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27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030257162/9787030257161
条形码:978703025716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移动自组网中的先进路由算法与路由协议》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移动自组网中的路由协议的特点、发展现状,集中研究与探讨了几个先进路由算法及路由技术,包括QoS路由技术、可扩展的多路径路由算法、可靠性多路径路由算法、多路径流量分配算法和安全广播路由算法等关键技术和热点问题,全书共分16章。
《移动自组网中的先进路由算法与路由协议》可作为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相关研究和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籍。
编辑推荐 《移动自组网中的先进路由算法与路由协议》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移动自组网概述
1.1 引言
1.2 移动自组网的发展及特点
1.2.1 自组网的起源和定义
1.2.2 移动自组网的特点
1.3 移动通信系统的比较
1.4 自组网的分类
1.5 自组网的应用
1.5.1 应用范围
1.5.2 应用案例
1.6 自组网的挑战和主要研究问题
1.6.1 自组网的挑战
1.6.2 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1.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移动自组网中的路由
2.1 路由协议的质量要求
2.2 路由协议研究现状
2.3 自组网对传统单路径路由的挑战
2.4 多路径的模型
2.5 多路径可靠的传输层
2.6 多路径的数学模型
2.6.1 多路径模型
2.6.2 网络模型
2.7 多路径路由协议及分类
2.7.1 多路径路由协议分类
2.7.2 单路径和多路径的比较
2.8 多路径研究现状
2.8.1 多路径路由的研究成就
2.8.2 无线自组网的可靠传输
2.8.3 信息分发
2.8.4 连接分割
2.8.5 自组网的能量管理
2.9 多路径路由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移动自组网中的Qos问题
3.1 基于移动自组网的QoS所面临的问题
3.1.1 QoS的参数
3.1.2 移动自组网QoS支持的问题与困难
3.2 折中原则
3.3 层次化观点中的QoS
3.3.1 物理层中的QoS支持
3.3.2 基于MAC层的QoS
3.3.3 网络层的QoS感知路由
3.3.4 关于传输层的QoS问题
3.3.5 应用层问题
3.3.6 层内设计方法
3.4 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4章 移动自组网中的分簇算法
4.1 分簇算法的度量标准与工具
4.1.1 簇生成算法的评价标准
4.1.2 度量工具
4.2 典型分簇算法
4.2.1 最小标识符优先算法
4.2.2 最大连接度算法
4.2.3 改进的最小ID算法
4.2.4 基于权值的分簇算法
4.2.5 基于位置预测的分簇算法
4.2.6 基于节点移动性的分簇算法
4.2.7 基于链路稳定性的分簇算法
4.2.8 基于模糊规则的分簇算法
4.2.9 k-hop分簇算法
4.2.10 被动分簇算法
4.2.11 其他分簇算法
4.3 自组网中分簇结构的应用
4.3.1 基于分簇结构的路由协议
4.3.2 基于分簇结构的网络管理
4.3.3 基于簇的资源分配和信道接入机制
4.3.4 基于分簇结构的功率控制
4.3.5 基于分簇结构进行泛洪广播
4.3.6 分簇结构在蓝牙散布网络中的应用
4.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簇的路由算法
5.1 CBRP的主要特点
5.2 CBRP的术语
5.3 总体数据结构
5.4 链路/连接状态侦听机制及单向链路处理
5.4.1 链路/连接状态侦听机制
5.4.2 ARP问题
5.4.3 IEEE802.1 1链路层技术
5.5 协议实现
5.5.1 簇构成
5.5.2 邻居簇的发现
5.5.3 路由机制
5.6 模拟环境及参数
参考文献
第6章 一种新的基于簇的多路径路由算法
6.1 簇生成算法
6.1.1 簇的初始化
6.1.2 簇的更新
6.2 主要数据结构
6.3 虚拟路由发现
6.4 反向链路标记
6.5 路由策略及流量分配
6.6 动态路径维护和修补
6.7 模拟与性能评估
6.7.1 模拟模型
6.7.2 实验设计
6.7.3 性能评价标准
6.7.4 性能分析
6.7.5 比较结果
6.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簇的多路径动态源路由
7.1 簇的结构
7.2 簇生成算法
7.2.1 簇的初始化
7.2.2 簇的更新
7.2.3 中心簇(2一ServerCluster)的选择
7.3 路径可靠性评估模型
7.4 路径查找
7.5 路径选择
7.6 反向路径确认
7.7 路由策略及流量分配
7.8 动态路径维护和修补
7.9 模拟与性能评估
7.9.1 模拟模型及参数配置
7.9.2 性能评价标准
7.9.3 性能分析
7.9.4 比较结果
7.10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大规模移动自组网中基于簇的QOS多路径路由协议
8.1 相关研究
8.2 簇的结构和模型
8.2.1 簇的结构
8.2.2 簇的生成
8.2.3 QoS模型
8.3 CQMRP协议
8.3.1 虚拟路径发现
8.3.2 反向连接标识
……
第9章 移动自组网中层次路由的簇开销
第10章 最大可靠性多路径选择算法
第11章 基于动态拓扑的多路径自适应流量分配
第12章 基于重用的蚂蚁寻优多路径流量分配
第13章 集成FEC的可靠传输多路径路由
第14章 基于最大传输可靠性的多路径路由
第15章 多路径路由的最大传输效率算法
第16章 基于密钥管理的安全广播路由算法
后记
……
序言 网络通信技术是当前科技领域中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它的兴起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形态,带给人们更多元、更方便的生活方式,其影响不只局限在工作以及传递信息,在休闲娱乐方面,通信与网络也开创出一片天地。
