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页码:22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0629592X/9787506295925
条形码:978750629592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逃向世界》从远古巫教遗存—道家—道教到作为中国传统生存论思想顶峰的禅宗思想,考察了中国精神史的这一侧翼,从精神气质(Ethos)的范式,阐发了精神史的这一脉所蕴含的中国特质,为跨文化的中国精神史诠释提供了探索性例证。在周、孔、思、孟、荀、董的精神线索之外,道与禅是中国精神史的一个重要侧翼。
在分论及附论部分,作者从审美维度上对道家、中国佛学、中国绘画进行探讨,并对20世纪中国精神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王国维和徐梵澄的思想进行了个案阐释。
与全书内容相应,书中配以作者历年书法作品若干,从另一角度,彰显了《逃向世界》的精神旨趣。
作者简介 杨煦生,20世纪80年代师从李泽厚,后留学德国,获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现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并任中国人民大学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副所长。
历任研究职位或教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88~1991)、德国图宾根大学东亚所汉学系(1994~1999)、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非欧文化所汉学系(2001~2003)。主要学术兼职为:德国世界伦理基金会(图宾根,2004~)特约研究员、罗马华裔学志中心特约研究员(2006~),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部兼职教授(2006~ )等。 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宗教思想史(精神史)、德国哲学、美学、欧洲汉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内在超越:中国古代宗教性中的超越经验研究》(Immanente Transzendenz: Eine Untersuchung der Transzendenzerfahrung in der antiken chinesischen Religiosit?t,德文,图宾根,2004)、主译《世界宗教寻踪》等。
媒体推荐 伟大的思想家尤其是俸大的宗教思想家,伟大的思想体系尤其是伟大的宗教思想体系,大凡是一在逻辑上一从逃避世界始而逃向世界终。人类的终极关怀,不管其如何玄远幽深、闪烁飘忽,其根本隐奥大凡在于寻找信实性和确定性——世界与生活的确定性,寻找存在的可信而可爱的基点。
——杨煦生
编辑推荐 《逃向世界》即以解释学、现象学等哲学理念与方法研究传统中国问题的一个完美典范。
学术精神以文本和书法艺术作为表达,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
《逃向世界》一改学术书版式呆板的传统,不仅标题书目,每一篇章作者都结合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多年锤炼的文本。作者研习书法多年,曾在德国与中国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十余场,书法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逃向世界》的分论部分探讨道、禅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而作者的书法实践是这些文章的具体表达。文字与书法作品的结合不仅使得版式活泼,而且使得《逃向世界》的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从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层面向读者展示道禅精神。二十余幅墨宝,此次随书奉献读者。
“精神史”视角阐释道与禅,一大学术进步:
道、禅是对中国人思想影响深远的两大文化传统,《逃向世界》以全新的学术视角——精神史的阐释范式——对道与禅思想作出阐释学探索和现象学还原。以经典文本中的言说为切入点,描画道禅思想的精神气质。全面而细致的阐释了道与禅对人、世界、自由、自在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20年锤炼累积,快意抒发:
全书旁征博引古今中外文献,并不冗长的篇幅内浓缩了系统性的阐发。但这并不会使《逃向世界》显得“书呆子气”,反而让读者有快意之感。作者将其多年的思考以最凝练的语言表述出来,情感真挚,该颂扬处不惜笔墨,该批判处若疾风骤雨,该嘲讽处睿智幽默,行文流畅,酣畅淋漓。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vs国际性的学术视野:
作者曾师从李泽厚研究美学,后于德国图宾根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并在德国多所大学讲授汉学十余年,归国之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汉语汉学研究中心、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主持工作。
目录
自序
引论:思想史还是精神史?
