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6134502X/9787561345023
条形码:978756134502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名医健康快车系列
图书品牌:北京思考者
内容简介 《中国式养生》介绍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医养生理论及方法。作者凭借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和所掌握的医学知识,通过平实的语言、贴近读者生活的真实病例分析,让普通百姓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并能通过中医理论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强身健体的效果。
书中根据传统医学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依据人体十二经络的病理变化,向读者介绍了怎样通过人体外部的变化来预知疾病;如何调养自身的内在气血,提高自己的“精气神”;在遇到具体疾病时,应该如何治标治本;同时,《中国式养生》能够让读者真正了解到为何吃好便不必吃药,并能为读者揭秘日常生活中最不养生的“养生之道”。
作者简介 高濂,著名中医研究者。从事医务工作多年,主要从事中医药典籍研究及传统养生的研究。凭借多年的亲身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健延年之道。
媒体推荐 中国文化之“道”只有落实到“人”的层面才有意义。我们一定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相信自己的自愈力是很重要的方面。
——著名中医学者 曲黎敏
情感变化会影响心脏搏动,影响血液循环。所以懂得养生的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著名国学大师 文怀沙
我的养生格言就是“养心八珍汤”——慈爱心一片,好心肠二寸,正气三分,宽容四钱,孝顺常在,老实适量,奉献不拘,回报不求。另外还有一首诗也可以作为格言,那就是:天天微笑容颜俏,七分八分人不老,相逢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
——著名健康教育专家 洪昭光
在我国,京剧、陶瓷等都是流芳千古的艺术,但“中医药”却被忽视。其实,中医药才是我国少有的原创科学,是中国“第五大发明”。对于很多疾病,简单、方便、灵验、价廉的中医都能解决,不一定要花大钱看西医。
——著名中医学家 邓铁涛
做人嘛,我有四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同时做人有三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
——中国科学院院士 裘法祖
编辑推荐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压力的加大,很多疾病的侵入与形成也随之大踏步地向前迈进。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自己身体的健康情况,纷纷寻求益寿延年的养生之道。而面对五花八门的健康类书籍,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式养生》最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内容全面、观点新颖。作者在书中不仅讲到了养生理论和原则,还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通过真实病例,提出了实效性极强的养生方法,以及疾病康复的要点。另外,书中还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养生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与解答。可以说,《中国式养生》是最适合您阅读、学习的健康手册。
目录
前言中医里的养生智慧
第一章 察言观色知健康
眩晕,不一定是脑袋出了问题
“面部之王”也有困扰
舌头为何是“心之苗”
眼睛——透视疾病的窗口
耳朵泄漏出来的秘密
“看脸色”背后的健康情况
别把眉毛不当器官
口中有异味,得到脏腑里找原因
小小发丝,大大系统
指甲可以告诉你的……
辨“指纹”识小儿疾病
第二章 修身养性促健康
养生从“精、气、神”开始
气血畅通延年益寿
不敢长寿就是不敢生活
养生贵在静心
生气——人类发病的第一原因
选对灭火器,再来“降火”
养生最高境界——顺其自然
中医养脑有新方
乐极为何生悲
心理健康重在养德
十二时辰与养生的微妙联系
第三章 找对病因赢健康
梦是身体有话要说
更年期综合症其实很好治
神经不可衰弱下去
老年人为何说话颠三倒四
别给颈椎太大压力
高血压的“幕后黑手”
糖尿病——21世纪的灾难
治肝需养肝
眼皮跳,究竟是福还是祸
对付亚健康,中医倒有好办法
胃痛,光荣,为了工作!
