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印象记 满韩漫游

发布时间: 2011-03-09 03:10:39 作者: kind887

 中国印象记 满韩漫游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252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4月
ISBN:9787101055023
条形码:978710105502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丛书名: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

内容简介 《中国印象记满韩漫游》是本合集,明治期间,日本政要、学者、商人、军人竞相来中国游历考察,并留下了中国纪行日记或随笔。学者小林爱雄于1908年来到中国,足迹踏遍上海、苏州、南京、镇江、汉口、北京、天津、奉天、大连、旅顺等地,回国后撰写出版了《中国印象记》一书。此书不仅从外国观察者的视角展现出晚清中国各个层面的景象,而且还清晰地反映出了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演变,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
  《满韩漫游》是日本近代文学家夏目漱石描写中国的旅行记。书中记录了他从1909年9月2日起历时一个半月游览“南满铁路”沿线的印象,真实地再现了日俄战争后日本有计划地侵略和殖民满洲的过程。书中记述了他在满洲与同学、朋友相聚时的怀旧情绪,字里行间凸现出他对日本帝国殖民满洲的观感,带有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东方主义色彩。对认识错综复杂的东亚问题会有一些启示。
作者简介 小林爱雄(188l-1946),东京帝国大学英文专业毕业,诗人和诗歌翻译家。曾在《朝日文艺栏》中发表反自然主义的文章,代表作有诗集《管弦》等。曾任早稻田实业校长等职。1908年底来中国旅行,并于1911年出版了《中国印象记》。
编辑推荐 《中国印象记满韩漫游》作者小林爱雄(188l-1946),东京帝国大学英文专业毕业,诗人和诗歌翻译家。曾在《朝日文艺栏》中发表反自然主义的文章,代表作有诗集《管弦》等。曾任早稻田实业校长等职。1908年底来中国旅行,并于1911年出版了《中国印象记》。
目录
近代日本中国游记总序
中国印象记
译者序

