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意境探微

发布时间: 2010-11-27 02:58:48 作者: kind887

 意境探微


基本信息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页码:399 页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
ISBN:7806473262
条形码:978780647326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Pages Per Sheet/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美学范畴丛书

内容简介 80年代初,我就立志要写一部关于“意境”的书,只是畏惧“自费出版”,而未能如愿。1993年8月,在呼和浩特参加古代文论国际学术会议期间,幸蒙蔡锺翔教授先生的信任,约我撰写这本书。七年间,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
“意境”是个老题目,又是百年来学界谈论最多的热门话题。因此,要在研究中走出一条
新路子来,真难!在本书中,我力争站在“意境”研究的前沿,从当代“意境”研究的高度,写一部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又能得到学界认可的书。
媒体推荐 后记
80年代初,我就立志要写一部关于“意境”的书,只是畏惧“自费出版”,而未能如愿。1993年8月,在呼和浩特参加古代文论国际学术会议期间,幸蒙蔡锺翔教授先生的信任,约我撰写这本书。七年间,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
“意境”是个老题目,又是百年来学界谈论最多的热门话题。因此,要在研究中走出一条
新路子来,真难!在本书中,我力争站在“意境”研究的前沿,从当代“意境”研究的高度,写一部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又能得到学界认可的书。
本书所引材料截止时间为2001年2月。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将永远铭记着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师友们:
丛书主编蔡锤翔教授自始至终指导着本书的写作,并写了长达4000多字的《审读意见》;
编委蒲震元教授审阅全稿,详细批注了58条意见,并一一悉心指导;责任编辑朱光甫对于本书的出版做了许多具体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外国美学》、《学术月刊》和《社会科学战线》等报刊的编辑先生们,使本书的部分成果先期发表,受到学界好评。
本书的初稿写作,得到了陕西省教委科研基金项目(编号:98JK070)的经费资助;最后一稿写作得到了扬州大学人文学院姚文放教授的支持。
扬州大学师范学院王峰娟同志认真打印了全部书稿;我爱人贺巧梅在操持全部家务的同时,又承担了全部书稿的校对工作。
还有许多不曾相识的同志来信询问和求购本书,等等。
特记在此,深深致谢!
古 风
2001年2月24日于扬州大虹桥寓所
目录
总 序(蔡锺翔 陈良运)
第一章 20世纪“意境”研究回眸
第一节 进展与收获
第二节 困境与出路
第二章 多维视野中的“意境”理论
第一节 刘勰为“意境”理论奠基
……
文摘 书摘
其五,“虚境”的创构。刘氏所谓的“物色尽而情有余”(《文心雕龙.物色》),就是指“虚境”而言。“情有余”,余在何处?余在“隐”处!那么,如何隐?大致说来,有两种“隐”法,一是“内隐”,即隐于字里缝间,求其“深”;二是“外隐”,即隐于文词之外,求其“远”。深则“辞约而旨丰”,远则“事近而喻远”(《文心雕龙宗经》)。只有这样,才能创构出“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虚境来。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是由实境的“晴景交融”与虚境的“象外之情、景”合构而成的。如图所示:虚境的审美效果是“余味”。这又道出了“味”与“意境”的审美关系。光有“实境”是死境,有了“虚境”才是活境,才是灵境,也就有了“余味”,有了无穷的艺术生命力。只有如此,“文章岁久而弥光”(《文心雕龙指瑕》),因为“往者虽旧,余味日新”(《文心雕龙宗经》)。所以,优秀的文学意境,诸如唐诗之境与宋词之境等,是永垂不朽的!正如曹丕所说,文学的创作也就成为“不巧之盛事”了。
其六,创构“虚境”的艺术原则。《文心雕龙隐秀》云:“或有晦塞为深,虽非隐。”他认为,“”与“隐”不是一回事儿。“奥”即是“晦塞”。文义暗涩为“晦”,读者难懂为“塞”。有的人故作高深,使文晦塞难懂;有的人卖弄学识,以难字怪词吓人,都不是“隐”。真正的“隐”是“自然会妙”,或若“秘响旁通,伏采潜发”;或如“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使文外之“余味”,自然而然地“曲包”在文词意象之内,从而构成“虚境”。这是创构“虚境”的一条艺术原则。
3.“意境”术语的创构与运用。
在《文心雕龙》中,运用了“象”、“意象”和“境”等“意境”术语。先说“象”。《文心雕龙》共用“象”21次,分布在13篇之中。其中有“物象”义,如《原道》篇云:“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神思》篇云:“神用象通,情变所孕。”这里“神用象通”与“神与物游”同义。也有“形象”义,如《情采》篇云:“综述性灵,敷写器象。”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即形,器象即形象,《比兴》篇云:“凡斯切象,皆‘比’义也。”次说“意象”。虽只一见,意义却非同寻常。在刘勰以前,“意”与“象”是分开用的,而且多局限于“易学”之中。刘勰第一次将两字合铸成一词,创构了“意象”这个术语,而且第一次运用在文艺理论中。它是“心物交融”的产物,对后来的中国诗学和美学、特别是“意境”美学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后说“境”。阮国华先
……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