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页码:28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63716335/9787563716333
条形码:978756371633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旅游文化趣闻宝典
内容简介 广东,简称粤,地处风光旖旎的南海之滨,五岭之阳,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从飞机上看广东,版图不方不圆,略呈三角形放射状。这里地形复杂,以粤北南岭为制高点,山地逐步向南部沿海递降,形成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平原台地为主的地貌格局。韩江、榕江、珠江、漠阳江、鉴江等五大河流构成五道隆起的陆地走势,就像一只巨大的手掌,由北向南张开,覆盖着中国南疆最富庶的一方土地。
编辑推荐 有一种东西,永远挖掘不尽,有一种东西,永远辉煌璀璨,有一种遗产,被万众瞩目,有一种财富,必将传承万年……
千种典故,万般风情,无尽趣闻,几度传颂,领您遨游于这迷人的世界中……
目录
前言
历史广东
美丽的五羊传说
平凡武官南下立国
千年珠玑粤人故里
南海神庙与海上丝绸之路
岭南的水上人家
客家,民族大迁徙的印痕
若无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得风气之先,十三行富甲一方
“猪仔”漂洋,血泪长恨
林则徐虎门销烟
三星旗下誓死抗英
皓月黄花溅碧血
黄埔军校,“创造革命军”的摇篮
40分钟雪8年屈辱
炸桥难阻雄兵南下
南方谈话铸就丰碑
文物广东/25
南越王墓的“镇墓之宝”
千年梅关古商道
“人工无意夺天工”的莲花山古采石场
“省会华表”莲花塔
千载沉舟“南海一号”一
四柱不到顶,状元甲天下
深厚神奇的龙母祖庙
欧风美雨沐沙面
“辛亥之光”中山纪念堂
窑火不绝五百年的南风古灶
广州第一楼——镇海楼
岭南文化名片——陈家祠
三雕两塑一铁艺,福不胜收
乡俗广东/53
两情相悦话拍拖
谁埋单,谁买单
早茶之饮不在茶
“倾偈”:广东的龙门阵
雅俗同乐私伙局
恭喜发财,利市逗来
人情浓浓带“手信
不敬上帝敬财神
春梦阑珊西关小姐
古朴、时髦的“鸟语
开年饭最怕夹鸡块
通灵宝玉的“意头
礼仪古仔多忌讳
麻石小巷,木屐声声
下九路闻香识韵
一年过了两个年
告别童年“出花园
“卖懒”童心天真
女人狂舞,男人袖手
风情广东/87
正月初一借红缨
冬至当做小年过
春节羊城醒狮忙
泰国帝庙出潮汕
扫墓古雅说拜山
花城无处不飞花
太公分肉只给男
红头船:海上生命的象征
拿着草药当青菜
雷州石狗也风光
守玉终身的自梳女
七月初七拜阿婆
娱乐广东/103
少女浓妆执彩旗
众人围塘看斗鱼
登台傀儡似活人
龙灯入屋福气来
潮剧乐舞奉戏神
麻车夜色舞火狗
赛龙夺锦裹蒸粽
成水歌:水上吉卜赛人的情歌
龙舟歌:下里巴人的快乐
人间秋色六百年
沙湾三月斗飘色
竹枝词,拾起残史一片
住宿广东/117
骑楼:风雨无情人有情
碉楼:梦回中古欧陆风
情迷粉黛西关屋
红楼一梦伴书香
潮州大厝皇宫起
钟灵毓秀广府居
天人合一的岭南围屋
客家建筑大观园——大埔民居
一座花园四点金,夫妻相伴坐花荫
歇马举人村——男巷宽女巷窄
一日看尽羊城花——广州睇楼
独占鳌头的“镬耳墙”
蚝墙千载凭谁问
大气天成的珠江新城
西关大屋的精品——小画舫斋
恩宁路上的李小龙祖居
镇宅神兽兼招财
汕尾建房要“择日”“兴工”
广东宗教/137
羊城信善几多人
大佛寺里的名人足迹
六榕无树记东坡
怀圣寺与光塔的传说
未有羊城,先有光孝
南华禅寺和六祖慧能
祖庙——佛山的象征
……
美食广东
购物广东
园林广东
名人广东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广东,简称粤,地处风光旖旎的南海之滨,五岭之阳,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从飞机上看广东,版图不方不圆,略呈三角形放射状。这里地形复杂,以粤北南岭为制高点,山地逐步向南部沿海递降,形成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平原台地为主的地貌格局。韩江、榕江、珠江、漠阳江、鉴江等五大河流构成五道隆起的陆地走势,就像一只巨大的手掌,由北向南张开,覆盖着中国南疆最富庶的一方土地。
