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24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105100811
条形码:978710510081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兰州大学民族学精选文库
内容简介 《民族社会学》内容简介:民族学在中国学术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中国民族学即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就是这个过程的结果。中国民族学与国外民族学,有密切的联系,中国民族学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研究传统、研究视角等方面,继承和吸收了大量国外良族学的优良成果,同时,中国民族学又有自己的特色。
编辑推荐 《民族社会学》: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目录
第一章 民族社会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国外民族社会学研究简述
第二节 中国民族社会学研究述评
第二章 民族社会学引论
第一节 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
第二节 群体结构中的民族
第三节 民族学学科结构新论
第四节 民族社会学的视角与定义
第五节 民族社会学的特征和功能
第三章 民族社会结构论
第一节 民族社会化与民族角色
第二节 民族关系的动态分析
第三节 民族社会及其特征分析
第四节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现代重构
第五节 民族社会结构分化与重构
第四章 民族社会过程论
第一节 现代化与民族社会现代化
第二节 迟发展与民族社会现代化的方法论思考
第三节 民族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动力转换机制分析
第四节 民族社会跨越式发展分析
第五节 费孝通边区开发研究述论
第五章 民族社会控制论
第一节 民族社会控制及其必然性分析
第二节 民族社会控制系统分析
第三节 民族社会规范与民族社会秩序
第四节 民族社会控制手段分析
第五节 民族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
第六章 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第一节 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特征
第二节 民族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第三节 民族社会学研究中的抽样与测量
第四节 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与资料分析
第五节 民族社会学研究者的素质与伦理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兰州大学走过了一百年的峥嵘岁月。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成立也快十年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出版这套文库,献给哺育我们成长、关心我们工作的兰州大学和兰州大学的全体师生。
民族学在兰州大学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与许多兄弟学科相比,他只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因此他曾被忽略过、轻视过,不过这个有极强活力的生命,终于还是在兰州大学这块沃土上坚强的成长起来,为自己争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至今,兰州大学的民族学已经是博士学科一级授权点,拥有五个二级博士点,同时是国家重点学科。作为民族学科的载体,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也成长壮大,成为在国内小有名气的科学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的研究型实体。
不到十年的岁月里,在中心的老师们辛勤耕耘下,仅由中心老师及他(她)们指导下写出的民族学专著就达八十余部。现在摆在您面前精选出的这套文库,就是这些年来,中心师生用知识、智慧和汗水辛勤浇灌出的部分成果。当然,“精选”者,仅指从上述八十余部专著中精心选出者之谓,并非一定是精品。但是我们有信心,经过我们的扎实工作和潜心研究,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精品问世。
借本文库出版之际,还想就当前我国民族学的发展,说一些心得和体会。
文摘 第一章民族社会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本章由国内外民族社会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人手,对中国民族社会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科定位不清、专业研究队伍十分有限、教学活动开展尚不广泛等进行了分析,并对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尤其是深入开展民族社会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第一节国外民族社会学研究简述
中国民族学、社会学、民族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均是从国外传播过来的。因此,在评述中国民族社会学的进展时,我们有必要交代一下它的渊源,简单回顾一下国外的研究状况。
有关民族、社会的知识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学、民族学,均产生于19世纪中叶前后,社会学的创始人是孔德,孔德生活的时代及其观点,我们在有关社会学对象的探讨中将作进一步分析。而民族学亦产生于19世纪中叶,此前后,先后出现了一批专业民族学家以及民族学专著和调查报告材料,并产生了最早的民族学学派——进化论学派。那么作为以上两门学科交叉学科的民族社会学产生于何时呢?这是我们要着重讨论的问题。民族学与社会学是两门密切相关的学科。追溯民族社会学的源头自然离不开这两门学科的发展。目前我国学者倾向于将民族社会学的源头追溯到泰勒、摩?尔根等人。
泰勒是英国人类学的创始人。他在1856年访问古巴时遇到民族学家克里斯提,并开始对民族学感兴趣。回国后,他开始系统研究民族文献资料,并陆续发表了《人类早期史研究》、《原始文化》和《人类学》等著作。泰勒认为,人类的文化史就是人类的技术、经济、精神生活自我运动发展史。犹如生物界一类物种由另一类物种发展出来一样,一类工具、设备、艺术形式和道德信仰也是由另一类工具、设备、艺术形式和道德信仰发展而来的。同时代的不同社会可以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正是同时代文化处于各个发展阶段的表现,而每个阶段的文化,既是过去的阶段的产物,又对未来阶段的形成起一定作用。他把各阶段的文化,即把最落后的和最文明的各民族文化依次联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列,认为所有社会都要经过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的三个基本发展阶段。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明确指出:“只要把野蛮的各部落同文明的各族加以比较,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野蛮种族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转变为高级种族的类似过程,是怎样容易地认识到两者生活形式的联系。”他还把民族志资料用于宗教史的研究,提出了万物有灵论。他的这些思想激发了后来的民族学和社会学对上述问题的深
……
后记 2000年我考入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师从杨建新教授学习民族学,现在出版的这本著作就是在我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社会学的理论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增添部分内容,修改而成的。回想这三年在兰州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我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恩师不仅教我学问,亦传我为人之道,他的鞭策与鼓励促我不断前行,并将刻印到我一生的足迹中。导师组马曼丽教授、王希隆教授、高永久教授给予了我多方面的指导与帮助,使我终身难忘。甘肃社会科学院刘敏研究员、兰州大学徐黎丽教授和陈文江教授、西北师范大学胡小鹏教授、西北民族学院尹伟先教授、甘肃省委党校金照煦教授亦给予了我许多指导与帮助,特此致谢!我的工作单位甘肃政法学院的各位领导与同事给予我充分的理解、帮助与关怀,特此致谢!另外,我还要深深感谢我的家人在我求学过程中给予的无微不至的理解与支持!师恩如海,学海无边,我将不断努力,以回报师友的关爱、家人的支持。我们班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我的论文的部分观点正是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形成的,我十分珍惜这份情谊,并期望延续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