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页码:18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10006937/9787510006937
条形码:978751000693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图解天下名人丛书
内容简介 《凡高》讲述了:1880年以后,27岁的他到处求学,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学画,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他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按照自己的认识来表现世界。在33岁以前,他的作品还处于探索的时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纺织工》等。他在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影响下创作的风景画如《塞纳河滨》、《带烟斗的人》等,是转折时期的作品。1886年,凡高来到巴黎,结识了图鲁兹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修拉和塞尚,并参加印象主义画家们的集会,从而使艺术眼界大为开阔,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法作画,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1888年10月,高更应邀来阿尔勒与凡高同住,可是,由于性格不和与艺术追求不同,他们之间很快出现矛盾,甚至不能相互容忍,合作不欢而散。
这一时期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南国的强烈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市镇、田野、花朵、河流、农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
编辑推荐 《凡高》:善良、正直、优秀的名人是社会的精华、后人的楷模,他们的言行自有启迪世人之妙用。借鉴前人,借鉴历史。可推动文明进步。
目录
忧郁的少年
忧郁的孩子
兄弟之间的情谊
艺术人生的启程
艺术公司的工作
勤勉的职员
出路在哪里
初恋失败
被人辞退
三心二意的年轻人
在煤矿传道
确定一生的追求
发现自己的世界
结识良师益友
梦幻般的鸟巢
它并不是一条普通的狗
杰作《食薯者》
坎坷绘画路
前往巴黎的路
这种光和颜色
蒙马特尔的画家们
苦恼的德奥
法国南方的城镇
花朵盛开的果园
痛失友情
高更来啦
割耳的悲剧
阿鲁鲁医院
消失的画室
为绘画献出一生
宁静的疗养院
埋首在绘画里
卖出一幅画
卡雪医生
奥贝尔的麦田
凡高年表
……
序言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年)出生于荷兰宋德尔特村一个新教牧师之家,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由于求爱失败,使他积蓄的感情受到打击和压抑,产生一种为了拯救自己也为了拯救一切痛苦灵魂的信念和寻求神灵的愿望,于是投入了宗教的怀抱,决心做一个牧师。他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后因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为其申诉而被解职。凡高之所以成为画家乃是为了解决撕裂他灵魂的内心冲突,是为了对生活中遭受的挫折进行自我解脱。
1880年以后,27岁的他到处求学,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学画,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他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按照自己的认识来表现世界。在33岁以前,他的作品还处于探索的时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纺织工》等。他在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影响下创作的风景画如《塞纳河滨》、《带烟斗的人》等,是转折时期的作品。1886年,凡高来到巴黎,结识了图鲁兹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修拉和塞尚,并参加印象主义画家们的集会,从而使艺术眼界大为开阔,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法作画,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1888年10月,高更应邀来阿尔勒与凡高同住,可是,由于性格不和与艺术追求不同,他们之间很快出现矛盾,甚至不能相互容忍,合作不欢而散。
这一时期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南国的强烈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市镇、田野、花朵、河流、农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
凡高创作的成熟时期是1888年35岁到阿尔勒以后,他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版画的启发,大胆地探索、自由地反映内心感情,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
文摘 插图:


放假的时候,他就返回宋德尔特村,偕同弟弟德奥去野外散步。兄弟俩的感情跟以前一样,散步的时间和距离却比以前更长。
在散步途中,凡高照样喜欢对花草、昆虫、小鸟和树木旁边观察、沉思。
凡高改变一些了吗?还是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德奥特牧师常常暗中观察儿子的情况。
凡高始终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讨厌别人注意他、观察他。他很少到村子的大马路上去玩。一到晚上,他就待在房间看书。倔强与癫痫这两种特性依然如故,像这样下去,凡高将来怎么办呢?他远离人群。忽视社会的阅历,这样怎么去工作谋生呢?
德奥特牧师每念及此,内心就局促不安起来。
这时候。目睹从外面散步回来的凡高,德奥特牧师更加忧虑。
帽子戴得很低,驼背、低头走进门来的儿子——将来要光耀门庭的凡高,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
只见他的眉毛边长了几条皱纹,看上去缺乏年轻人的朝气,脸色也不好看。牧师心里暗想:“这个孩子太拘束,对任何事情都看得太重……”
4年后,读完寄宿学校,凡高已经16岁了,现在必须为他找一份工作才行。
为了解决儿子的工作问题,德奥特牧师请了几位亲友来商量,其中有一个人回答得很干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