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399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010037426
条形码:978701003742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二十世纪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外文书名:A Biography of Fu Sinian
内容简介 傅斯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也是学界公认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一生著述丰厚,对新文化建设、历史学新领域的开拓、新教育思想的提倡等均有卓越的贡献……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就不能不研究傅斯年。我们同时也必须看到,他是一个坚定反共的学者,他的许多错误且反动的言论也是在研究中无法回避的。因此,不以政治歧见来评判像傅斯年这样的历史人物,把应该属于傅斯年的还给傅斯年,客观,公正地评定其在历史中的地位,这理应是治史者的原则和本分。
作者简介 焦润明,男,1958年10月出生,辽宁本溪人,历史学博士,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发表《论历史学精神》、《梁启超的日本观》、《从孙中山到邓小平:三代伟人赶超略思想比较研究》、《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符号的象征意义》等60余篇论文。出版了《中国近代文化史》(1999)、《清末维新潮》(1997)、《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2001)等著作多部。
承担国家边结束我地工程项目《国际法与中朝边界争议问题》、省“十五”重点规划项目《19世纪末20世纪初辽宁民俗变迁研究》、省教委课题《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社会观念的理解与接受过程研究》等。
媒体推荐 后记
给思想家作传,一直是我的一个心愿。通过研究思想家留下来的大量文献资料和遗著,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们思想理论的感染力和人格品质的感召力,可以使自己的认识水平得以深化和提高。而且,给思想家作传,传播他们的思想,准确地给定他们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地位,让更多的人了解、感受到他们思想的预见力和洞察力的深刻和伟大,这也是—个学者应尽的本分。在现代思想家群落中,我比较早地注意到了傅斯年,我不仅为他的渊博的学识、锐利的思想所吸引,更为他独立品格和传奇式的人生所吸引。1998年初,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汉国教授邀请我参加由王桧林先生主编的国家课题《中国现代思想家列传丛书》其中的一本《傅斯年思想评传》的写作任务,感到非常荣幸,因为终于可以圆我多年来想给傅斯年这样的学人立传的心愿了。
在研究傅斯年生平、梳理其思想的过程中,使我对他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傅斯年正在中国现代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上郡有着杰出的贡献,例如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以及后来提出的新文化建设理论,在学科建设中提出的科学的历史理论及其实践,他的独特的教育思想,他关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成因的分析并由此提出的跨越理论,他主张中国在外交上持“万邦协和”战略,保持国内和平以利于加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设想,他敦促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权的现代化建设的闪光思想等等,都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总之,在我看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史就不能不研究傅斯年,因为,他是一个必须跨越的标尺,当然,我们也可以忽略他的存在,甚至遗忘他,但是,不包含傅斯年文化贡献和思想内容的中国现代文化史,绝对是不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化史。
在20世纪中国,各种政治思潮纷纷登场,构成了一幅多彩的历史画卷。在这些思潮中,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潮强大而迅猛,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刷着中华古老大地,汇集成为中国革命的洪流。另一方面站在自由主义、正统主义或专制主义立场上反对革命、反对共产主义的思想观点与国民党的意识形态纠葛在一起,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共思潮。因此,有关反共思潮的形成原因、深层的思想文化背景,也应当是现代思想史应当研究的问题。傅斯年作为现代反共思潮的代表人物,也值得我们进行研究。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最难的一件事,特别是对像傅斯年这样一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人物更是如此。傅斯年虽然谢世较早,但他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最动荡、社会巨变最猛烈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会在他身上强烈地反映出来。因此,对其政治态度和思想观点进行客观评价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书中,笔者已尽可能地对传主的生平思想进行如实评述,也可能还会有许多不当之处。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得到许多老师和朋友们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多次到北京查阅资料,尤其是广泛利用了辽宁省图书馆的港台书库和辽宁大学馆藏书籍,还参考了不少学者的著作,在书后已将参考书目一一列出,借用的资料及观点在行文中都尽量一一注明。受学术水平或资料所限,对傅斯年的认识很可能会有偏差,对其思想的精微之处也可能挖掘不够,这方面敬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教,并希望今后在有关傅斯年研究的其他著述中再加以补充和完善。
作者
1999年10月29日初稿于沈阳
2001年6月22日修改于沈阳
目录
导 论 傅斯年与中国现代文化
第一章 家世与经历
第二章 就读于北京大学
第三章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第四章 留学英德普被西方学术
第五章 任教中山大学出任史语所所长
……
文摘 书摘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的中国学术界出现群星灿烂的繁荣景象,崛起一批真正具有学贯中西、精通文理各科的学者,可能要归因于这个时代所赋予的条件。其一,中国落后、西方先进所形成的中西文化巨大落差的刺激,使一代有志青年发愤图强,立志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报效祖国;其二,清末遍设新式学堂以及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大批青年走出国门,奔赴欧美及日本各国留学,直接吸收近代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其三,传统大一统的思想控制力的削弱,相对地造成了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的空间,从而使这一时代的学人普遍形成了独立判断和个性自由的品格。总之,由于上述原因,不仅客观地造就了为数众多的学术大师,为中国现代文化奠定了基石,而且还塑造了一批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被称为“士”的知识分子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作为一个阶层出现了,不过它基本上是作为依附于贵族统治阶级的食客或谋士身份而存在的。自隋唐以后,随着大一统国家机器的逐渐完善,统治阶级通过科举制度广泛吸纳天下士子参与国家政权,从而使土与官结为一体,传统知识分子的主体即“士大夫”也就自然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研读《四书》、《五经》,虽具有领会先贤微言大义的意义,但主要作用却是敲门砖,科举虽具有表现才华的功能,但主要却是作为进身官僚的阶梯。当学者把所学作为敲门砖,把所用作为改变自己身份的手段的时候,是不可能真正培养出这个阶层的独立意识的。在封建时代,体现一个知识分子价
值的是他能不能金榜题名,能不能为官,这是仕途正业,除此之外,则一切都是俗流末业。这种价值观导致了“四书、五经”之外无学问,“科举为官”之外无坦途的社会现实趋向,并直接地影响着其他学问的研究和开发,妨碍着其他探讨自然与社会奥秘相关的事业的发展,这也自然成了中国古代“有技术无科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观构成中,
虽然忧君、忧国、忧天下的爱国主义成为士人基本的精神品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为士人忠诚的人格理想,但是对自然和社会奥秘探究的忘我态度,怀疑和求异精神,批判和创新意识,人格独立的自由主义精神等等精神品质,在传统士大夫的价值构成中却并不完备。据此有理由说,以西方近代社会价值观作为判断标准的“知识分子”是在中国清末民初才出现的。
学界对知识分子的认识颇为复杂,概念繁多,但大都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应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受过相当程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