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0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61346689/9787561346686
条形码:978756134668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思考者
内容简介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三不足”的境界,使他成为当时思想界的先进人物,同时也成为脱离了广大知识阶层的人物,加上政治风云的变幻,倾泻于王安石身上的污泥浊水,始自生前,至南宋则愈演愈烈,几近千年而未得涤清。邓广铭先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倾注了巨大心力,历经半个世纪四写王安石,体现了一个史学家的时代眼光与严谨精神。《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铺展出颇具特色的熙宁变法改制图景,凸显出一个抖落掉污染、误解和扭曲的政治改革家形象,使王安石以其本来的风度和丰采,再现于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历史学家。1907年出生于山东省临邑县。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此后倾毕生精力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文革”后,出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并曾担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先后当选为中国史学会主席团主席、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学界誉其为“二十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
编辑推荐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北宋中期积弊至深、内忧外患扰攘之际,政治改革的领袖人物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就足恤”的精神,一身任天下之责,推动富国富民强兵为宗旨的变法革新运动。苏轼说:王安石才识“名高一时,学贯千载”,“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其魄力“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当国执政以前的王安石
第一节 从童幼到青少年
一王安石诞生的时间、地点
二王安石的父母
三王安石青少年时期的心路历程
第二节 进士及第和初入仕途
一本是合格的状元
二在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厅公事任上
三在知鄞县任上
第三节 王安石愿作地方官“以少施其所学”
一做舒州通判、
二在江东提刑任内的一些事
第四节 王安石再到北宋朝廷供职
一勉强就任三司度支判官奏进长达万言的《言事书》
二参加了是否续行榷茶法的讨论
三参与相度牧马监变革问题的商讨
四为王安石的《明妃曲》辩诬
五王安石畅论理财为治国先务
六径迁知制诰
七辞官归江宁守母丧收徒讲学
第二章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王安石变法革新
第一节 任翰林学士期内的王安石
一王安石劝说宋神宗做大有为之君
二王安石愿助宋神宗大有为
第二节 王安石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变法革新
一变法的终极目标是富民、富国和强兵
二摧制豪强兼并
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视和积极性的调动
四崇尚法治
第三节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
——“三不足”精神
一“天变不足畏”
二“祖宗不足法”
三“流俗之言不足恤”
第三章 王安石入参大政时治国安邦的两大抱负
第一节 向大自然讨取财富的为天下理财之法
一“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主张的提出
二与司马光关于理财问题的争论
第二节 王安石吞灭西夏契丹统一中国的战略设想
一北宋建国百年内对契丹(辽)政策的几次改变
二王安石的二次罢相非因吕惠卿的“发其私书”
第三节 略论宋神宗、王安石二人间的关系
一思想境界和战略设想的差距使宋神宗-王安石的关系日益疏远
二神宗依然运用要使执政大臣“异论相搅”的那条家法
第七章 宋神宗的逝世与宋廷政局的大变
第一节 宋神宗的逝世和保守派人物的当政
第二节 章悖就役法问题对司马光进行严厉驳斥
第三节 新法全被废罢
第四节 司马光、文彦博等人弃地与敌
第八章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第一节 这次变法是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问的一场激烈斗争
第二节 为天下理财的成效:发展了生产,扭转了积贫的局势
第三节 新法的被推翻不等于新法的失败
第九章 王安石的暮年和身后
第一节 十年的退休生涯
第二节 身后的冷落
附志
编后
……
序言 我现在刚刚把那本撰写于70年代的《王安石》的修改工作进行完毕。这次修改的幅度是比较大的。
这次之所以对《王安石》进行大幅度的修改,虽有不少原因,但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则是因为,在近十多年内,我一直置身于改革开放的宏观政治气氛之中,经历了思想战线上的一次拨乱反正的大辩论,更加明确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治国、治事、治学、治史的正确导向;而随时随地出现在神州大地上的“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万千现实事例,更使我受到启发,加深了对王安石发动于11世纪的变法革新事业的理解和认识。
我当然知道,王安石发动于九百年前的那场变法革新政治运动,是不可能、也不应当与当前的改革开放相提并论的,也不能把二者进行任何类比和比附。但是,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人体解剖对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我重写此书的道理也正在于此。我是从现实政治经济的飞腾活跃的改革场景的体认,得到了启发,加深了对于王安石变法革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产生了要重新改写《王安石》一书的意念。
文摘 插图:

就在这样的社会舆论氛围之下,王安石却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其富国强兵的主张。他在嘉四年所写的址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及的“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曰以衰坏”,实际上就在指明,因为国不富和兵不强而导致了许多严重后果。在他于熙宁元年所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的结尾处则说:“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这自然是在明显地呼唤着富民和强兵的问题了。在嚷熙宁奏对曰录》中,他既曾记有对宋神宗所说的“陛下看商鞅所以精耕战之法,只司马迁所记数行具足”;而在另一次与宋神宗谈话时,他更对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时“务在富国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的做法大加赞扬。可见,商鞅、吴起那些法家人物,乃是王安石在变法革新时所要取做的榜样。对于王安石的富民思想,似有必要再在此稍作一些说明.因此,前面已经引用过的某些资料,也有必要在此重复引用一次。当嘉四年(1059),王安石参与应否复行榷茶法的讨论时,他曾引用扬雄《法言》中所说“为人父而榷其子,纵利,如子何”诸语,并进而提出己见:“以雄之聪明,其讲天下之利害宜可信。然则今虽国用甚不足,亦不可以复易已行之[通商]法矣。”扬雄的这一意见,王安石不只用来反对榷茶,在嘉四年以前,在他的《与马运判书》中。
后记 四传二谱(即《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岳飞传》、《陈龙川、《辛弃疾(稼轩)传》与《韩世忠年谱》、《辛稼轩年谱》)六部著述,是先父邓广铭宋代人物传记系列的代表作.这几位杰出人物,依其在历史上活动的时间顺序来讲,是王安石(1021-1086)、韩世忠(1089-1151)、岳飞(1103-1142)、辛弃疾(1140-1207)和陈亮(1143-1194);而就先父个人的研究而言,则是自陈亮(龙川)开始而延展至辛弃疾(稼轩),又至韩世忠、岳飞和王安石的。
自青年时代起,先父即对历史上一些建立了大功业、具有高亮奇伟志节的英雄人物有着无限憧憬之情:受罗曼.罗兰《贝多芬传》等传记题材的文学作品影响,他发愿要把文史融合在一起,希望像司马迁写《史记》那样,以自己的文笔去书写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以宋代历史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以撰著宋代杰出人物谱传作为治学生涯的重要内容,这一学术道路的选择,与先父求学期间所居处的人文环境、时代思潮、国家民族的现实境遇以及他从之受业的硕学大师密不可分。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先父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正值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南宋的爱国志士例如“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陈亮,“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一世之豪”辛弃疾,“精忠报国”而战功卓著、襟怀雄伟的岳飞,相继引起了他的注意,震撼着他的心灵。在胡适先生的指导下,从《陈龙川传》出发,他终于走上了谱传史学的路子。而到90年代后期,已届九十高龄的先父,最终修订成就了《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一书,完成了他笔下最后的一部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