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制造伍德斯托克

发布时间: 2011-02-01 03:57:20 作者: kind887

 制造伍德斯托克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页码:29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44710084/9787544710084
条形码:978754471008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Taking Woodstock

内容简介 《制造伍德斯托克》讲述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怎么了?它发生了什么?40年来,它究竟留下了什么,才能让人们一直念念不忘。1969年8月15日,在美国纽约市伍德斯托克镇举办了一场有50万人参加的摇滚音乐节,还有100万人因为交通拥堵而滞留在路上。来自全美的嬉皮士们纷纷从各地赶来,和摇滚吉他手吉米亨德里克斯轰鸣的吉他与摇滚女歌手贾尼斯乔普林的尖叫,在四天的时间中,共同将六十年代的嬉皮文化与璀璨的摇滚文化发挥的淋漓尽致。
为此,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在日后的四十年成为一个传说,一个象征。代表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年文化:乌托邦的理想,爱,自然主义,反战,迷幻药的精神之旅,民权运动,和平口号,嬉皮公社,以及摇滚乐。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举办后的整个七十年代,嬉皮乃至嬉皮文化都逐渐衰落,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以最后的狂欢以及极致的演出,再现了一代人的面貌。
有意思的是,在那之后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四十年中,人们都不断地追溯着那段历史,并意识到某些青春、反叛的东西始终与我们同在,六十年代不仅成为青年文化的源泉,摇滚乐的黄金岁月,更成为一个可以触摸的神话,任何来自青年的环保、反战抗议、激进主张以及摇滚乐都会唤起人们对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记忆。而我们今天生活中的灵修、乐活、有机、环保等生活潮流……也都和六十年代的嬉皮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在文化领域,已经有了很多学者一再回顾、分析、探讨上世纪六十年代青年文化的来由和根源,而今天,我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嬉皮士"吗?摇滚乐改变了这个世界吗?伍德斯托克留给我们的遗产是什么?
作者简介 埃利奥特提伯,1953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创办者之一,艺术家,剧作家。曾创作多部获奖话剧和音乐剧,并在美国新学院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教授喜剧创作与表演。他的第一部小说《高街》在欧洲出皈,迅速成为畅销书,并被改编成电影,在欧洲和美国获得多个奖项。
汤姆蒙特美国著名的心理康复专家。
媒体推荐 《制造伍德斯托克》是我拍得最愉快的一次,我拍片从来没有这样过。
  ——李安 《制造伍德斯托克》记述了一个人的自我探索旅程,手法桀骜却又深刻动人。我阅读的时候,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冒起一身鸡皮疙瘩,时而情绪激昂亢奋。我也再次确信人生的宗旨是:以自己的面貌去爱和被爱。
  ——陶
收藏摇滚轶事与历史的读者有福了……值得一听的故事。
  ——《柯克斯评论》
历史性时刻……一个趣味盎然而慰藉人性的故事。
  ——《出版人周刊》
我一直想拍这样一个故事,它关乎自由、诚实和忍耐,还有一种我们不该舍弃的纯真。
——李安
编辑推荐 《制造伍德斯托克》:没有提伯,就没有伍德斯托克;而没有伍德斯托克,也没有今日的提伯。
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渗透着60年代的纯真、乐观、不羁与理想主义。三天的“音乐、和平与爱”,一百多万人齐聚白湖小镇,上演了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盛会。而背后支撑着它的,却是一个出身卑微,只是为了不让父母的旅馆倒闭的小人物提伯。
在这部幽默而温暖的回忆录中,提伯讲述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背后的故事,讲述了他如何挽救险些流产的音乐节,又在音乐节的洗礼中找回迷失的自我。
李安新片《制造伍德斯托克》(《胡士托风波》)原著中文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沉郁萧索的断背山,也有一个色彩斑斓的伍德斯托克。
拍了那么多悲剧,我一直想拍一部喜剧片,一部完全没有讽刺意味的喜剧。这个片子就是这样,它讲了一个追求自由的故事,诚实、忍耐,有一种我们不应该舍弃的纯真的味道。
一个关于骚动,音乐节与人生的真实故事。
目录
致谢
1.迷失在白湖
2.泰希贝格诅咒
3.我的“另类”生活
4.歇斯底里地笑着挖个更深的墓坑
5.石墙与解放的种子
6.金鹅降落在摩纳哥
7.世界已是全新
8.第一波
9.白湖反叛者
10.人人都想分杯羹
11.局势扭转了
12.制造伍德斯托克
尾声
附录:伍德斯托克野史
……
文摘 1 迷失在白湖
“埃利!”
她又来了。我妈妈就像困在着火的房子里似的,扯着嗓子拼命叫喊我的名字。我正不情愿地推着剪草机在草坪上转;她叫得如此响亮,声音都盖过了剪草机的轰鸣。她的叫喊从汽车旅馆的登记室传来,这是我们在纽约州白湖,也就是卡茨基尔山区一个湖畔小村开的旅馆。我转过身,朝登记室望去,看看有没有蹿起火苗或者翻腾的浓烟。自然是什么也没有。看起来,危机不会比水龙头漏水更危及生命了。
“埃利亚胡!!!”这下她用上了我的全名,是要告诉我事态的严重性,“快点过来。你倒霉的妈妈需要你。”她的声音尖锐得像刀子一样。
我关掉那台锈迹斑斑的老剪草机,朝登记室走去。母亲站在登记台后边,面对着一位矮个子男人。他穿着红色衬衫、芥末黄百慕大短裤、长及膝盖的袜子,光头上一顶小帽子压得很低。他非常生气,后背都放射着愤怒。
“出了什么事,妈?”
“这位开豪华凯迪拉克的先生,他要求退款,”她说着,右手在空中劈过,然后回到胸口,捂着,似乎在等待就要来临的心绞痛,“我告诉过他,我说,‘一律不退’。我若不是从俄国明斯克二十英尺深的雪堆里兜里揣几个冷土豆后头还有沙皇的兵在追赶一路走到这里来的,就活该给你的房间退款吧,抱怨我床单的豪华绅士先生。”
“床单有污迹,”他说,强压着愤怒,“我还发现床上有……阴毛,天哪!电话不通,空调也没有——窗上就一个塑料盒子。”
这些自然都是实情。好些年我们都没有洗衣机,因此我父亲,汽车旅馆的勤杂工兼多面手,便把床单搬到地下室去,高高堆起来,倒上一些洗涤剂,用水管子冲。有时候,他连洗涤剂都懒得倒。然后我们就在汽车旅馆后院的沼泽地把床单挂起来,晾干。那儿有几百株松树,可以给床单熏上那种“松木清香”的气息。
我们终于弄到洗衣机的时候,妈妈时常不肯在水里放洗衣粉,把这当成一种省钱的办法。即使现在,她通常也是一股脑儿省去床单清洗工作,代之以刷掉床单上的毛发,然后在床上就地熨烫一下就成。
至于电话和空调机,那些都是装点门面的。一天,一个心怀不满的电话公司雇员来了,带着一大堆电话和一架旧的电话交换板——那或许是40年代的东西了——许诺要给我们违规安装起来,收五百美元。我母亲,讨价还价永远是精明的,叫他打了个折。
“亲爱的电话兄弟,你以为我是1914年兜里揣上生土豆从明斯克半夜里走过来的,所以就可以宰我的电话钱吗?我们只能出十二块现钱,外加一打啤酒和大妈的一份热霍伦特。”那
……
读书人网 >文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