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电磁兼容设计与测试技术

发布时间: 2010-12-27 02:44:18 作者: kind887

 电磁兼容设计与测试技术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
ISBN:7811241749/9787811241747
条形码:978781124174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以现有国际、国内电磁兼容标准为基础,介绍电磁兼容设计与测试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电磁兼容技术概述和理论基础,干扰耦合机理,传输线及干扰分析,电磁骚扰发射测量,抗扰度的测试,电磁兼容滤波、接地及屏蔽技术,印制电路板PCB的电磁兼容设计,电磁干扰故障诊断与解决技术等。《电磁兼容设计与测试技术》可作为电气与电子工程、信息和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与机电一体化、仪器和测试技术及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还可作为从事电气和电子产品研发、设计、制造、质量管理、检测与维修等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电磁兼容技术概述1
1.1 概述1
1.1.1 电磁干扰的危害1
1.1.2 电磁兼容的含义4
1.1.3 电磁干扰的三要素5
1.1.4 电磁干扰(骚扰)源的分类6
1.1.5 电磁干扰(骚扰)源的时间、空间、频谱特性8
1.1.6 电磁兼容性分析与设计方法9
1.1.7 电磁兼容性研究的基本内容10
1.2 技术术语11
1.2.1 一般术语11
1.2.2 干扰术语12
1.2.3 发射术语14
1.2.4 电磁兼容性能术语14
1.3 发展及认证17
1.3.1 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17
1.3.2 电磁兼容技术的认证19
习题23 

第2章 电磁兼容理论基础24
2.1 电磁干扰(骚扰)的数学描述方法24
2.1.1 周期性函数的傅里叶变换24
2.1.2 非周期性干扰信号的频谱分析24
2.1.3 脉冲信号的傅里叶积分26
2.1.4 脉冲信号的快速时频域转换27
2.2 电路与磁路28
2.2.1 电路28
2.2.2 磁路31
2.3 分贝的概念与应用36 2.3.1 分贝的定义及换算关系36
2.3.2 分贝的应用38
习题39

第3章 干扰耦合机理40
3.1 传导耦合40
3.1.1 电容性耦合40
3.1.2 电感性耦合46
3.1.3 电容性耦合与电感性耦合的综合考虑52
3.2 高频耦合55
3.2.1 分布参数电路的基本理论55
3.2.2 高频线间的耦合57
3.2.3 低频情况的耦合60
3.3 辐射耦合60
3.3.1 电磁辐射61
3.3.2 近场区和远场区的特性63
3.3.3 电磁波的极化66
3.3.4 辐射耦合途径67
习题67

第4章 传输线及干扰分析68
4.1 传输线的信号传输特征68
4.1.1 传输线方程组68
4.1.2 无限长传输线69
4.1.3 传输线的基本参数70
4.1.4 传输线方程的双曲线函数解71
4.1.5 实际传输线71
4.1.6 传输线的输入阻抗71
4.1.7 终端开路或短路的传输线72
4.2 双导线传输线73
4.2.1 双导线传输线的基本假设73
4.2.2 均匀双导线传输线的信号传输特征73
4.3 干扰源位于传输线任意位置时沿线电压和电流的分布76
4.4 多导线传输线77
4.4.1 均匀介质中的无损耗多导线传输线78
4.4.2 不均匀介质中的无损多导线传输线79
4.5 导线间的串扰82
习题83

第5章 电磁骚扰发射测量84
5.1 传导骚扰发射测量84
5.1.1 测量接收机85
5.1.2 人工电源网络90
5.1.3 试验方法91
5.2 辐射骚扰发射测量92
5.2.1 开阔试验场92
5.2.2 电波暗室93
5.2.3 必要的试验设施98
5.2.4 试验方法103
5.3 用吸收钳法测量辐射功率发射105
5.3.1 试验方法的提出105
5.3.2 功率吸收钳105 5.3.3 测量线路106
5.3.4 吸收钳法测试说明107
5.4 电源谐波电流发射107
5.4.1 测量电路107
5.4.2 测量方法108
5.5 电压波动和闪烁的测试109
5.5.1 电压波动测试109
5.5.2 闪烁测试109
习题111

