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页码:309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
ISBN:7509501091/9787509501092
条形码:978750950109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资产证券化的信托模式研究》结合作者刘向东博士从事信托业的实际经验,选择资产证券化的信托模式作为研究资产证券化的主题,围绕信托模式这根主线,从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创新性地对资产证券化进行系统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资产证券化的信托模式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力求跟踪国内外关于资产证券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操作动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金融发展理论、金融结构理论、契约理论、法律经济学、数理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等理论和工具,对资产证券化模式的演进和信托模式进行理论与实证的系统深入研究。同时书中分析了我国资产证券化模式选择的制约因素,说明了中国资产证券化模式的选择必须遵循中国金融改革的特殊路径的经济逻辑。并根据金融监管理论,提出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原则和监管框架的构想。
作者简介 刘向东,经济学博士,高级国际商务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获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总经理。对资产证券化、金融信托制度和信托行业有长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在《改革》,《国际经济合作》、《保险研》、《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等核心期刊和全国性金融报刊发表过数十篇论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分析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演进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的结构安排与结构特征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的本质
第四节 从新制度经济学看SPV对资产证券化机制形成作用的理论分析
第二章 资产证券化模式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美国的资产证券化模式
第二节 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资产证券化模式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第四节 信托是国际上实现资产证券化应用最广泛的典型模式
第三章 我国资产证券化模式选择分析
第一节 我国资产证券化模式选择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我国选择资产证券化SPV模式的制度可能性分析
第三节 信托业务探索对中国选择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推动
第四章 我国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试点运行分析
第一节 我国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试点的特点
第二节 我国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重要结构设计
第三节 资产支持证券定价分析
第四节 信托公司在资产证券化试点中的作用分析
第五节 目前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主要风险与障碍
第五章 我国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效应与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运用的效应分析
第二节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未来预测
第三节 促进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建议
第六章 我国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监管
第一节 我国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监管理念与框架
第二节 对发起银行的监管
第三节 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和交易的监管
第四节 对发行机构信托公司的监管
主要英文缩写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资产证券化是当代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前沿课题。2005年中国正式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资产证券化成为金融研究的重点领域。选择资产证券化的信托模式作为研究资产证券化的主题,围绕信托模式这根主线:从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对资产证券化进行系统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本书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并运用金融发展理论、金融结构理论、法律经济学、数理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等理论,对资产证券化模式的演进和信托模式进行理论与实证的深入系统研究。论述了资产证券化模式的选择必须适应经济金融发展的内在需求,并依赖于各国特有的制度变迁路径安排,中国资产证券化模式的选择必须遵循中国金融改革的特殊路径的经济逻辑。通过对中国公司制度和信托制度基础条件的解析证明了在我国目前的法律环境和金融制度下,信托模式是实现资产证券化的现实选择,并通过信托业务的探索和创新案例演绎了市场主体的自发演进对政府选择资产证券化模式的中国特殊性,提炼了资产证券化模式选择与发展的逻辑一致性。从信托与资产证券化制度的对接性论证了信托是国际上实现资产证券化应用最广泛的典型模式,从资产证券化、信托与金融体系演进的关系出发,论述了资产证券化、信托业对促进金融体系和市场结构演进的作用,丰富了资产证券化理论和信托理论的研究,对促进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现实运行和未来发展。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分析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演进
资产证券化是当代国际金融创新的典范。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不断演进的金融创新,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资产证券化一直处于内涵不断深化、边界不断扩展的过程中,其载体和方式不断扩大化和复杂化,并日益渗透到了经济领域的各个层面。这种演进既带来了资产证券化概念的易变性和适用性,也使资产证券化成为最具活力的创新业务。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金融体系的演进由市场本位阶段进入到证券化阶段。
一、基础资产
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种类从最初的抵押贷款资产逐渐向多元化拓宽,资产的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证券化是一个把基础资产打包向投资者发行证券的过程。随着证券化市场的演进,从国外的实践看,资产证券化经历了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到非抵押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过程。资产证券化最初在美国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起步发展,以满足抵押贷款出借者资产负债表管理的财务需要,推动和支持美国政府的住房制度改革,住房抵押贷款是最早实施证券化的资产。由于资产证券化具有提高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以及转移和分散信贷风险的功效,有利于金融机构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和提高金融资产效率,汽车抵押贷款、信用卡应收款、商业不动产抵押贷款等信贷资产也先后采用了资产证券化。随着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开始突破银行信贷而应用到其他类型的债权,利用证券化来变现各种资产组合的价值扩展到金融机构以外的其他部门。例如,市政当局可以将未来预期的税收收入进行证券化,以证券的形式使这些未来的税收收入释放出现值。电力、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来融资,以未来的收人流作为担保和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证券化的技术已应用于集装箱、火车、船舶、飞机等营业资产(Oper-ating Asset),这些资产本身并不自动产生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本金和利息的现金流,证券的支付取决于服务商与资产的最终使用者签定的租赁合同、维修营业资产保持持续的市场交易性和出售资产的能力,营业资产可以通过证券化转变成投入再生产的资源从而进一步扩大生产。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2005年3月中国正式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我选择资产证券化的信托模式作为研究主题,从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对资产证券化进行系统研究。
本书的完成出版,是我博士生活的一个值得纪念的结晶。写作本书是我生命中最为艰辛的一段时光。对于构思写作博士论文,非常需要一段封闭式写作的时间。而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使我饱尝没有整段时间不受干扰地进行连贯思考的痛苦。作为部门经理。我承担着完成部门工作的任务,单位实行绩效考核,一到岁末年初,就要接受严格的考评,部门总是缺人手,许多工作必须倾力完成。作为一个母亲,我在爱人经常出差的情况下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和养育孩子的责任。艰苦的磨研,心沉气定下来的认真钻研,进一步塑造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坚实的学术底蕴,使我在一天天走向丰满成熟。而这一切都将成为我生命中永远的回忆和人生宝贵的财富。
在此,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萧灼基教授。我的博士论文的选题、提纲到成稿后的反复修改,都是在萧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每一次到他家,七十岁老人的他都坚持下楼目送我们远走。他使我深感大师之大,不仅在于学识渊博,更在于可供敬仰的师德风范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