过去的几十年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简单语音业务到综合数据业务,从传统的有线电话到无线系统,从固定通信系统到移动通信系统,从GSM、GPRS到3G等,时刻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今后通信技术还会进一步的发展和演进,全球正在迅速向着移动信息时代迈进。未来移动通信将为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提供全方位的、无缝的移动性接入。正是网络通信技术令人眩目的革新速度推动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善着人类社会的生活质量。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技创新、科技兴国的伟大战略。这一宏伟的事业呼唤一大批富有才智、充满激情的青年科学技术人才投入到发展的洪流中来。移动自组网技术是目前网络通信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也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自组网的思想将会把所有能想到的网络组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世界通信网络的大统一。安辉耀博士一直致力于跟踪网络与通信技术的进展,同时整理和传播了大量网络与通信技术的知识。我作为他的老师,为他的专著写序,甚感喜悦。
网络与通信是新经济时代的助推器。发展网络通信技术的关键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安辉耀博士等所著的《移动自组网中的先进路由算法与路由协议》必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网络与通信事业的发展与通信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
期待本书早日出版,使广大读者受益。
文摘 插图:

20世纪初,图灵先生设计了第一个理论计算机模型。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问世,人类从手工计算时代迈入计算机计算时代。人类在发明计算机的同时,还发明了计算机网络,发明了今天的Internet。计算机网络正在或者将要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向空前灿烂的新时代——网络时代。
网络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意外和惊喜:电子邮件(E-mail)可瞬间传递信息,电子商务使得人们在家中能够购买全世界的商品,Web服务可以使人足不出户纵览天下。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可以看作最强有力的超级计算环境,包含丰富的计算、数据、存储、设备和仪器等各类资源,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登录,解决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网络,人们可以使用能翻译、带图像的电话,可以上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的多媒体学校,可以浏览全球的数字图书馆等;通信、电子、多媒体和计算机等领域迅速融合,每个家庭和单位具有智能处理器的各类电器都可联入网络,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远程控制和指挥。因此,网络的功能包括高性能的科学并行计算、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应用、复杂多变的交易、电子商务等事务处理,以及管理、模拟、控制等智能应用。
网络用户与日俱增,网络应用将无处不在,科学的发展也将永无止境,人们对网络的要求与期望亦将越来越高。近十年来,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以及进一步走向实用化,人们对具有移动性、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的数据访问和数据交换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且仍在不停地增加。因此,新的协议、标准和产品不断出现,不断发展。
后记 移动自组网的研究方兴未艾,众多的未知领域有待于我们去探索,但本书对移动自组网路由问题的讨论只能暂告段落。选择这样的研究题目,其实就是选择一种挑战。相关的研究文献浩如烟海,本书的视野所及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因此,本书的局限和遗憾是在所难免的,有太多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有待今后发掘和充实,对自组网先进路由的研究也有待今后深入和细化。在有限的时间内,作者尽了最大的努力,通过对书稿的整理和编写,作者进一步认识到个人的科技创新与责任对于世界的重要。
著书立说这样的事情以前想都不敢想,今天竞成眼前的事实。完成一篇几十万字的大论,更是平生的第一回。完成这项平生最大的工程来源于两个动力:一个是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个是众多关心、爱护和帮助我的人的鞭策和激励。记得中国电视媒体曾播放过一部全面介绍因特网的十集专题片,解说词预言说:“东方先哲曾以‘天人合一论’兴起了以道德为主线的农业文明。随后,西方的流水线分工率先把社会重新组合成以金钱为主线的工业文明。而因特网所带来的信息革命,却又极大地破坏了这个以分析为哲学、以垄断为目标、以金钱为动力的西方体系,人类世界的文明再次转向以神秘为哲学、以分享为目标、以道德为动力的东方体系。在这个新的历史舞台上,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又一个龙腾狮吼的天赐良机。”
无论是从科学、技术还是从经济、文化的视角透视21世纪的中国,我们都面临着一次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巨大机遇——“千年等一回”。不过,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的“数字鸿沟”。据IDG统计,1999年国民经济信息化投入,中国与美国相差45倍;2000年计算机普及水平,美国是中国的55倍。近年来,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传统工业经济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但是在数字经济上的差距反而有所扩大,从“数字鸿沟”问题分析,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历史已经说明,一个民族要想上升为世界信息科技中心,必须经过至少半个世纪的努力。它不仅需要信息科技界创造发明成果的积累,而且需要普及IT和网络的社会环境,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奋斗。在这个落后与希望同在,危机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任何个人、任何集团的利益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要填平新经济带来的“数字鸿沟”,中国人将感到格外紧迫。继续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构筑21世纪文明的生命线,这是中华民族开启历史新纪元之门,创造辉煌未来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