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页码:382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4月
ISBN:9787534821561
条形码:978753482156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精彩绕口令》内容包括:阿凡提、阿牛放牛、爱爱和蔡蔡、岸缠船、熬药等,收录了大量精彩的民间歌谣。
《精彩绕口令》内容丰富,包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非常值得一读。
目录
A
a
阿凡提
阿牛放牛
ai
爱爱和蔡蔡
an
岸缠船
ao
熬药
B
ba
八户傅
八里庙
八娃他爸和他妈
芭蕉树
bai
掰干苞谷棒
白伯伯和白婆婆
白鼻疙瘩黄猫
白布裙
白绵羊
白鸡下蛋
白冰塔
白石塔
白庙、白猫和白帽
白兔儿和白豆儿
白花和白鸭
白鹅和白鸽
百棵白果树(一)
百棵白果树(二)
摆碗摆盘
ban
搬白菜,掰菠菜
班大姐编辫
板边儿和边板儿
板凳和扁担
半半楼
半辫蒜辫
半边莲
半瓢面
bang
绑纸花
bao
包子馆
包枣包
包扁食
苞谷垛
宝宝吃了胖乎乎?
宝宝掰苞谷?
bei
背水杯
被子和杯子
ben
本儿和纸儿
bi
荸荠
秕谷子和谷秕子
比眼圆
比胡子
比跳高
比低
比扁担
比白猫
比粗
比花香
壁虎
bian
鞭杆把
编小辫儿
编席
编柳篓
编蒜辫儿
扁娃娃
扁扁豆和长豇豆
扁扁豆和扁斑鸠
扁担和板凳
biao
标兵排
bing
兵拿冰
兵营有兵
冰和铃
冰冰
bo
菠萝与陀螺
薄白饽饽
伯伯拴笸箩
簸簸箕
簸谷子
bu
补皮裤
补桶(一)
补桶(二)
补桶(三)
补壁
布和鼓
布和袍
布虎和皮鼓
布、醋、兔
C
Ca
擦玻璃镜
cai
采桑
can
蚕和蝉
蚕和丝
蚕吐丝
carlg
藏龟
cao
操操打猫
草船借箭
草驴驮草
cha
茶壶煮豆腐
茶壶盖儿
chai
柴和菜
chan
馋猫和懒猫
chang
长尺子,短尺子
常吃豆腐喝豆沫
常练四和十
常青藤
长扁担
长和方
长虫和砖堆
长毛兔和长白猪
长渚
长竹长
che
车和果
Cheng
盛饼盆
称橙
Chi
吃荸荠
吃饭喝茶
吃馍喝水
吃葡萄
吃鸡
吃橘子
吃梨
吃梨和吃李
吃仁儿不吃皮儿
chou
丑小鸭和马大哈
chu
出对,对对
chuan
穿褂子
穿鞋子(一)
穿鞋子(二)
船和床(一)
船和床(二)
船缆
船装月
chuang
窗和床
床板与床框
chui
垂杨柳
chun
春春和晨晨
春天鸣鹌鹑
ci
糍粑,芝麻
cong
葱园
CU
粗树和秃树
粗出气和出气粗
cui
崔粗腿和崔腿粗
……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O
Q
R
S
T
U
V
W
X
Y
Z
……
序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那些双声、叠韵或者读音相近的字、词,组合成一首短小精致的韵语或者一句曲里疙瘩的话,让人快速地读出来,以造成风趣幽默的气氛,收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愉悦身心的效果,这就是绕口令。
绕口令,又叫拗口令、急口令、吃口令、咬口令等,它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属于语言游戏之类。绕口令始于何时,虽至今难以确定,但确实古已有之。据笔者所见,最早载于文字者是北宋时期。宋人阮阅编的《诗话总龟评论》(三)引《王直方诗话》说:
潘棚老作《洪氏励壳轩》云:“封胡羯末谢,龟驹
玉鸿洪。千栽望,四谢四洪天壤同。”为龟父、驹父、
玉父、鸿父也。时人以为急口令。
封、胡、羯、末,指的是晋代大家族谢家的谢韶、谢朗、谢玄、谢渊四人的小名。因这四谢都是当时的名人,所以后来多借用为对某人兄弟子侄的美称。
这首引经据典的急口令当为文人的创作。
一般说来,绕口令从民间产生发展到文人笔录甚至进行创作,没有物换星移的悠悠岁月是不可能的。由以上“有诗为证”上溯推测,恐怕绕口令也有千年的历史了!元人李治在《敬斋古今鞋》中还说:“至炎宋过江后,以避讳改勾当为干当,则几于吃口令矣。”炎即建炎,是宋高宗赵构的年号,皇帝名“构”,故改“勾当”为“干当”。由李治所录看来,吃口令肯定是不长的,应和现代所传“儿--门后头蹦出个扛短断扁担的”相近。
既然绕口令是民间的语言游戏,那它所涉及的内容当然也就是以民间生活为主。
文摘 秕谷子和谷秕子
一斗秕谷子,
二斗谷秕子,
三斗兑一块,
分不清哪是秕谷子,
也分不清哪是谷秕子。
(张守镇搜集整理)
比眼圆
山前有个严圆眼,
山后有个严眼圆,
二人山前比眼圆。
有人说严圆眼的眼比严眼圆的眼圆,
有人说严眼圆的眼比严圆眼的眼圆。
不知到底是严圆眼比严眼圆的眼圆,
还是严眼圆比严圆眼的眼圆。
(张守镇搜集整理)
比胡子
苏州有个苏胡子,
湖州有个胡胡子。
苏胡子和胡胡子,
二人湖边比胡子。
苏州苏胡子的胡子
比湖州胡胡子的胡子短;
后记 这是我们编著的第三部绕口令著作。第一部是1992年4月明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绕口令一千首》。这在当时是国内绕口令著作中收录最多最全的一部书。第二部是1995年4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趣味绕口令666》,一面世即获好评。由此二书选编而成的《精彩绕口令》自然是质量上乘的了。
有意识地搜集、记录绕口令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因学歌唱,练发音,老师在课堂上摘录一些绕口令供课外练习。这可算是有意识记录绕口令的开始。而接触绕口令却是孩提时代。我们在乡间长大,每到晚上,忙碌了一天的大人们便聚在一起讲故事,说白话,有时也说“咬嘴话”(绕口令),看谁聪明、嘴巧。说的大都是“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儿”之类。也说“杨树底下尿羊尿,尿的羊尿羊喝了”或是“杨树底下尿羊尿,大羊不尿小羊尿”。由于此句咬嘴难学,初学者往往把字读错,于是众人一阵欢笑,疲劳顿然减少许多。给人带来快乐和欢笑是绕口令的本质特点,也是她受欢迎和久传不衰的原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绕口令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喜欢绕口令的人也越来越多。过去都将绕口令归为儿歌一族,而现在却应该将其从儿歌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类,因为绕口令受欢迎的程度已大大提高。
中国的绕口令是一种小玩艺儿,只在民间流传,不登大雅之堂,人们向来不看重它。因此不管这首绕口令精品多么受欢迎,也不管流传了多少年,都一概不署名。即使是谁创作了绕口令作品,在变成文字时也不写上,由此可知绕口令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