第6章 抗扰度的测试112
6.1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112
6.1.1 静电的产生与危害112
6.1.2 试验等级113
6.1.3 试验方法114
6.1.4 试验配置115
6.1.5 试验步骤117
6.1.6 对标准的说明117
6.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118
6.2.1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产生机理和危害118
6.2.2 试验等级119
6.2.3 试验方法121
6.2.4 试验配置和布局122
6.2.5 试验和步骤125
6.2.6 对标准的说明125
6.3 雷击浪涌抗扰度试验126
6.3.1 雷击浪涌试验的提出126
6.3.2 试验等级127
6.3.3 试验方法128
6.3.4 试验配置130
6.3.5 试验步骤130
6.3.6 对标准的说明131
6.4 射频辐射电磁场抗扰度试验132
6.4.1 射频辐射电磁场抗扰度的由来132
6.4.2 试验等级133
6.4.3 试验方法133
6.4.4 试验布置136
6.4.5 试验步骤137
6.4.6 试验记录137
6.4.7 对标准的说明137
6.5 横电磁波传输小室GTEM138
6.6 由射频场感应所引起的传导干扰抗扰度试验141
6.6.1 由射频场感应引起的传导干扰的由来141
6.6.2 试验等级141
6.6.3 试验方法142
6.6.4 试验配置143
6.6.5 试验步骤144
6.7 电压跌落、短时中断和电压渐变抗扰度试验145
6.7.1 电压跌落、短时中断和电压渐变的产生145
6.7.2 试验仪器145
6.7.3 试验方法146
6.7.4 电压瞬时跌落和短时中断优先选用的试验等级及持续时间147
习题148

第7章 电磁兼容滤波、接地及屏蔽技术149
7.1 电磁干扰滤波器149
7.2 滤波器的分类及特性150
7.2.1 反射式滤波器150
7.2.2 吸收式滤波器155
7.2.3 滤波器的安装158
7.3 接地159
7.4 屏蔽165
7.5 设备最佳设计法176
习题177

第8章 印制电路板PCB的电磁兼容设计178
8.1 电磁干扰178
8.1.1 电磁干扰的本质178
8.1.2 噪声耦合180
8.1.3 印制电路板PCB和天线181
8.1.4 系统级电磁干扰产生原因182
8.2 一般设计原则182
8.2.1 印制电路板布局182
8.2.2 印制电路板布线183
8.2.3 单面板和双面板几种地线的分析185
8.2.4 多层板190
8.3 旁路和去耦193
8.3.1 谐振概述194
8.3.2 物理特性195
8.3.3 并联电容器198
8.3.4 引线长度电感199
8.3.5 去耦电容的选择200
8.3.6 大电容的选择201
8.4 PCB中的抗串扰设计203
习题205

第9章 电磁干扰故障诊断与解决方法206
9.1 故障诊断前的准备工作206
9.2 深刻理解dB211
9.3 传导骚扰、辐射骚扰发射的定性观察法212
9.4 常见故障的解决方法214
9.4.1 辐射发射超标214
9.4.2 传导发射超标215
9.4.3 抗静电干扰不合格216
9.4.4 抗脉冲群干扰不合格218
9.4.5 抗浪涌干扰不合格218
9.4.6 抗射频辐射电磁场干扰不合格218
9.4.7 由射频场感应所引起的传导干扰抗扰度不合格219
9.5  EMC Scanner电磁辐射测试软件219
习题221

附录A 电磁兼容国家标准222
附录B 部分电磁兼容国际标准229
附录C 电磁兼容认证的有关文件234
附录D 电磁干扰(骚扰)源的频谱244
参考文献247
……
序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磁环境日趋复杂,电磁干扰及电磁防护问题日益突出。世界各发达国家均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我国的相关部门与机构也积极开展电磁兼容性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国家3C(ChinaCompulsoryCertification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认证制度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电磁兼容性技术的进步。
电磁兼容性EMC(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正在我国迅速发展。本书以现有的国际、国内电磁兼容标准为基础,深入浅出地介绍电磁兼容设计与测试技术。全书共分9章。第1,2章介绍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对电磁干扰三要素和电磁骚扰源进行了分析,并介绍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及其认证;第3章分别对传导耦合、高频耦合和辐射耦合的干扰耦合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第4章对传输线及干扰进行了分析;第5,6章详细介绍电磁骚扰发射和抗扰度的测试技术;第7章讨论电磁兼容滤波、接地及屏蔽技术;第8章讨论印制电路板PCB的电磁兼容设计;第9章重点介绍电磁干扰故障诊断与解决技术。
全书的阐述都从电磁兼容技术的角度出发,所讨论的问题脉络清晰,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翔实,适合电气与电子工程、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自动控制与机电一体化、仪器和测试技术等专业师生的教学用书,还可供从事电气和电子产品研发、设计、制造、质量管理、检测与维修等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教学和科研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由何宏教授任主编,张宝峰教授、王红君副教授和肖志涛博士后任副主编,参编人员有李丽、韩盛磊、韩芳芳、卢晋、宋殿友、周、张志宏和张华等。全书由何宏教授统稿审定。天津理工大学研究生汤璐、崔欣、李伟、贾衡天和孙虹等为本书的绘图做了大量工作,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电磁兼容的内容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和服务对象范围非常广,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迅速,加上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文摘 插图:

读书人网 >电子与通信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