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40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108029723/9787108029720
条形码:97871080297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日本二周研究经典选辑
内容简介 《鲁迅与终末论》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它对留日时代“初期鲁迅”的阐释和对《狂人日记》的解读,作为。“伊藤鲁迅”的本体论,具有着一个出色的学术模型所具有的优点。其对“竹内鲁迅”框架的继承与突破,其把鲁迅放在明治三十年代背景下的问题提起,其对鲁迅与尼采关系的微宏兼备的阐释,对《狂人日记》的处理,均是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道人之所未道,体现着学术的继承性、独创性、开放性和可能性——在作者看来,“鲁迅研究”非但不是一个过去的课题,而更是一个具有现实性和未来性的课题。
作者简介 伊藤虎丸,1927年生于东京。1944年到中国,进旅顺工科大学预科,1947年回国,1953年考入东京教育大学东洋文学科,同年接受基督教洗礼,1957年起先后在东京教育大学和东京大学攻读中国文学硕士课程,1963年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中退以后,历任广岛大学等校讲师.副教授、教授,学校法人和平学院院长、理事长。2003年1月病逝。主要著作有《鲁迅与终末论》(龙溪书舍,1975年),《创造社研究》(亚细亚出版社,1979年)、《鲁迅与日本人》(朝日出版社,1983年)等。日文版《鲁迅全集》的编辑委员,译者。
编辑推荐 《鲁迅与终末论》作者所用"终末论",非预告世界末日的流行语,而是指哲学意义上的"终末论意义的个的自觉"。"所谓终末,并不是预想当中这个世界走向最后的事件,而是这个世界本身,在根柢上就是终末的。""终末论"实际是要"确保乃至诙复历史,以作为主体的'个'去爱和决断的场所",因此"终末论是希望之学"。
目录
代序——“战后民主主义”与大学改革
第一部 初期鲁迅中的欧洲——关于作为“精神”的人与文明的整体性
第一章 研究笔记——初期鲁迅中的欧洲
前言
第一节 关于初期鲁迅的“个人主义”
一、“人”的发现——“主义”的相对化
二、整体性崩溃的感觉——迷信可存
三、何谓“文明”?——新的人的观念的发现
第二节 关于清末思想界“奴隶”一词
一、鲁迅所使用的“奴隶”一词
二、清末思想界的“奴隶”一词
第三节 作为“自由精神”的人
一、作为“主观内面之精神”的人
二、作为自我=意志的人
三、反抗的人和作为精神的、不断寻求发展的人
四、作为“自由精神”的人
五、中国“文化革命”的原点
第四节 小结——异质的“语言”
一、语言的整体性
二、异质性的提示——最初的文学运动
三、“预言者的文学”——语言的外在性
第二章 鲁迅对尼采思想的接受——关于鲁迅与尼采思想的“结构性”类似
前言——鲁迅身上所见尼采之影响
一、关于初期鲁迅的“个人主义”和“唯心论”
二、关于接受和摆脱超人思想
三、进化论与尼采
第一节 反体系的思考与“生成”的立场
一、不是有体系的思想家
二、反体系的思考
三、“精神和个性”主张的无构造性与“生成”的立场
第二节 “清醒的现实主义”与对传统的激烈否定
一、关于“清醒的现实主义”
二、激烈彻底地否定传统
三、否定的逻辑与憎恶的痛烈
第三节 本源的宗教性
一、关于某种宗教性
二、宗教破坏者同时是探求者
三、“上帝之死”——被现世化了的终末论
第四节 志在文明的整体性恢复
一、对“斑斓之社会”的抗议
二、语言的整体性把握
结束语——暂时性结论
一、对欧洲异质性的认识
二、通过对异质语言的把握而整体性地把握了欧洲近代精神
三、对欧洲近代人的观念的接受
四、从鲁迅到毛泽东之路
第二部 鲁迅的进化论与终末论——近代现实主义的成立
前言