本论:道禅精神史探索
老子
庄子Ⅰ
庄子Ⅱ
道教Ⅰ
道教Ⅱ
禅Ⅰ
禅Ⅱ
禅Ⅲ
分论:精神史与审美维度
道家美学
中国佛学美学
中国绘画与中国文化(与麦荔红合作)
附论:两个精神史个案
王国维
徐梵澄(与孙波合作)
后记
出版后记
……
序言 湘潭毛润之氏曾谓,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我愿意相信,斯言所论,确有某种颠扑不破的东西——无论其为真理,还是信念。我也确信,就这一点而言,毛泽东必然是20世纪精神史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重大主题。
一个由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技术、统计学、阿拉伯数字、摇头晃脑的科层制等等自觉联席统治的所谓后现代世界,常常是一个直截了当反精神的世界。惟其反精神,故而往往充斥了各种花里胡哨的伪精神戏剧。因此.从学理的角度,似乎有必要重新审视精神史(Geistesgeschichte)的观念。
笔者对精神史观念的逐渐自觉,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这里奉呈出来的这点文字,相当部分初成于那些年头。自1991年负笈去国,开始精神流浪以来(当然也不仅仅在精神意义上),精神史问题始终未能释怀。然学理上的探究则始终延宕,迟迟未曾着手。自数年前归国以来,一直尚未能树立这个时代绝对必要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多快好省的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所以对以往文字的整理和重思一直搁置至今。
在20世纪的重要思想家中,面对同一个生活世界,同样面对在技术的威力和光焰中变得日益可有可无的精神问题,海德格尔(M.Heidegger)和霍克海默(M.Horkheimer)的反应大相径庭而又同样“经典”。
文摘 本论:道禅精神史探索
老子
2.1
天地开辟,浩浩茫茫。
面对自然,面对宇宙壮丽的无穷景观,老子诗意地断定:“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人在世界上遭遇万物,从而也遭遇了自己。人通过命名来把握万物,经由人类的命名行为,世界被纳入了语言和知性的网络,也因此渐渐降低其外在性、异己性,从而成为人可以面对可以描述的对象,从而进人人的生活世界,成为精神生活的可能对象和资源。
命名行为从来富于随机性——在文明的发轫期尤其如此。
如果我们把汉字发展史作为这一问题的一个侧翼加以考察,从逻辑序列而言,似乎先有象形之创制,而后有指事、会意之滥觞,因之高度抽象性的名相也随之慢慢呈现。然而,这里并不存在绝对的时间序列。董仲舒云:“古之圣人,谝而效天地,谓之号,鸣而施命,谓之名。名之为言鸣与命也,号之为言谝而效也,谝而效天地者为号,鸣而命者为名,名号异声而同本,皆鸣号而达天意者也。”命名问题上的由:”而“号”,正略近于文字上之象形;而由“鸣”而“命”,当类于指事、会意之属,更是这些指事会意之后的事情。在董仲舒这里,“谪而效天地”也好,“鸣而施命”也好,皆为达天意者——名号之立,绝非逸致闲情,命名是圣人效天且达天之途。从本体论和生存论的角度,鸣而施命这一端,更是接近命名行为的本质。名者命也,鸣而命之。命名行为终究是人类整理世界的理性化历程的意义至为重大的一步。
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总机枢而设定。这一命名行为的意义是如此深远。道,以这个简单的音节为旗帜,标示了中国文化某些基本方面的风貌,集结于这一音节下的思想成果,渗透了并且依然渗透着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某些层面。老子之后,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思想流派——道家和一个体系芜杂的本土宗教——道教都被归趋于道的旗帜下。
在非严格学术意义的西文语境中,Daoism/Daoismus往往被笼统地使用,或指道家,或指道教,或作为二者的通称。这无疑不完全符合中国精神史的实际情况。但这又确然导源于道的混沌性,导源于《老子》思想的混沌性——“道之物,唯恍唯惚。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窈呵冥呵!其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其名不去,以象众父。”
老子充满自信,他确信他的直觉已经契悟了宇宙最高的真实和生命最深的玄机。此道,既精且真,尚且有信,推今及古,其名不去。似乎一切都
……
后记 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对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异端——相对于正统的儒教而言——道教与佛教有一句颇为中肯的总评:“这些救赎宗教信仰的萌芽,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没有活力的,然而,从风俗史的角度看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诚如韦伯所言,道教与佛教在中国从来没有像基督教在西方那样形成能与世俗政权相抗衡的教士阶层,但作为个人信仰的选择,尊贵者如自封真人的明世宗、堕入空门的梁武帝,卑下者如扶乩降仙、吃斋念佛的芸芸众生,它们从来不乏信众;具体可观者如深山秀林间的处处道观、气势恢弘的莫高石窟,习焉不察者如“点石成金”“聚沙成塔”等源自宗教典故的成语,更有那些数不清的民间鬼神禁忌以及轮回业报等思想观念,无不证明着它们在两千年间为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道家与佛家的思想与实践在历史长河中慢慢地积淀,逐步构成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喜谈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但可以想象,如果不清楚我们精神气质中得自道与禅(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那一翼的精神特质,一切相关的谈论必将流于肤浅与空泛。本书即致力于对道与禅思想进行一番精神史探索这一基础但并非不重要的工作。作者认定,道与禅的思想都是有关人的生活方式、形塑人的精神气质的活生生的思想,因此,这种探索的目标应是建立思想与生活世界的关联、重绘有机联系的精神图景,而非呈现一份条分缕析分割定位的技术报告。在此立义之下,作者以道家与禅宗的经典文本为切人点,以人、世界、自由、自在这些主题元素之问的牵缠关系为关注对象,对中国本土的精神现象作出解释学追索和现象学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