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蒙古语族诸民族宗教史

发布时间: 2011-02-12 02:55:25 作者: kind887

 蒙古语族诸民族宗教史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页码:546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4月
ISBN:9787811083279
条形码:978781108327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蒙古语族诸民族宗教史》试图将蒙古语族诸民族的宗教放在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一番科学的考察、描写、分析和研究,以求对蒙古语族诸民族宗教的产生、发展、流变的历史及其相关的宗教现象有更新、更高、更深的探讨和认识,进而对宗教这一人类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的奥秘有所揭示。
作者简介 佟德富,1938年11月生,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人,中央民族大学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副理事长,蒙古国科学院荣誉哲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哲学教授。 出版专著有《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概论》、《哲学——思维与智慧之花》、《走近先民的智慧》等;合作、主编教材、专著、文集等18部,在中、日、韩及台湾、香港等海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部分作品获得北京市、国家民委和中央民族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曾应邀赴蒙古国、日本、美国、芬兰、瑞典、挪威、俄罗斯、越南、韩国以及港、澳、台等地讲学与交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蒙古族图腾崇拜
一、“图腾”观念以及图腾崇拜的产生
二、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图腾崇拜
三、蒙古与突厥之图腾崇拜及其婚姻联盟

第二章 蒙古族萨满教
一、萨满教产生、发展、衰退的历史轨迹
二、萨满教的神灵系统
三、萨满

第三章 藏传佛教在蒙古民族中的传播
一、蒙藏民族关系的开端与藏传佛教的传播
二、蒙古皇室与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关系
三、16世纪后期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蒙古民族中的传播
四、晚清时期藏传佛教在蒙古民族中的衰落
五、民国及伪满时期的蒙古族佛教
六、藏传佛教与近代蒙古族社会
七、新中国建立初期内蒙古宗教改革

第四章 伊斯兰教在蒙古民族和蒙古地区的传播
一、蒙古兴起前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二、蒙古的兴起与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
三、蒙古帝国前四汗与伊斯兰教
四、四大汗国蒙古人的伊斯兰化
五、元代蒙古人与伊斯兰教
六、明清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
七、内蒙古自治区伊斯兰教概况

第五章 基督教在蒙古民族和蒙古地区的传播
一、蒙元时期的也里可温教
二、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天主教
三、民国时期内蒙古天主教主要教区
四、天主教与社会文化事业
五、耶稣新教在内蒙古的传播
六、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基督教概况

第六章 达斡尔族宗教概况
一、神话和自然崇拜时期
二、图腾崇拜阶段
三、“灵魂不灭”观念的产生
四、神话和祖先崇拜
五、萨满教的巫术阶段
六、佛教和基督教

第七章 土族宗教概况
一、萨满教
二、苯教
三、道教
四、佛教

第八章 裕固族宗教概况
一、萨满教
二、摩尼教
三、佛教

第九章 东乡族宗教概况
一、东乡族的形成
二、东乡族伊斯兰教及其派系

第十章 保安族宗教概况
一、保安族的形成
二、保安族伊斯兰教及其派系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阿尔泰学是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的国际性学科。在18世纪前半叶,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今天称之为突厥语族、蒙古语族、满一通古斯语族的诸语言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性。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探索,由芬兰学者兰斯铁提出阿尔泰语系假说,认为以上诸语言彼此同源,它们来自原始的共同阿尔泰语,从而为阿尔泰学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白兰斯铁的阿尔泰语系假说以来,阿尔泰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种成绩的取得始终伴随着主张和反对阿尔泰学理论的激烈争论。同阿尔泰语系假说相对的理论认为,被称作阿尔泰语系的诸语言之间之所以存在着共同性,是因为这些语言相互接触、彼此影响的结果。或许阿尔泰学假说是永远无法得到证明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阿尔泰语系假说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平台和一个对话的空间。无论认为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的共同性是因为它们来自共同的原始阿尔泰语,抑或是因为语言接触和语言影响所致,学者们之间的讨论和对话都在推动着对这些语言的研究不断深入,使我们对阿尔泰语系诸语言不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然而,学者们围绕着阿尔泰语系假说所展开的争论始终是在语言学领域展开的,他们所关心的更多的是语言自身的规律:出发点是语言,归结点仍然是语言。尽管随着阿尔泰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的注意力早已不仅仅局限在语言的范围之内,人们的研究已经涉及了阿尔泰语系民族的历史、民俗、书面和口头文学等诸多方面,但是这些研究常常是分散的,往往独立于阿尔泰学之外。
文摘 三、萨满
(一)萨满的服饰和法器
萨满的法服分为法冠和法裙两大部分。
法冠是一顶铁帽,帽顶由许多铁箍组成,还装饰了两个角,后面是九环铁链,链子下面是一个矛状铁。在铁帽两侧各有一个铁环,这叫做“浩勒宝嘎斯”。用丝、布条、天鹅绒捻成的蛇状物,吊在帽子的两侧及后面,并系着各种颜色的布条。
科尔沁地区的法冠以毡子制成,状如圆盅,周围有一圈帽檐,顶端有疙瘩和红缨。这种法冠叫做“德日很玛拉盖”。
法裙由“上衣”和“围裙”两部分组成。上衣用狍子皮制成,大小与其身相当,鞣掉毛皮,染成红色,长度达膝部,袖子剪成穗状。围裙用一张完整的猎物皮制成,鞣掉毛皮,系上25个铸铁环和25个生铁环,每组环上另有三个“浩勒宝嘎斯”,在猎皮内侧系上许多小铃铛。
科尔沁地区的法裙由“衬裙”和“罩裙”两部分组成。衬裙用布料制成,分左、右两片,每片上窄下宽,用一根布带连接,系于腰间。罩裙,是一宽围腰,下垂很多飘带。飘带很长,呈上窄下宽状。有些飘带的中间和末梢还缀有小铃铛和穗。飘带的片数不尽相同,有21条、23条、27条不等。
蒙古萨满的法器有法杖、神鞭、神鼓、铜镜等。
法杖为一根拐杖样的木棒,上端代表马头,在颈部系上一个带三个“浩勒宝嘎斯”的圆环,这叫马鬃。
后记 《蒙古语族诸民族宗教史》就要付梓了。作为阿尔泰学丛书之一,本书试图将蒙古语族诸民族的宗教放在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一番科学的考察、描写、分析和研究,以求对蒙古语族诸民族宗教的产生、发展、流变的历史及其相关的宗教现象有更新、更高、更深的探讨和认识,进而对宗教这一人类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的奥秘有所揭示。
近年来阿尔泰学、蒙古学、宗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及本书的编撰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重点立项项目基金为本书的面世提供了保障。乔旦德尔、毕柯、马启成、满福玺诸先生为本书的编写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的编校人员对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艰苦劳动。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汉文、蒙古文、藏文及外文文献,在此谨向这些文献的原作者、译者深表谢忱!
书刚付梓,已悔“旧作”。本书最大的遗憾是对蒙古语族中蒙古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宗教历史资料占有有限,概括不够系统全面,文字略显单薄,相信以后随着相关学科科研工作的不断发展,这一课题的研究会取得更好的成绩。若有再版机会,定能弥补这个缺憾。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有识之士多多批评指正。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