一、关于“终末论”的流行
二、关于进化论的移、入中国
第一章 鲁迅留学日本时期的进化论
第一节 对异质的精神原理感到惊异
第二节 “倒过来”的进化论
第三节 从斯宾塞到赫胥黎
第四节 尼采“进化论的伦理观”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狂人日记》——“狂人”的治愈记录
第一节 月光与发疯——发端
第二节 吃人社会——由留学时期的“进化论”所构筑的世界心像
第三节 狂人改革的努力及其挫折——作为“预言”的文学
第四节 救救孩子……——关于鲁迅的“回心”
第五节 现实主义的成立——从“预言文学”走向“赎罪文学”
第三部 显现于鲁迅论中的“政治与文学”——围绕“幻灯事件”的解释
前言
第一章 竹内《鲁迅》与战后民主主义
第一节 关于竹内好的《鲁迅》
第二节 围绕竹内好的“近代主义”批判
第二章 政治与文学
第一节 尾崎秀树《与鲁迅的对话》
第二节 丸山升对《与鲁迅的对话》的“异议”
第三节 丸山升《鲁迅——其文学与革命》
第三章 文学与科学
第一节 对丸山《鲁迅》的批评
第二节 竹内芳郎《鲁迅——其文学与革命》
后记
附录 四篇
鲁迅思想的独特性与基督教——围绕着接受近代文化
一、前言
1.两个问题
2.鲁迅与基督教
3.作为文化的近代
二、围绕《复仇(其二)》的耶稣形象
1.“人之子”耶稣
2.恶魔与超人——“预言者”的谱系
三、鲁迅思想的基督教性格
1.追求近代的“人”
2.希腊式与希伯来式
3.关于作为近代根柢的“自由”
4.拒绝拯救的教义
四、结论
1.鲁迅生平的两个阶段
2.从“个的思想”到“个的自觉”
3.“罪的意识”和“耻的(羞耻)意识”
4.“终末论式的个的自觉”
鲁迅中的“生命”与“鬼”——鲁迅的生命观与终末论
一、战后日本的自我反省与鲁迅
1.战后日本的“反省思想”
2.“民族的反省?忏悔的文学”
二、“生命”的相位
1.作为“生命”的人
2.亚洲近代的初衷
三、大正时代的生命主义与鲁迅
1.中泽临川与鲁迅
2.关于大正时代的生命主义
3.“人得要生存”
4.民族的危机感与生命主义
5.不允许“生命”存在的统治结构
四、“鬼”和“迷信”
1.作为“鬼”的祥林嫂
2.作为深暗地层的民众
3.“伪士与迷信”的构图
4.“人”“鬼”之逆转
五、结束语:幽鬼与生命——鲁迅的终末论
再论“鲁迅与终末论”——“竹内鲁迅”与日本一九三0年代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前言
1.两个动机
2.“全共斗提起的问题”
二、“赎罪文学”——竹内好《鲁迅》
1.宗教性的罪的意识
2.“罪的意识”是比喻
3.“文学的自觉”
4.关于“要对什么人”
三、“个的自觉”与“终末论”——熊野义孝的《终末论与历史哲学》
1.从“科学强势”到“文学强势”
2.“竹内鲁迅”与“文艺复兴期”的思想
3.终末论与个的自觉
(一)“终末论”
(二)“自觉”
(三)“个体”与“全体(群体)”的关系
(四)生与死
四、由鲁迅论所看到的战后思想史——战后民主主义缺少终末论
1.鲁迅研究的思想史
(一)小田岳夫《鲁迅传》
(二)竹内好《鲁迅》
(三)丸山升《鲁迅——其文学与革命》
(四)木山英雄《关于(野草)形成的逻辑及其方法——鲁迅的诗与“哲学”的时代》
(五)丸尾常喜《鲁迅——人与鬼的纠葛》
战后中日思想交流史中的《狂人日记》——从“学习中国”到“探求共通的课题”
前言
一、战后日本人的自我批判与“悔恨共同体”
二、战争责任论的分裂与不彻底——作为战后日本思想史分歧点的中国
1.对中国和亚洲的“侵略之罪”
2.战争责任论的分裂与不彻底
三、竹内好的民族主义——“近代主义”批判与“自力更生”路线
1.作为综合的民族主义
2.政治与文学
3.“近代主义”批判
4.抵抗:寻求恢复完整的人
四、“转向型”与“回心型”——比较近代化论的立场
1.批判优等生文化
2.来自中国方面的反论
五、“赎罪文学”——来自中国知识分子方面的接近
1.鲁迅的“文学的自觉”
2.“赎罪文学”
解说译后记
……
