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多功能堆肥复合菌剂

发布时间: 2010-12-02 02:42:36 作者: kind887

 多功能堆肥复合菌剂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16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122047547/9787122047540
条形码:978712204754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多功能堆肥复合菌剂》共分3篇12章。第一篇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包括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来源与堆肥技术、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机理、木质纤维素和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堆肥腐熟度评价方法及接种剂应用;第二篇介绍了复合菌系构建与特性研究,包括复合菌系的构建方法、稳定性研究、菌系组成多样性、培养条件研究及其对水稻秸秆的分解特性;第三篇介绍了复合菌系的应用效果,分别在模拟堆肥和现场堆肥两种条件下接种复合菌系NSC-7,对其接种效果与腐熟度指标进行了研究。
《多功能堆肥复合菌剂》可供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人员、高校本科生及研究生参考使用,对从事环境保护、废弃物资源化应用及相关领域的管理人员、企业界人士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编辑推荐 《多功能堆肥复合菌剂》介绍了堆肥中高效降解纤维素和有机污染物的复合微生物菌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效果,该符合菌系的构建可以缩短堆肥腐熟时间,提高堆肥对农药类有机污染物降解效率,减少由于废弃物循环利用造成的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对推进我国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理论价值。
目录
第1篇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1
第1章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及堆肥化技术2
11有机固体废物的来源2
12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化可行性8
13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化技术11
第2章有机固体废物堆肥的微生物学机理16
21堆肥中的微生物种类16
22堆肥中的微生物生态学过程18
23影响堆肥中微生物活动的因素20
24变性梯度凝胶电泳—GGE)在堆肥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23
25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研究的方向28
第3章堆肥过程中木质纤维素的生物降解30
31木质素和纤维素的碳循环30
32纤维素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物可降解性31
33堆肥中降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微生物32
34堆肥中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选育与研究34
35纤维素分解微生物产酶调控机理36
第4章堆肥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38
41堆肥中几种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及机理38
42堆肥中有机污染物降解菌的选育及应用50
43有机污染物堆肥化处理的研究方向56
第5章堆肥腐熟度评价方法与接菌剂的应用57
51堆肥腐熟度评价方法57
52堆肥过程中接菌剂的应用与发展69
第2篇复合菌系构建与特性研究77
第6章纤维素擦值そ到飧春暇系的构建及稳定性研究78
61材料与方法78
62结果与分析82
63小结88
第7章复合菌系的菌种组成多样性90
71材料与方法90
72结果与分析92
73小结98
第8章培养条件对复合菌系分解特性的影响100
81材料与方法100
82结果与分析102
83小结112
第9章复合菌系对水稻秸秆的分解特性114
91材料与方法114
92结果与分析115
93小结122
第3篇复合菌系的应用效果125
第10章模拟堆肥试验中复合菌系对物质转化的影响126
101材料与方法126
102结果与分析128
103小结139
第11章现场堆肥中复合菌系的应用效果141
111材料与方法141
112结果与分析143
113小结158
第12章结论与展望159
121主要结论159
122讨论160
参考文献167
……
序言 随着我国集约化农业和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业和加工业的固体有机废弃物被浪费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秸秆就地焚烧、规模化养殖后的畜禽粪便和加工业的下脚料等随地弃置不仅严重污染了环境,也极大地浪费了这些有机肥产品的原料;大量的养分资源(C、N、P、K、S及微量元素)流失于土壤一植物系统之外,明显地削弱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是发展可持续农业和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堆肥法作为人们处理固体有机废物,使之无害化、资源化的一种有效手段,是传统堆肥和生物修复的完美结合,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温堆肥过程的实质就是在好氧条件下群落结构演替非常迅速的多个微生物群体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动态过程,在该过程中,每一个微生物群体都有在相对较短时间内适合自身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并且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特定的有机物质的分解起作用。
本书介绍了堆肥中高效降解纤维素和有机污染物的复合微生物菌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效果,该符合菌系的构建可以缩短堆肥腐熟时间,提高堆肥对农药类有机污染物降解效率,减少由于废弃物循环利用造成的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对推进我国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理论价值。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中国农业大学李国学教授和崔宗均教授的精心指导,同时,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的苏宝林老师和王小芬老师,资源和环境学院的李彦明、宫晓燕、刘英和陈京生老师,理学院的刘丰茂老师以及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王伟东老师;以及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各位老师对本书的编写工作提供了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文摘 插图:


第1篇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第1章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及堆肥化技术
1.1有机固体废物的来源
1.1.1植物性残余物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农作物收获后产生大量的作物秸秆。据2003年中国农业年鉴统计资料,2002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23908.0千公顷,产量9029.0万吨,稻谷种植面积28202.0千公顷,产量17453.9万吨;玉米播种面积24634.0千公顷,产量12130.8万吨。这几种主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103891.0千公顷,粮食总产量45705.8万吨,作物秸秆与籽粒比按1:1计算,可产生秸秆总量4.57亿吨,加上其他作物秸秆全国每年生产秸秆近6.12亿吨。
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有机肥料源之一。利用秸秆加工有机肥料,以现有的秸秆产量计算,6亿吨秸秆中氮、磷、钾养分含量相当于400多万吨尿素、700多万吨过磷酸钙和700多万吨硫酸钾。相当于我国目前化肥施用。量的四分之一。如果通过各种方式还田,每年有50%的秸秆能够归还土壤,就相当于投入化肥900多万吨。
此外在某些产棉区,正亟待寻找一条棉杆合理利用的新途径;全国每年被抛弃或做燃料的140万吨花生壳资源也有待充分利用;近年来,在食用菌生产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带来了食用菌废料(菇渣)的急剧增加;而我国剑麻主要生产加工地湛江地区,每年有大量加工剩余物——剑麻渣可供利用。
后记 随着我国集约化农业和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业和加工业的固体有机废弃物被浪费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秸秆就地焚烧、规模化养殖后的畜禽粪便和加工业的下脚料等随地弃置不仅严重污染了环境,也极大地浪费了这些有机肥产品的原料;大量的养分资源(C、N、P、K、S及微量元素)流失于土壤仓参锵低持外,明显地削弱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是发展可持续农业和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堆肥法作为人们处理固体有机废物,使之无害化、资源化的一种有效手段,是传统堆肥和生物修复的完美结合,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温堆肥过程的实质就是在好氧条件下群落结构演替非常迅速的多个微生物群体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动态过程,在该过程中,每一个微生物群体都有在相对较短时间内适合自身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并且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特定的有机物质的分解起作用。
本书介绍了堆肥中高效降解纤维素和有机污染物的复合微生物菌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效果,该符合菌系的构建可以缩短堆肥腐熟时间,提高堆肥对农药类有机污染物降解效率,减少由于废弃物循环利用造成的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对推进我国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理论价值。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中国农业大学李国学教授和崔宗均教授的精心指导,同时,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的苏宝林老师和王小芬老师,资源和环境学院的李彦明、宫晓燕、刘英和陈京生老师,理学院的刘丰茂老师以及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王伟东老师;以及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各位老师对本书的编写工作提供了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本书力求立足学科前沿,注重方法、理论和实践并重。由于作者知识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希望学术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关心本研究领域的同行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敬请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读书人网 >农林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