小儿咳嗽,家长着急
孩子为何经常发烧
第四章 吃好美食换健康
抗癌最佳菜——红薯
茄子好吃更是药
土豆——长在土里的“第二面包”
色、香、味俱佳的西红柿
玉米胜黄金,常吃健身心
“黄金豆”里的“脑黄金”
菜中之王——菠菜
大蒜里的魔力
良药佳果落花生
药食同源之萝卜与生姜
豆豉可防脑血栓和老年痴呆
饭后的最佳搭配“伴侣”
第五章 简单生活乐健康
睡眠好,精神好
赖床未必是享福
热水泡泡脚,胜过吃补药
健康饮水
饭后常做的那几件事
酒茶相对是非多
早餐吃好,远离烦恼
30岁男人的“肠道危机”
千万别给眼睛乱补水
“春捂秋冻”不要过了头
后记
……
序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压力的加大,很多疾病的侵入与形成也随之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自己身体的健康情况,纷纷寻求益寿延年的养生之道。但是,有些时候,一些人会陷入一个健康误区,认为只要有了医疗保障、多吃些补品,再做些运动,健康问题也就解决了。事实上,只要我们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是因为他们没有医疗保障?还是没钱买补品?都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科学养生。
其实,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就是一个非常讲究养生的民族。养生学的起源与发展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而“养生”这个在当今十分热门的名词最早出现于赃子内篇》之中。
早在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在大自然中更好的生存繁衍,在与天斗、与地斗的漫长岁月里,从劳动与生活的实践中,通过长期的摸索,逐渐认识到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提出了一些防病保健、强身健体的理论和方法,并加以实践应用,流传至今。发展到后来,人们便将这种自觉的、保健延年的活动叫做。养生”。再后来,人们将保健延年的实践加以理论归础上,增加了理论的归纳和提高,创立出了一整套实用、适用的理论,人们将其称为养生之道。
经过长期地实践和不断的完善、充实,后人们将偏于养生保健方面的理论方法发展为养性、摄生、道生、保生等;把侧重于老年人益寿延年的方面划分为寿老、寿亲、养老、寿世等。这样一来,就基本反映出了养生的主要轮廓。因此,你若问:“何谓养生?”回答就是:“保养生命。”
通常来说,人类从出生到死亡,都要经过长、壮、老、衰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我们免不了会生病或者遇到一些不测,但是,为了让自己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我们就必须讲究“养生”。
养生的目的在于让人的身体能始终处在一个完整的动态平衡之中——前提是我们的身体是健康无病的——并应具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要注意生活与工作环境的调适,饮食与营养的调和,劳动与休息的适度,情志与道德修养的和谐,以及运动与健身,预防与治疗等方面。
文摘 ◎更年期综合症其实很好治
说到更年期综合症,它已经算不上是一个医学新名词了。大家都知道它是从生育到老年的一个过渡期,只是大部分女人谈到它时,都会感到恐惧、迷惑和茫然。它仿佛成了一个令女性无法逾越的鸿沟。
前几天,我路过一家门诊,一个六十左右的妇女正好从里面走出来,嘴里嘟囔着:“怎么就治不好了呢?”有些“职业病”的我忍不住,上前询问她有什么疾病。她对我说:“你不知道,我这更年期综合症已经折磨我十年了,我是西医、中医都看过,但全然无效。我死的心都有啊!”听完她这段话,我不禁长叹一声,说:“唉,这个病其实很好治的啊!你怎么这么倒霉,就没有遇到一个会治病的大夫呢?”她听我这么一说,顿时诧异兼怀疑起来,换了个语气说:“听这话你是会治病的大夫?真的假的?不会又是个蒙事的大夫吧?”
我笑了笑,递给她一张名片,说:“相信我,我会把你治好的。”后来,这个妇女真的来找我,我已解除了她的这种“折磨”。
其实,更年期西医治不了不奇怪(本来西医碰到非感染性的病绝大部分治不了),中医治起来却是很简单的!
女人到了40-55岁,因为卵巢功能衰退、机体衰老、雌性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内分泌、神经、免疫等系统功能紊乱,就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反应:心慌胸闷,头晕眼花,脸红出汗;血压忽高忽低,心情就跟荡秋千似的——忽起忽落、激动易怒、焦躁不安。而且疑心重、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思想不集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会“分家”、腹胀腹泻、便秘、浮肿。这些症状可持续1-2年,有时可长达5-10年。
除内分泌因素外,其发生、发展还受神经类型、性格、环境、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处于这个阶段的妇女,性格变得不让家里人喜欢,孩子嫌你嗦,丈夫嫌你唠叨,给人的印象是你总是疑神疑鬼、神神叨叨。这些都是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
许多成年人非常恐惧更年期的到来,一过40多岁就草木皆兵,不敢生气,不敢发火,生怕被人称“到更年期啦”。其实,正如大禹治水采用“导”而不是采用“堵”的方法一样,只要正确认识、对待更年期,则更年期带来的不适都会化为乌有。
我认为处于更年期的女性朋友们首先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因为我们都知道,更年期是女性的“多事之秋”,身体上的不适会带来性格上的巨大变化,使精神压力加重,而精神压力的增大反过来会加重更年期时的各种症状,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哪一天,精神崩溃了,人也就完蛋了。所以,保持乐观、平静、稳定的心态是非
……
后记 今天,“中医”已经成为时尚人群最崇尚的字眼。而它之所以备受大家的追捧,是因为中医与西医不同,它使人类这个生物体的每一项功能都在得到最精准评估的前提下,从根本上被很好的调整与平衡。中医的精华就是防病养生,这在现在社会中也最多地被大众所认可并加以应用。
本书着重介绍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医养生理论及方法。作者凭借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和所掌握的医学知识,通过平实的语言、贴近读者生活的真实病例分析,让普通百姓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并能通过中医理论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强身健体的效果。
书中根据传统医学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依据人体十二经络的病理变化,向读者介绍了怎样通过人体外部的变化来预知疾病;如何调养自身的内在气血,提高自己的“精气神”;在遇到具体疾病时,应该如何治标治本;同时,本书能够让读者真正了解到为何“吃好”便不必“吃药”,并能为读者揭秘日常生活中最不养生的“养生之道”。
为使书中内容更加详实、准确、贴近生活,本书不仅结合了作者多年来的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而且汇集了众多中医名家的基本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