序言 在此我获得了一次机会,得以从这数年间应约而作发表在各处的文章里选出数篇来集为一册。这些文章,都芜杂得很,称作论文都太缺少实证性,但若叫做“杂文”,它们又都过于迂阔,缺乏战斗性,都是些难见鲁迅的东西。鲁迅年轻时曾慨叹“今之中国,其正一扰攘世哉”,“此其增悲,盖视寂漠且愈甚矣”。在今天这个轻而易举就会文星高照,出版物多如洪水的时代,乘潮流而把这些东西出版为一本书,岂不正是要在“一扰攘世”里再加上一点“扰攘”吗?为此我不能不感到内疚和惭愧。
正因如此,在如是状况中,既然发出了哪怕是很微弱的一声,而
文摘 第一章研究笔记——初期鲁迅中的欧洲
前言
我的对鲁迅或者对现代中国产生关注,最直接的出发点,是偶然读了竹内好的《现代中国论》和陶晶孙的《给日本的遗书》。把自己的事扩及别人头上做一般化处理,免不了要遭受僭越或多事的责难,不过我以为,是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一般而言,我们这一代人(或者说“战后”)的鲁迅研究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都或多或少是在以竹内为首的“中国文学研究会”同人那一代人,或者再稍稍扩大一点,譬如说是在包括西顺藏、丸山真男、上原专禄那批人在内的“战后=全面议和世代(?)”的影响下开始的。(比如,户川芳郎的《汉学支那学的沿革及其问题点》)
关于我是在怎样的意义上这样说,又为什么觉得在写这份“研究笔记”时应从这件事谈起,我打算谈得稍稍详细一些,不过,倘在最小限度内来讲的话,那么就是现在想来,自以为与这些学长们的工作有着共通之处。即以战败为契机,把学问确立在对战前的学问方式进而是明治以来的日本“近代”总体的“反省”之上,意在重新恢复学问和文化的总体性;而这种志向本身,同时又是在精神深层来接受战败这一事态,并且以面向重建新日本的实践性(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国民的)热情与希求为主题。
也就是说,事情并不仅限于现代中国文学,在学界总体,“战后曾有过重新讨论学问问题的时期”。在设立民科和学术会议等各种实践的根柢当中,就存在着一种志向,那就是“要在总体性当中来重新把握各种专门学问到战前为止作为研究对象的事情本身”。(参照寺崎昌男《战后大学改革留下的课题》、《代序》)
这的确是一个甚至期待着“各种社会科学和各种历史科学提示出新的关于学问的综合原理”(同上)的时期。我们的“学习”,也在这样的时代中,以“在中国文学中追求真正的近代的姿态”(前出,户川芳郎)开始了。
说到我自己,如果借用中野重治的话,那么就是“两个青春”重合在一起的时代,即“战后”这一日本的青春和我自己的“第二个青春”。我在这当中与之相遇的《现代中国论》和《给日本的遗书》,通过对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和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所分别象征的两种近代的比较,对日本近代给予了总体性的彻底批判,这也逼使我自己的民族主义产生“回心”。就是在这个时候,鲁迅作为对我构成威胁、不肯接受我的一种完全异质的精神原理,也与《旧约圣经》一道不时地叠映在我的脑海里。
的出发点,譬如说在《现代中国论》中,就是这样一段话:
东洋的近代是欧洲强
……
后记 一、关于作者伊藤虎丸
伊藤虎丸(Ito Toramaru),1927年3月30日生于东京淀桥,在日本国内读完小学、中学后,1944年到中国,进旅顺工科大学预科,1947年回国,做过一段工人和职员后,1953年考入东京教育大学东洋文学科,同年接受基督教洗礼,1957年起先后在东京教育大学和东京大学分别攻读了这两所大学研究生院的中国文学硕士课程,1963年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中退后,历任广岛大学、和光大学、东京女子大学、明海大学等校讲师、副教授、教授,学校法人和平学院院长、理事长,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