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原子能出版社
页码:18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9787502245993
条形码:978750224599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金银滩往事:在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日子》作者王菁珩以他33年在金银滩生活和工作的亲身经历为线索,从一名核事业工作者的角度讲述了在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日子。作者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最后一任厂长,亲身经历了集结队伍,创业建厂;会战攻关,突破两弹,16次国家核试验和两次常规武器试验;“二赵”的破坏,医治创伤,批量生产;保军转民,撤点销号几个重要发展阶段。经受并战胜了苏联背信弃义毁约停援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困难;经受并战胜了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反党集团对我厂职工队伍和科研生产的严重破坏;经受并战胜了撤点销号给职工心灵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各种考验。在厂36年的历程中,时时都闪烁着“两弹一星”精神的光辉,特别是中央决定撤点销号的决策、实施的过程里,我们是怎么做的,职工又是如何忍着心灵的阵痛,服从国家战略调整,无私奉献,完成好三大任务,应对历史有个交代。
作者简介 王菁珩,汉族,湖南津市人,1937年出生于湖南津市。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本科,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60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第九研究所。1961年1月前往221基地,历任车间副主任、主任,分厂副厂长,总厂副厂长、厂长。其后兼任青海省人民政府矿区办事处主任。1993年5月调回北京,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计划与经营开发局副局长(正局级)兼二六一厂厂长。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一历史功勋
1.银滩凤凰
2.事业创建
3.创业足迹
4.撤点销号
二艰苦创业
1.到“前方”去
2.窑洞生活
3.草原第一炮
4.拾蘑菇去
5.温暖真情
6.草原婚礼
7.怀念好友
三596工程
1.以身许国
2.九次运算
3.让我来!
4.初战告捷
5.移师青海
6.精益求精
7.铀屑燃烧
8.出中子试验
9.第九作业队
10.分享喜悦
四氢弹计划
1.氢弹也要快
2.理论突破
3.小平视察
4.技术突破
5.三次试验
五初始武器化
1.核航弹
2.“两弹”结合
六腥风血雨
1.留下来
2.黑云压城
3.接受“审查”
七拨乱反正
1.联络组进厂
2.历史转变
3.跟班劳动
4.初到分厂
5.产品退役
八第二次创业
1.从零开始
2.用心办事
3.燃眉之急
4.初显端倪
5.“好!不错!
6.创优工程
7.二次会战
九战略调整
1.正确决策
2.忧虑与担心
3.只能这样办
4.草原震荡
5.胜利曙光
6.历史责任
7.科学规划
8.民族运动会
9.班禅视察
10.划规尝试
11.高看一眼
12.取经学习
13.有惊无险
14.好中求快
15.凝聚共识
16.继续冲刺
17.特殊解决
18.安置风波
19.2 21人的期望
20.心系221
21.你们辛苦了
22.还一片净土
23.戳穿谎言
24.功载千秋
25.化剑为犁
26.红色好管家
27.重返金银滩
28.做客《新闻会客厅》
后记
参考文献
……
文摘 6.草原婚礼
摆脱了三年自然灾害的阴影,国民经济开始好转。1962年冬,海晏县城出现高价奶糖和手抓羊肉,机械二厂也迎来了草原的第一场婚礼。新郎是厂办公室负责人老张,一米七高的身材,浅黑色的皮肤,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从空军部队转业到上海工作,又从上海调到基地。原女友在上海,由于老人需要照顾,加之当时青海贫穷、落后,无奈便和老张分手了。基地里女同志特别少,眼看老张30多岁的人还没有对象,党委书记裴文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找到筹建中医院的党委书记谈起这件事。领导牵线搭桥,使老张结识了一位医院的女同志。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思想单纯,感情真挚,任何事情都解决得快。当时的恋爱再简单不过了,见面谈谈,觉得合适,再多接触几次,就产生了感情。经过半年的相识,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由组织出具证明,到海晏县登记结婚。婚礼在筹建的513车间北跨举行。墙壁正中贴着大红纸书写的大幅双喜字,”相亲相爱结良缘,志同道合创新业”的对联贴在两旁。参加婚礼的同志,自带小马扎围坐在一起。在”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音乐声中,身着藏蓝色中山装的新郎与身穿深红色毛衣的新娘,带着自制的小红花,满面笑容步入会场,引来了热烈的掌声。司仪邵胖子饶有风趣地开了腔:”今天草原第一座小高炉正式点火运行,愿这座小高炉炼出第一炉优质铁来!”一下子把大伙逗得捧腹大笑。双方领导作为主婚人、证婚人讲话。新郎、新娘按照司仪要求,一丝不苟地向主婚人、证婚人、来宾一一鞠躬,相互鞠躬。新郎、新娘在大伙儿要求下,演唱了《大海航行靠舵手》。向来宾分发高价买来的糖果后,婚礼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新郎、新娘在双方领导陪同下,来到车间三楼临时腾空的办公室,两张单人床和双方的被子凑在一起就是新房。生活就是这样,生活的艰苦,条件的简陋,个人的幸福和快乐,也变得十分简单和具体。