自序
一 海上的四日
出发
船中的欢声笑语
煤炭船的港口
黄海
二 上海的街头
Aster House
高官的家
张园和愚园
四马路的红灯
三 苏州的落日
四 南京的风景
南京城
明孝陵
古迹的巡礼
南京杂记
大烟
五 中国的宴会
六 镇江港
七 长江大观
八 汉水之畔
九 黄河的流光
十 北京的风景
天坛
使馆里的对话
孔子庙和喇嘛庙
……
十一 天津的两晚
十二 奉天的冰野
十三 战的族顺
十四 大连的码头
十五 加茂河畔
满韩漫游
……
序言 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总序
近代中日两国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870年,成立不久的明治新政府即派外交代表柳原前光等前来中国,游说清政府与其订约通商,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翌年,两国代表在天津最终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通商章程,约定互设使领馆,准许彼此商民来往贸易等。六年后,以何如璋公使(副使张斯佳、参赞黄遵宪等)为首的第一届驻日使团进驻日本。尽管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与英法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天朝帝国”名誉扫地,但这些以学者、文人为主体的使馆人员,却受到日本朝野人士,尤其是文化界人士的热诚欢迎。他们经常聚集一堂,把酒论诗,交流思想,切磋文艺,呈现出与当时的政治环境迥异的友好气氛。何如璋的出使游历记《使东述略》、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等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这些情况。1879年,以《普法战记》而扬名海内外的报业人士王韬东渡日本,由长崎经神户、大阪、横滨,抵东京,前后游历四个月时间,并将此次东瀛之行的所见所闻,撰写成《扶桑游记》一书公开出版。王韬此次访日,所到之处受到的欢迎可以说是空前的。日本文士均以能让王韬评诗题签为荣,争相设宴以待,或陪其出游。诚如《扶桑游记》序言中所记“壶觞之会,文字之饮,殆无虚日”,“承诸君子之款待周旋,可谓至矣”。
然而,近代历史的演变,对中国来说异常悲惨。数年后的中法战争,腐败的清政府又让法国打得“落花流水”。再后来,甲午一战,泱泱天朝大国竟然败于“东夷小国”,这一悲惨的现实不得不让清朝上下为之震惊,使因循守旧的知识阶层猛醒。于是,传统文化上一直是师长之辈的被日本人尊称为“圣人之国”的国度,一下子把目光转向了这个西化成功的东邻之国,将其看作是学习效仿的对象。清政府基于挽救岌岌可危的自身统治的需要,亦只好推出一些以日本为样板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模仿日本制订新学制,设立新学堂,聘请日本教习,奖励赴日留学考察等项目。甲午战后的第二年,清政府就派出了13人的留日学生,由此揭开了近代中国人赴日留学热潮的序幕。至日俄战争时的1905年前后,在曰中国留学生人数高达八千人之多。与此同时,官绅及各地人员到日本游历、考察也蔚然成风,一时间,狭长的岛国日本,尤其是弹丸之地的东京汇集了众多来自中国各地的留学生和游历官绅。其中一些人还写下了考察日记或游历记,如:张謇《东游日记》、缪荃孙《日本考察事务游记》、吴汝纶《东游丛录》、黄庆澄《东游日记》、王之春《谈瀛录》、黄尊三《日本留学日记》、李筱圃《日本纪游》、王景禧《日游笔记》等,为我们了解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日记或游记通常被称为“东游日记”,已故日本学者实藤惠秀竭毕生精力收集这些游记,仅其个人收藏的就多达227种,其中晚清的148种,民国时期的79种。战争期间,为避免民间的贵重文献毁于战火,东京都教育局制订了“战时特别征收图书”制度,实藤将包括这227种游记在内的四千余部个人藏书全部贡献了出来。这些“东游日记”如今完好无损地保存在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里。
多年来,我国在“东游日记”的整理出版及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早在八十年代钟叔河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中,就收录丁《早期日本游记五种》。九十年代以后,又有王宝平主编的《晚清中国人日本考察记集成》(后来改题为《晚清东游日记汇编》)问世,为推动此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与中国人留下了众多的“东游日记”一样,近代日本人也撰写了大量的中国游记。目前散见于日本各大图书馆的近代中国游记专著多达数百部,其中以作为国立国会图书馆支部的东洋文库收藏为最,该文库近代中国研究委员会于1980年编辑出版了《明治以降日本人的中国旅行记解题》,对该文库所收藏的明治(1868—1912)、大正(1912—1926)、昭和(1926—1989)三个时期(截止至1979年)逾四百种中国游记,作了简要提示或简介。其实正如此书前言所及:“这个数字与明治以来日本出版的全部中国旅行记相比,只是九牛一毛而已。”由此可以察知,这些游记的数量之多。而且,仅就该文库收藏的游记而言,其中以昭和时期的居多(几乎占整体的三分之二),明治和大正时期即大致相当于晚清民初时期的尚有许多遗漏。这固然由于这一时期距今时间久远,不少游记已很难寻找,一些书甚至已成孤本。而且收藏者又很复杂,除图书馆或特殊文库外,尚有不少是个人或民间团体。因此,全面收集这些游记本身甚为困难。可喜的是,日本游摩尼(睁立汇)书房于1997年出版了由小岛晋治监修的《幕末明治中国见闻录集成》二十卷,后作为其续篇又相继出版了《大正中国见闻录集成》二十卷,收录了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游记65种,其中包括一些世人所不易看到的珍贵资料,大大地方便了读者。但这套四十卷本的中国见闻录集成也只能说是这一时期中国游记的精选本。笔者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日本人所写中国游记的收集和考察,目前我个人收罗或目睹的仅清末民初时期的游记大大小小已不下三百余种,以后将择其精者陆续介绍给广大读者。……
文摘 插图

读书人网 >旅游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