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国学启蒙教程:孟子(套装上下册)

发布时间: 2011-02-16 04:24:52 作者: kind887

 国学启蒙教程:孟子(套装上下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页码:22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bkbk848533
条形码:bkbk84853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全书共七篇。孟子主张行“仁政”,成“王道”。书中提出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民贵君轻”的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珍贵的思想遗产。 本书是上册,精选了从《梁惠王上》篇到《公孙丑下》篇的经典语段。
编辑推荐 “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校本实验教材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华教“国学教育”校本实验教材
二十一世纪国学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定用书
目录
第一课
 君子不言利
 五十亦走耳
 灵公与庄王
第二课
 王道由此始
 率兽而食人
苛政猛于虎
第三课
 仁为君之本
 功不及百姓
“一钱太守”刘宠
第四课
 是非不能也
 斯心加诸彼
墨子止楚攻宋
第五课
 权方知轻重
 缘木怎求鱼
董卓自毙
第六课
养足驱善易
申之以孝悌
王安石变法
第七课
 与齐王言乐
 入国先问禁
说王以乐
第八课
乐天保天下
此匹夫之勇
项羽亡垓下
第九课
四过不足为
王移目言他
石崇与王恺斗富
第十课
任免须谨慎
贼仁者可诛
秦桧诬贤毁忠良
第十一课
治玉听玉人
箪食迎王师
韩信能治军
第十二课
亲民民亲之
功倍宜乘势
武王伐纣
第十三课
养勇以胜敌
孔子言大勇
周亚夫有大勇
第十四课
志是气之帅
气融义与道
民族英雄文天祥
第十五课
愿学孔夫子
仁德者无敌
孔子止伐颛臾
第十六课
祸福源于己
爱心人人有
曹摅纪事
第十七课
 虽善言不受
 择仁居者智
甄济拒恶
第十八课
 贤才不可召
 山河不足恃
孟子拒召
第十九课
 听言宜谨慎
 知错近于勇
管仲向桓公进言
第二十课
 君子能改过
 王就见孟子
孟子辞官归
第二十一课
 吾何为不豫
 人各有所长
陈平让相
第二十二课
 风过草必偃
 人当有五伦
忠孝两全的石奢
第二十三课
罔民不可为
陈相见孟子
何易于爱民受人敬
第二十四课
举荐最为难
物性皆不齐
马伶与李伶
第二十五课
矢志不可移
登山小天下
刘毅居正行义
第二十六课
此谓大丈夫
民贵君为轻
寒朗不怕死
第二十七课
收受要合理
为人要真诚
列御寇拒赠
第二十八课
吾岂好辩哉
非义宜速已
张释之护法
第二十九课
 治天下者仁
 身正天下归
麦丘三祝
第三十课
 逆天道者亡
 自毁人毁之
晋灵公不君
第三十一课
 得民本有道
 诚乃天之道
苏琼爱民
第三十二课
 仁义不可弃
观行可知人
酷吏严延年
第三十三课
仁者能正君
智者避危墙
成才先吃苦
苏秦苦读
第三十四课
君子有三乐
教人要大度
魏徵无愧怍
第三十五课
 取义宁舍生
 穷达不失志
姚崇治虫
第三十六课
 善能服天下
 取止当守德
张侯守泗上
第三十七课
 秽人人恶之
 爱人人爱之
段秀实爱民
第三十八课
 取财当有道
 伯夷盼明君
晏子辞千金
第三十九课
 德才要兼备
 柳下惠之风
晏子使楚
第四十课
 求仁自可得
 人都有善心
秦西巴释鹿
……
序言 南北朝时期的大学问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里不无感慨地说: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每隔十年温习一次,仍然烂熟于心。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只要一个月不温习,就全不记得了。
这是为什么呢?颜之推指出: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坐失良机。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这一事实:人在青少年时期,记忆能力最强。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知识门类众多,但不管怎样,总有一些最基本的文化知识需要我们硬记下来。学习和记忆这些知识的黄金时期,便是青少年时代,尤其是十三岁之前。
中国传统的“蒙学”教育非常重视在学童启蒙阶段的诵读训练。传统的启蒙教材有所谓“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这些书都是用韵文写的,实际上是押韵的诗歌。小孩子念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认得较多的字后,便开始学“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四种书是儒家最基本的典籍,是儒家圣人对为人处世基本原则的集中论述,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至关重要。这些书的内容不要求学生能理解,但必须硬背下来,因为少年儿童理解能力有限,而经书的内容又相对深奥,不妨先让小孩子背下来,等长大了也就自然明白了。
文摘 插图:



读书人网 >低幼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