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气色中的生死经

发布时间: 2010-12-19 03:04:38 作者: kind887

 气色中的生死经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页码:34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229009685/9787229009687
条形码:978722900968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解读国医养生经典丛书

内容简介 《气色中的生死经》讲述了:迄今为止.中医的精义和灵魂仍然只存在于传统中。中医不只重视养疗之方、调治之法。中医更重视对身体的全息理解。更在乎对“自然”的亲近。中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日常行为。中医甚至认为,即使疾病也具有某种健康倾向。
切于常人日用的气色应用经典《望诊遵经》今译今解
从面部气色断病的医家秘法 即使普通人,也能从气色中看出一个人体质的好坏和是否生病,这正是中医诊病的智慧所在。西医诊断大都是损伤性的,要么取血,要么插管,要么依赖放射影像诊断,而中医却能一望便知病在部位和病势好坏,甚至可以确切地断生测死。
知道了四季面色的正常变化,再结合人体表现出的一般症状,即使普通人,也能推断出病在部位。
一些细微的面色变化,也许正是脏腑受病的开始。此时发现,并在起居饮食间稍加留意,便完全可以不治而愈。
人体各部位在面部有相应点。人体各部位受病后,气色在相应点上的变化也最明显。
从体表形态断病的医家常法 人体形态的任何变化都是疾病引起的体表反应,或病在脏腑,或病在经络,都可以准确诊出。
某些部位肿胀,某些部位抽搐;五官当闭不闭,当开不开;手足伸缩异常,其病根常在脏腑。而我们多数人往往误为局部微疾,并不加以重视,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面色结合切脉象断病更准 面色结合症状,再结合寸口脉的脉象,是大医的断病常法,也是中医诊病的妙境所在。
编辑推荐 《气色中的生死经》:汪宏,清代著名医家。以岐黄之术为业,一生尤重诊法。所著《望诊遵经》,是后世医家必读之珍本。
清代大医家唯一传世经典中的诊察之道。
从面部气色断病的医家秘法即使普通人,也能从气色中看出一个人体质的好坏和是否生病,这正是中医诊病的智慧所在。西医诊断大都是损伤性的,要么取血,要么插管。要么依赖放射影像诊断,而中医却能一望便知病在部位和病势好坏,甚至可以确切地断生测死。
知道了四季面色的正常变化,再结合人体表现出一般症状,即使普通人,也能推断出病在部位。
一些细微的面色变化,也许正是肮脏受病的开始,此时发现,并在起居饮食间稍中留意,便完全可以不治面愈。
从体表形态断病的医家常法人体形态的任何变化都是疾病引起的体表反应,或病在脏腑,或病在经络,都可以准确诊出。
某些部位肿胀,某些部位抽搐,五官当闭不闭,当开不开,手足伸缩异常,其病根都在脏腑,而我们多数人往往误为局部微疾,并不加以重视,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面色结合切脉象断病更准面色结合症状,再结合寸口脉的脉象,是大医的断病常法,也是
目录
卷上
诊法常以平旦
望色常宜定静
明堂周身部位
明堂六部提纲
明堂图分五脏六腑
面貌分应脏腑
五官分应五脏
五色分应五脏
相气十法提纲
望法阴阳总纲
五色相应提纲
五色主病提纲
部色主病提纲
四时望法相参
四时气色主病
昼夜阴晴相参
五方望法相参
气质望法相参
老少望法相参
居养望法相参
变色望法相参
望色先知平人
色以润泽为本
五色交错合参
五色十法合参
五色六部合参
气色部位合参
气色门户合参
色病宜忌合参
气色声音合参
气色脉象合参
气色病症合参
推广望色大意
主病条目大意
青色主病条目
赤色主病条目
黄色主病条目
白色主病条目
黑色主病条目
上卷附识

