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21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122061175/9787122061171
条形码:978712206117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动物医用化学》理论部分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质代谢三部分,共十五章。实验实训部分共二十四个实验项目。其中,无机及分析化学部分主要介绍了化学理论基础、定量分析技术、溶液、电解质溶液和缓冲溶液。有机化学部分打破了常规的体系,将有机化学分为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同时融入了生物体中的重要反应、生物氧化的基本知识、三大营养物的结构和性质以及与动物医学专业相关的重要有机物。物质代谢部分主要介绍了动物体内的糖、脂类和蛋白质三大代谢、核酸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以及肝脏的生物化学。《动物医用化学》适用于三年制高职高专动物医学、动物药学等相关专业,也可供畜牧、兽医类从业人员参考。
编辑推荐 《动物医用化学》是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目录
绪论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二、化学的研究范围
三、化学与动物医学的关系
四、动物医用化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一章 物质的结构及变化
第一节 原子的组成和同位素
一、原子的组成
二、同位素
三、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律
二、元素周期表
第三节 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一、化学键
二、分子间的作用力和氢键
第四节 配位化合物
一、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二、配合物的组成
三、配合物的命名
四、配合物在医学药学中的应用
第五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三、与医学、药学有关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习题
第二章 定量分析技术
第一节 误差及数据处理
一、误差
二、误差的表示方法
三、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第二节 滴定分析法概述
一、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
二、滴定分析方法
三、滴定分析法应用实例
第三节 吸光光度法
一、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二、光吸收曲线
三、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
四、分光光度计
五、吸光光度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实例
习题
第三章 溶液
第一节 分散系
一、分子或离子分散系
二、胶体分散系
三、粗分散系
第二节 溶液的配制
一、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二、一定浓度溶液的配制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二、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三、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四节 胶体溶液和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一、胶体溶液
二、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习题
第四章 电解质溶液与水盐代谢
第一节 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二、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四、标准平衡常数
第二节 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二、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三、水的解离平衡
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和pH
一、溶液的酸碱性
二、溶液的pH
三、酸碱指示剂
第四节 盐类的水解
一、离子反应
二、盐类的水解
第五节 沉淀溶解平衡
一、沉淀溶解平衡
二、溶度积规则
第六节 动物体内的水、盐代谢
一、体液
二、水平衡
三、电解质平衡
四、微量元素
习题
第五章 缓冲溶液和酸碱平衡
第一节 酸碱质子理论
一、酸碱质子理论的概念
二、共轭酸碱的强弱
第二节 缓冲溶液
一、缓冲溶液的概念
二、缓冲溶液的组成
三、缓冲作用的原理
四、缓冲溶液的pH
五、缓冲溶液的配制
第三节 酸碱平衡
一、体内酸碱性物质的来源
二、酸碱平衡的调节
习题
第二部分有机化学
第六章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概述
一、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三、有机化合物的表示方法
四、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节 烃
一、饱和链烃
二、不饱和链烃
三、芳香烃
第三节 烃的衍生物
一、醇、酚、醚
二、醛、酮
三、羧酸、酯
四、胺和酰胺
五、杂环化合物
第四节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
一、构造异构
二、构型异构
习题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第一节 烷烃的命名
一、烷烃的普通命名法
二、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第二节 苯的同系物的命名
一、简单苯的同系物的命名
二、复杂苯的同系物的命名
第三节 脂肪族化合物的命名
一、主体官能团和取代基官能团
二、只含取代基官能团的脂肪族化合物的命名
三、含单个主体官能团的脂肪族化合物的命名
四、含多个主体官能团的脂肪族化合物的命名
第四节 芳香族化合物的命名
一、只含取代基官能团的芳香族化合物的命名
二、含主体官能团的芳香族化合物的命名
第五节 杂环化合物的命名
习题
第八章 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第一节 重要的有机反应
一、取代反应
二、加成反应
三、氧化还原和生物氧化
四、脱羧反应生物氧化中二氧化碳的生成
五、分子内脱水(消除反应)
六、分子间脱水缩合
七、酸碱性
八、水解反应
九、重氮化反应
十、显色反应
第二节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一、重要的烃
二、重要的醇、酚、醚
三、重要的醛、酮
四、重要的有机酸及其衍生物
五、重要的胺及其衍生物
六、重要的杂环化合物
习题
第九章 三大营养物质
第一节 糖类
一、单糖
二、二糖
三、多糖
四、糖类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二、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三、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四、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第三节 脂类
一、油脂
二、类脂
习题
第十章 酶与辅酶
第一节 酶
一、概述
二、酶的结构特点和催化机制
三、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二节 维生素与辅酶
一、水溶性维生素
二、脂溶性维生素
习题
第三部分物质代谢
第十一章 糖代谢
第一节 糖的分解代谢
一、糖的无氧分解
二、糖的有氧分解
三、磷酸戊糖途径
第二节 糖异生作用
一、糖异生作用的过程
二、糖异生作用的生理意义
第三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一、糖原的合成
二、糖原的分解
第四节 血糖及其调节
一、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二、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
习题
第十二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概述
一、脂肪贮存
二、脂肪动员
三、脂类的运输
第二节 脂肪代谢
