是重新确定了简明本的理论内容,主要是大篇幅地删除了过于专门化的或容易引起争议的理论论证,并同时删改了某些带有重复性质的论证和引文,适量地增写了一些概括性的或解释性的或知识性的文字。由于在改写中深化了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因而对这些问题的论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三是力争更为通俗地叙述本书的理论观点和思想内容,并在每章结束时分别写了一个“小结”和相应的参考题,以便读者更好地掌握每章的基本内容和更为深入地思考相关的哲学问题。
当代中国学入,多喜爱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在这部书的“自序”中,冯先生对“简史”作过这样的解释和评论:“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冯先生这里所倡言的“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不仅是每个读过《简史》的人的共同感受,也应该是各种“简史”或“简论”的努力方向。如有机会重新修订这部《简明哲学通论》,再以此为方向作出更大的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