卷下
目分脏腑部位
眼目形容提纲
眼目气色提纲
睑色望法提纲
面目望法相参
眼目形容条目
眼目气色条目
望舌诊法提纲
诊舌形容条目
诊舌气色条目
诊舌苔垢条目
诊舌津液条目
诊口形容提纲
诊口形容条目
诊唇望法提纲
诊唇形容条目
诊唇气色条目
四白望法提纲
牙齿望法提纲
牙齿望法条目
诊鼻望法提纲
诊鼻形容条目
诊耳望法提纲
眼眉望法提纲
髭须望法提纲
发望法提纲
诊头望法提纲
面形分属五脏
面容分属五脏
诊腹望法提纲
诊背望法提纲
诊手望法提纲
诊足望法提纲
毫毛望法提纲
腠理望法提纲
尺肤望法提纲
尺部主病图示
诊皮望法提纲
诊肉望法提纲
络脉望法提纲
络脉主病提纲
诊筋望法提纲
诊骨望法提纲
望骨诊病图表
爪甲望法提纲
诊乳望法提纲
脐府望法提纲
肾囊望法提纲
阴茎望法提纲
诊汗望法提纲
诊血望法提纲
诊痰望法提纲
大便望法提纲
诊溺望法提纲
月经诊法提纲
形体周身部位
身形望法提纲
身容望法提纲
形容望法大纲
行止动静提纲
诊坐望法提纲
诊卧望法提纲
身容四法提纲
意态望法提纲
望诊遵经文言原本 (241)
中医名词索引
……
序言 《气色中的生死经》是对清代医家汪宏所撰《望诊遵经》的当代解读。汪宏,字广庵,清代新安人,以行医为业,平生尤重视诊法,曾谓:“非诊无以知其病,非诊无以知其治也。故治病必须知诊,诊病必须遵经。”
原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叙述望诊的重要性及基础知识、基本原则、人体正常生理的气色表现以及病理状态下的气色主病等,并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结合周身部位、四时、五方、气质等因素,阐明气色与病症的关系;下卷列述体表各部位的望诊提纲,论述了望眼、口、鼻、唇、齿、耳、眉、须、发、腹、背、手、足等以及望汗、血、痰、便等的诊断意义。原书论述系统而精辟,实为集望诊大成之不朽名著。
在中医“四诊”中,“望诊”居其首。《难经》中就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记载,然而,将“望诊”作为一个专门论题加以系统研究,汪氏是第一人。原书共101篇,对“望诊”论述尤为精辟。根据“望诊”结果,对疾病的性质作出分析判断,这在中医诊断学上无疑是个创举。
作者在“望诊”上的重大贡献,是第一个提出了“望色十法”理论。他在“相气十法提纲”中说:“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纲领。”汪氏所创“十法”,即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十法”不仅详分了病症的表里、阴阳、虚实、新久、轻重,而且对五色的细微变化进行了辨析,强调了这一变化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的判断意义。运用“十法”,可以从总体上辨别疾病的性质。汪氏指出:“盖十法者,辨其色之气也;五色者,辨其气之色也。”这便是“十法”的意义及其与五色的关系。
在具体运用上,“望色十法”结合人体的周身部位、四时、五方等因素进行诊断,并根据四时、昼夜、阴晴的变化等具体情况,结合五方水土、禀赋、老少体质的差异提出不同的治疗方案。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医诊断的高超智慧。
“望诊”理论是在《内经》的“有诸内必形诸外”和“以常衡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核心是:五色与五脏相应,即以青、赤、黄、白、黑对应肝、心、脾、肺、肾,结合脏腑在面部的分属,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进行演绎推理,以此观察和判断脏腑病变及其相互影响。原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切于实用的发挥,以“五色主病条目”为题详尽罗列了疾病的各种现象。
文摘 插图:




卷上
诊法常以平旦
《黄帝内经》中论述的医理十分神妙,它认为对发病的原因探本求源,应该在清晨。因为这时候时辰中平,邪气与正气都容易显现出来,根据医道规则,就能够分辨真象与假象。有病的人,声音和容貌都会有变化;而无病的人,气色与脉象必然是正常而协调的。《灵枢》和《素问》中的道理,是千秋万代所效法的典范,是医家应该永远遵循的原则。
天还没放亮,人们刚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自然界的阴阳二气还处于平衡状态,人体的精、气、神也十分清灵,这时观察形体,考察人的体温,最接近正常状态;观察人的气色和动静,其方法离不开《内经》。这个时辰,人体的九候脉气还没有偏离常态,五音准确,身体有什么不正常容易发现,有什么问题也容易诊断。这时,可通过观察气色来分辨“三因”的虚实,了解五脏六腑的盛衰,看精神状态是否平和。只有如此见微知著,才能判断病势的发展趋势;溯本求源,才能预测生死之兆。要结合诊病日期来揣摩,也要结合天时来思考;再结合病情,确定正确的诊法,才可以在切脉时,手指之下感觉分明,心中有数。脉息结合形体容态相互参合,方能推究无穷;声音与气色交互参照’,才能在诊治时灵活变通。比如衡量病人的身躯是否正而直,就应观察他的俯仰运动,一点微小的差异也不放过,如同测量身体的尺寸,要精确到毫厘才能分清宽阔狭长,更何况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是如此不同?
诊脉应当在天刚亮阴气尚未扰动,阳气还未耗散时进行,因为这时的气候平和,不像中午那样热,也不像半夜那样冷。“营卫会于脉口”,是说此时人体内因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气都会聚于双手的寸口,即“脉口”。
而人的气色.这时也都显现在鼻部,如果有病,所有的症候都会表现出来,是没有什么可以隐藏着的。此时全身经络也比较协调,如果用正确的诊脉方法操作,病情的变化也很容易把握。医家可以整体、长远地掌握病人的情况,并将这些都作为日后诊断的标准。医家还可以通过了解病人的病程,找到致病的原因,或可以从病症本身找到病源,或因此而发现其他的病症。寒热的多少,可以分辨出脏腑气血的盈亏状况;根据早晨与晚上症候轻重不同的特点,判断出脏腑阴阳的表里关系。所以,观察病人的情绪和把握时辰,能诊时则诊,当停时则停。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不能拘泥于常法。虽然提倡医家据此引中,触类旁通
……
读书人网 >医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