翻开历史看广东,会发现这一方土地历史悠久,南越文化自成体系。当年的“马坝人”,在这里开创了岭南新石器文明;秦朝统一之际,秦始皇挥手南下两广,大军即顺南岭“手背”之势,高屋建瓴直驱而来,从此,粤地纳入中原文化融合洪流。这一方开合之地,成了中国面向世界的缩影:大唐盛世,粤地领远洋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之先风;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狼烟从海上生起,中华从此不得宁静,广东“铜关铁锁”,承担起忍辱抗敌的历史重负;太平军起、康梁维新、孙文革命,海啸卷起冲天浪,近代的广东硬是要与大清江山作个对,把2 000年的封建皇帝拉下了马。再下来,居然是半个多世纪的沉默。
文摘 到广州,想了解岭南文化,不能不看陈家祠,它坐落在广州西关西门口一带的现代闹市中。一堵深墙,隔绝了喧嚣和烦闷,偶然进入,仿佛夏日里饮下一杯清凉甜茶,味道淡而回味无穷,清透淋漓。陈家祠为广州旅游景点中人气最旺的一处,现在正式名称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其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可谓集广东民间工艺之大成,是广东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建筑,1988年,陈家祠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堂的建筑装饰工艺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当时日本的《岭南纪胜》、德国的《世界建筑艺术》、英国的《中国古代艺术建筑》等书,都给了它很高的赞誉,称之为中国南方建筑的典范。1959年,郭沫若以一位考古学家和文物鉴赏家的慧眼,写诗赞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从清乾隆以来,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又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集中了大量的各地商人及商业资本。商业繁荣和人口频繁流动,衍生出大量富裕的小宗族。为了通过应试中举,进入仕途脱离“民籍”,免除赋税、徭役,提高本宗族的社会地位,宗族书院——为本族子弟或合族子弟提供进修和应试的场所相继出现。陈姓在清代是广东最大的姓氏。为体现广东第一大姓和望族的地位,陈姓的乡绅名流——陈昌朝、陈宗询、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著名外交官吴川、陈兰彬等48人,在广州组成了建祠公所,联名向全省各地的陈姓宗族发出信函,邀请各地陈姓族人派人到广州商讨修建陈氏书院,筹集资金。另外,他们还许诺,陈家祠的董事职位可以用金钱购买,神龛正座主位的牌位摆放位置与捐款数目挂钩,各地陈姓族人只要交纳一定款项,就可将自己的祖先牌位放人陈家祠内供奉。由于牌位认购踊跃,连海外陈姓华侨也积极响应慷慨解囊,筹建资金很快就筹集起来,并由专人管理。从后来楹联上的“72县”(意为广东72县陈氏家族合建)及供奉的l万多个牌位,可见当时认捐人数之多。
由购置田产到选置材料,陈氏族人对这个合族祠是不惜花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大手笔力求最好、最精美。祠堂的建筑设计,聘请的是当时岭南最好的建筑大师黎巨川,并把整体工程承包给他的瑞昌店。
后记 抱着好奇,我们走进广东,发现路上行人的面孔已今非昔比,道听途说的口音也越发复杂。这个有着“两千年移民社会”之称的广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人感到“百味交加”,充满活力。
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但看看周围,细细品味广东,发现还是蛮有风景的。于是我们几个“新移民”不揣浅陋,编撰了这本《趣闻广东》。作者中除谢德明先生供职广州市荔湾区文物管理所外,其他皆是广州大学旅游学院的老师。具体分工是:
胡幸福,主编,拟定写作内容和提纲,统稿,撰写前言及《乡俗广东》。
夏建国,撰写《历史广东》。
曾燕闻,撰写《文物广东》。
李佳莎,撰写《风情广东》《娱乐广东》。
谢德明,撰写《住宿广东》《广东宗教》。
魏晓明,撰写《美食广东》《购物广东》。
杨铭德,撰写《园林广东》。
肖佑兴,撰写《名人广东》。
本书编撰中,吸取了学界不少研究成果,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出。该书能顺利付梓,得到了旅游教育出版社的鼎力支持,这里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