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当时在221基地找对象相当困难。若在内地找,这里地区偏远、落后,还需组织严格审查,更加大了找对象的难度,这也成为建设中的一道难题。后来,基地从北京、上海招收了一批技校和高中毕业的女学生,充实科研生产和实验室队伍,加之医院、学校、商业队伍的发展,女青年逐渐增多,年轻人找对象难的问题才得以缓解。
7.怀念好友
在基地,有不少出身于革命干部家庭的同志,他们勤奋地工作在科研、生产岗位上,为核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讲的是一位极为平凡的刘维海同志。1962年夏天,刘维海从大连造船厂调到512
……
后记 我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最后一任厂长,亲身经历了集结队伍,创业建厂;会战攻关,突破两弹,16次国家核试验和两次常规武器试验;“二赵”的破坏,医治创伤,批量生产;保军转民,撤点销号几个重要发展阶段。经受并战胜了苏联背信弃义毁约停援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困难;经受并战胜了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反党集团对我厂职工队伍和科研生产的严重破坏;经受并战胜了撤点销号给职工心灵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各种考验。在厂36年的历程中,时时都闪烁着“两弹一星”精神的光辉,特别是中央决定撤点销号的决策、实施的过程里,我们是怎么做的,职工又是如何忍着心灵的阵痛,服从国家战略调整,无私奉献,完成好三大任务,应对历史有个交代,这也是我的历史责任。
但对这样一个为我国核武器发展作过重要历史贡献的基地,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摇篮,当时我只是一个普通技术人员,所接触的面实在有限,写好这段历史确实太困难了,更何况有关我国原子弹、氢弹突破的文章和影像资料太多了。我只能以基地发展大事为主线把自己所经历的事件、事情,从我的记忆里记录下来。
本书的叙述第一力求在保密容许的条件下,比较准确、真实地勾画出这段历史。第二力求把基地的建设、会战、国家核试验成功……放到核工业内与核工业的发展一同来写。实际的情况也是221基地的每项试验成功都与核工业的发展和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在1964年2月前,221基地是九局下属的青海省综合机械厂,筹备处第一任临时党委书记是李觉。1964年2月,局、所、厂合并为第九研究设计院,第一任院长李觉。下设221研究设计分院,副院长吴际霖兼任221分院院长。在221分院内设:设计部、实验部、第一、二、三生产部等。直到1965年7月院的组织机构才明确。理论部、设计部、实验部、第一、二、三生产部又直属九院。1965年9月九院二二一研究设计分院改为二二一厂,吴际霖任书记兼厂长。九院、二二一厂同是一家人。正如李觉所说,我到哪里,九局(院)就在哪里。1974年1月1日,院、厂分家,九院迁往四川,成为核工业部军工局下属两个单位——第九研究设计院和二二一厂。20世纪90年代,第九研究院离开了核工业系统。所以在1964年2月前,我使用221基地和青海省综合机械厂,不同历史时段分别使用了221研究设计分院、九院二二一厂、二二一厂来叙述这段历史。二二一厂撤点销号后,原二二一厂命名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新闻报道多以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宣传。第三力求全景式的来写221人。从领导到科学家、科技人员、干部、工人等;从科研攻关、试验、生产到思想政治工作、后勤生活保证各方面,以及221人感情生活等方面。不仅展现“两弹一星”的光辉精神,还有221人敦厚、淳朴、善良、诚信的情感。第四力求表现三个重要历史时期九局、院、厂领导班子在基地创建、原子弹、氢弹突破、16次国家核试验中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团队精神。中央联络组,贯彻“北京会议”,消除派性,增强团结,落实政策,恢复科研生产,核武器的批量生产,务实、果断,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及撤点销号时期,党、政、工、团,精诚团结、通力合作,实现撤点销号的软着陆。
由于经历、水平有限,有许多事情未能一一详述,难免有不足之处,衷心希望同志和读者批评指正。
感谢刘书林、李鹰祥、尤德良、杨中英、杨志平、隋勇、高同槐、黄克骥等同志的热情支持,对书稿提出宝贵意见。感谢陈卫平、张德祥对文字修改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二二一离退休人员管理局、6916厂以及家人给予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