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2200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
ISBN:7500455798
条形码:9787500455790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5
内容简介 《中国军事思想通史》包括了:先秦卷、汉唐卷、宋元卷、明代卷和清代卷。是作者经过十八年时间精心研究,缜密思考撰著而成的。该书共有五卷:先秦卷、汉唐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总计16章118节,具体分析论述了136位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论兵者的军事思想,谋略智慧,全书有220多万字。
全书从中国上古时代的原始战争起,到清代止,全面系统地分析论证了中国古代的军事谋略学的历史画卷和高超智略。
书中的文献资料、思想观点,都是作者经长期搜集、精选,慎思而使用、提出的。资料翔实可靠,观点精辟独到,思想评论确当,是目前中国所仅见的第一套恢宏巨大的科学力和拓荒补白的上乘佳作。该书运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和“善恶必羽,斯为实录”的思想方法,写作原则撰写而成,打破“儒者不言兵”和“就兵书而论兵”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框框,而把中国军事思想史与中国历史发展,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融为一体,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军事谋略的独特风貌和思想优点。该书出版即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因为它充分地展中华民族的非凡智谋,也当代中国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姜国柱,1938年4月生,辽宁省盖州市人。1964年毕业于辽宁省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哲学硕士。现为国防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汉学》编委、英国剑桥国际传记虽心的世界名人、国家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著有《张载的哲学思想》、《李觏思想研究》、《论人人生》(合著)、《吴廷翰哲学思想探索》、《中国认识论史》、《兵学与哲学》、《中国历代思想史》(先秦、宋元两卷)等,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编辑推荐 《中国军事思想通史(全五卷)》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先秦卷
导论
第一章 中国军事思想的缘起
第二章 夏商周三代的军事思想
第三章 春秋时期的军事思想
第四章 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
结语
汉唐卷
第一章 汉代的军事思想
第二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军事思想
第三章 隋唐的军事思想
结语
宋元卷
第一章 北宋的军事思想
第二章 南宋的军事思想
第三章 元朝的军事思想
结语
明代卷
前言——明代的社会军事概况
第一章 明代初期的军事思想
第二章 明代中期的军事思想
第三章 明代晚期的军事思想
清代卷
前言——清代的社会军事概况
第一章 清代初期的军事思想
第二章 清代中期的军事思想
第三章 清代晚期的军事思想
总结语
后记
又记
……
序言 元朝经过一系列的侵略战争,灭掉南宋,统一中国。元世祖忽必烈以后,皇室贵族间经常发生争夺皇位的残酷流血斗争。从公元1308-1333年的二十多年中,换了八个皇帝,如同走马灯似的变换。这些皇帝都腐朽昏庸,大权旁落于蒙古权臣手中。他们利用手中权力卖官鬻爵,搜刮民财。各级官吏,上行下效,巧立名目,横征暴敛。真是贼做官,官做贼,官即贼,贼即官。
广大劳苦民众在这种腐朽野蛮的政权高压重榨之下,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的侵袭,已无法生活,忍无可忍,理所当然地举起义旗向元朝统治者展开斗争,求得生路。从公元1325年起,广大的农民起义在全国各地纷纷爆发,此伏彼起,连绵不断,愈演愈烈。公元1351年五月,刘福通率众在颍州正式起义,广大民众积极响应,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起义军用红巾裹头,故称为“红巾军”。
刘福通起义不久,南方的红巾军也纷纷起义。其中郭子兴起义于濠州(安徽凤阳东)。朱元璋参加了这一支起义队伍。
其他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从四面八方打击元军,起义风暴席卷大半个中国。腐朽的元朝政府在红巾军等义军的猛烈冲击下,已经摇摇欲坠。元朝官军及各地的地主武装在起义军的打击下,已开始瓦解溃败了。元朝统治者已末日来临了。
文摘 战争既然在人们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据突出的重要地位,是关系到人之生死、国之存亡的大事,对于这种大事,从远古以来,就为人们所重视。夏、商、周三代,人们依然重视战争中的诸问题。春秋时代,人们已把“祀与戎”看成是“国之大事”,这充分地说明了人们对战争重要性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升高到新的高度。
春秋末年,由于战争的频繁、扩大,社会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转变。在这种社会政治环境中,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大变化表现在社会政治、思想意识的各个领域。人们对战争的认识,亦进一步深化了。这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孔子,伟大的军事家孙子。他们是春秋战国之际这一伟大历史时代所造就的伟大历史人物,并为迎接一个新的更伟大的历史时代——战争时代的到来,起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孙子作为兵家的奠基人,他们对历史的巨大贡献,思想的深远影响,乃至其在当今的现代价值,都是古今中外其他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所无法比拟的。细究他们的思想,既言宇宙之道,又言人生之理,亦言用兵之略。
老子在其伟大的哲学著作《老子》中,在阐发其深奥的哲学义理的同时,论述了一系列的军事谋略、用兵智略。应当看到,老子不仅言兵、察兵,而且深知兵、善用兵,所以历史上常常有人把《老子》视为“兵书”,而列入“兵家类”,推尊老子为“言兵者之祖”,这显然是有道理的。
孔子讲仁义礼乐、尚治国安邦,故论兵、谈兵,实有其事其理。细观《论语》和有关孔子的史料,可以证明,孔子论兵,不乏精论。诸如:“足食,足兵”,“教民而战”,“文武兼备”,“好谋而成”,教弟子“身通六艺”等,都是论兵的内容,所以不能说“儒者不言兵”,孔子“无军事思想可言”。其实孔子论兵是以政治为本、组织为先。
后记 当我写完本书最后一个字时,确实深感如释千斤重负,精神倍觉轻松,长长舒了一口气。因为本书完成,对我来说,实在艰难,它前前后后经历了十八个年头,可谓“跨世纪”之作了。
我本来无意、亦不敢涉足于中国军事思想史领域,其原因,一是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哲学的学习、研究的,从大学到研究生,都是如此,而主攻方向是宋明理学,尽全力也不过只能知其万分之一二,故不敢旁顾其他;二是本人非行伍出身,既不懂战略,又不懂战术,有点自知之明,故不敢涉足于军事思想领域;三是就图书资料而言,本人所藏、所有的一万五千余册古代典籍、现代书籍,均是有关中国哲学方面的资料,对之如数家珍、用之方便,而对古代兵书战策,藏书不备,资料不熟,何谈使用,故不敢妄论军事思想谋略。当然更没想、更不敢撰写这方面的鸿篇巨著了。
然而,事与愿违,亦有机缘。由于种种原因使我在近知天命之年,投笔从戎,当了国防大学的教官,主要是带研究生和教授中国哲学史。既然是部队最高学府,当然教学科研要与军事密切结合,故要求教师要懂军事,这促使我去查阅一些古典军事著作,主要是《武经七书》:《孙子》、《六韬》、《司马法》、《尉缭子》、《吴子》、《三略》、《李卫公问对》等,仅此不足以、不可能写出军事思想通史,但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机缘。直接的动因则是国防大学前副校长钱抵千与我的两次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