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陈鹤琴传

发布时间: 2010-11-28 03:11:16 作者: kind887

 陈鹤琴传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
页码:46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
ISBN:9787534385544
条形码:978753438554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幼儿教育的先驱。我在学生时代就读过他的书,如《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现在虽然已经记不清楚具体内容了,但他的“活教育”思想却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提倡“活教育”是非常先进的,因为当时中国的社会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传统的压抑人才的旧教育并未消灭,许多引进的国外教育理论又没有被国人消化。陈鹤琴先生和陶行知先生一起提倡“生活教育”、“活教育”,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科学化、本土化开辟了道路。这种教育思想是先进的,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到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柯小卫,男,一九五七年九月生于北京汉族大学文化文学编辑。
  一九七五年高中毕业后参军,一九八○年一月复员,周年五月进入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从事文学组织工作,一九八九年六月调至中国作家协会所属中外文化出版公司担任编辑工作。现为自由撰稿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
曾发表过的作品有:
短篇小说《骚动的海》,散文《今夜月最明》《高原的风》《海》《大海》,诗歌《大马路》,纪实文学《梅州大侠廖安祥》《陈鹤琴先生的教育人生》《晚年陈立夫》《忆新国国成立前后的全国学联》《陈鹤琴在1957年》《孤岛纪事》,人物传记《我的父亲柯在铄》等。
目录
第一章 故土
第二章 遥远的天光
第三章 清华时代
第四章 新大陆
第五章 新教育时代
第六章 新教育——民主与科学
第七章 中国幼儿教育之父
第八章 金陵古城
第九童 沪江之光
第十章 教育救国
第十一章 孤岛纪事(上)
第十二章 孤岛纪事(下)
第十三章 “活教育”的诞生(上)
第十四章 “活教育”的诞生(下)
第十五章 重回上海
第十六章 黑暗与光明
第十七章 走进新中国
第十八章 洗礼
第十九章 创建南师
第二十章 在灿烂的阳光下
第二十一章 政治:变幻的天空
第二十二章 风雨过后
第二十三章 最后的乐章
尾篇 余音缭绕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
序言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幼儿教育的先驱。我在学生时代就读过他的书,如《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现在虽然已经记不清楚具体内容了,但他的“活教育”思想却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提倡“活教育”是非常先进的,因为当时中国的社会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传统的压抑人才的旧教育并未消灭,许多引进的国外教育理论又没有被国人消化。陈鹤琴先生和陶行知先生一起提倡“生活教育”、“活教育”,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科学化、本土化开辟了道路。这种教育思想是先进的,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到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活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就在于它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来的,是中国自己创造的教育理论。陈先生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中国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他提倡大社会、大自然都是儿童的活教材;他重视儿童的兴趣和活动,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他认为幼稚园的第一个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其次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然后是能学什么就学什么,不要刻意追求。这些思想仍然是今天幼儿教育需要坚持的。
陈鹤琴先生不仅创造了中国化的“活教育”理论,他一生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更是今天每一个教师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他怀着“一切为儿童”的深情把一生奉献给了中国儿童教育,是我们年轻一代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文摘 第一章 故土
一陈氏祖宗
1892年3月5日是农历二月初七,上虞县百官镇茅家弄开杂货店的陈松年家添了一个男孩。生产那天,外面下着大雪。屋内又潮又冷,光线黯淡,陈家的女人陈张氏正拖着沉重的身体从床上一点点挪到地面,她的下腹已经十分疼痛,即将临盆。这已是她的第六次生产,所以她并没有生头胎时那种恐惧的感觉。现在,她要做的事情是下楼到厨房去把水烧开,然后将木脚桶拿回房间,最后将婴儿用的小衣服、尿布等用品齐齐整整地放到顺手的地方。做完了这一切,她感到阵痛加剧,于是就爬上楼,躺到了床上,歇了一口气,闭上眼睛,等待孩子的降生。因为全身浮肿,她从窄小木楼梯爬上爬下的每一步都非常艰难,而作为女人,这一切对她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她觉得生孩子是女人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女人的福分。原本她是想过要找一个接生婆过来帮忙的,终于没去叫,因为是半夜,恐怕麻烦别人,她估计自己是应付得来的;而她的男人此时却不在家里,或许是因为“避邪”——按旧时规矩,女人生产被看作是血光之灾。她的丈夫先前曾娶过一妻,后来因病过世,留下了一个女儿,她作为填房被娶进陈家,不仅接下了侍候丈夫、打理家务的重任,还得继续为陈家生儿育女,续添香火——几个孩子生下来,一个干金和四个男丁。这时,她已经开始破水,疼痛更加剧烈,几乎不能支撑,但她却仍然一声未吭,嘴里咬着布条,任汗水伴着泪水一同从发梢和额头上顺着脸颊流淌下来。
后记 今年是陈鹤琴先生诞辰116周年。作为陈鹤琴先生的子孙,我为自己能够写作这样一本全程记录陈鹤琴先生人生历程和教育事业的传记而感到高兴。承蒙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为本书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对陈鹤琴及其教育思想予以高度评价。此时此刻,我非常怀念两位已经去世的前辈,他们对于我写作本书起到直接作用。一位是我的父亲柯在铄,我自小受到他的文学启蒙与熏陶,培养了一定的文学修养;另位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自2。07年1月起,我跟随他老人家参加了很多陶行知研究会举办的活动。从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于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儿童、青年充满热爱和期待的情怀。
陈鹤琴先生的人生命运和许多著名教育家一样,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教育精神、科学精神、创造精神和爱国、爱真理、爱儿童的境界与情怀,是五四以.来中国老一辈杰出教育家们所共有的特征,他们应该成为我们追求和学习的榜样。因此,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他们的事业道路与奋斗历程,是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事情。实际上,对于陈鹤琴一生经历的写作,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然而,我还是努力去做了。陈鹤琴先生是我的外公,我在少年时代曾经与他有过密切接触,直到现在,他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情仍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