一、脂肪的分解代谢
二、脂肪的合成代谢
第三节 类脂代谢
一、磷脂代谢
二、胆固醇代谢
习题
第十三章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第一节 概述
一、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
二、氮平衡
第二节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一、氨基酸代谢的概况
二、氨基酸的一般分解代谢
三、氨基酸分解产物的代谢
第三节 某些氨基酸的特殊代谢
一、一碳单位的代谢
二、含硫氨基酸的代谢
三、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
第四节 糖、脂类和蛋白质代谢之间的关系
一、相互关系
二、相互影响
习题
第十四章 核酸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概述
一、核酸的化学组成
二、DNA的分子结构
第二节 核酸的生物合成
一、DNA指导下的DNA生物合成——复制
二、RNA指导下DNA的生物合成——逆转录
三、DNA指导下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四、RNA指导下的RNA合成——RNA的自我复制
第三节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一、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三、多肽链合成后的加工修饰
习题
第十五章 肝脏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肝脏的结构特点和化学组成
一、肝脏的结构特点
二、肝脏的化学组成
第二节 肝脏在代谢中的作用
一、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二、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三、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四、肝脏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
五、肝脏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
第三节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一、概述
二、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第四节 肝脏的分泌排泄作用
一、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
二、胆色素的代谢
习题
第四部分实验实训
实验室规则
实验一 一般溶液的配制
实验二 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和稀释
实验三 滴定分析基本操作
实验四 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五 食醋总酸量测定
实验六 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
实验七 血清钙的含量测定
实验八 生理盐水中NaCl的含量测定
实验九 溶液酸碱性的测定
实验十 电解质和缓冲溶液
实验十一 氧化还原和配位化合物
实验十二 萃取分离技术
实验十三 蒸馏操作技术
实验十四 旋光度的测定技术
实验十五 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一)
实验十六 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二)
实验十七 糖类、蛋白质的性质
实验十八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九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实验二十 血液生化样品的制备
实验二十一 血糖含量的测定
实验二十二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实验二十三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实验二十四 动物组织中核酸的提取与鉴定
参考文献
……
序言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蓬勃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的综合化已势在必行。为此,我们结合动物医学专业的需要,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动物生物化学四门课程精简并有机融合,使四门课程的相关知识更加紧凑和连贯,避免了单独成书时一些内容不必要的重复,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能学到“必需、够用”的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全书理论部分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质代谢三部分,共十五章。第四部分是实验实训,共二十四个实验项目。无机及分析化学部分主要介绍化学理论基础、定量分析技术、溶液、电解质溶液和缓冲溶液。在电解质一章中,融入了动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代谢;在缓冲溶液一章中,衔接了动物体内的酸碱平衡及调节。有机化学部分打破了常规的体系,在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的基础上,融入了生物体中的重要反应、生物氧化、三大营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以及与动物医学专业有关的重要有机物等相关知识。营养物质代谢部分主要介绍了动物体内的糖、脂类和蛋白质三大代谢、核酸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以及肝脏的生物化学。本教材适用于三年制高职高专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及相关专业,也可供畜牧、兽医类从业人员参考。
在编写教材时,我们力求简明扼要,实用够用,尽可能体现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满足高职高专教学的实际需要。编写中,针对重要的知识点,按章配备了相应的习题,以强化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本书由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李蓉、朱丽霞任主编,邢晓玲、王帅兵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陈晓兰、洪伟鸣、吉华、王一萍、王莹。全书由李蓉、朱丽霞统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紧迫,教材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师生及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插图:

第一部分 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一章 物质的结构及变化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原子的组成、同位素及其应用。
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认识配合物的组成、性质和命名。
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熟悉医学上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物质结构是研究物质的微机结构及结构与性能关系的一门学科。认识和了解物质的结构是掌握物质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规律的基础。原子结构是物质内部结构的基础,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首先要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第一节 原子的组成和同位素
一、原子的组成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元素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而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予不显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