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

发布时间: 2011-03-10 02:52:39 作者: kind887

 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22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309066241
条形码:978730906624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以“批判口述史学”的方法,将当事人的口述回忆与档案资料的鉴别以及学者的研究相结合,对1950年代的中苏军事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思考。《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认为,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的军事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合作关系,它是新的中苏同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苏两国关系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中苏军事关系既包括两国之间提供军事贷款及武器装备、培训军事人才及交流军事技术等一般意义上的相互援助和协作,又包括在战争状态下双方之间的协同作战,以及在和平时期双方为保障国家安全、进行国土防御而采取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联合军事行动。但到1950年代后期,随着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的产生并加深,以及对处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立场的不同,两国关系从蜜月走向破裂。由此,双方在和平环境中的军事合作再也没有呈现过令人满意的局面,两国之间的同盟关系实际已趋向式微。
作者简介 王亚志,1926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现辛集市)农村。1941年后入冀中抗属子弟中学、抗大二分校附中、陕甘宁边区抗大七分校学习。1957年至1960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1946年2月后长期在中央军委总参作战部和志愿军司令部做参谋工作。50年代在彭德怀办公室任军事参谋(秘书),60年代在周恩来办公室任军事秘书,后任总参作战部副处长。七八十年代相继担任国防科委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政治部干部部长,纪委委员等职。1986年离休后曾参加《彭德怀传》和《周恩来军事文选》的编审事务。
沈志华,1950年4月生。1979-1982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肄业)。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代表作有《苏联专家在中国》、《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中苏关系史纲》、《思考与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等,并主编三十四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三卷本《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八卷本《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等文献资料集。
李丹慧,1954年6月生。1981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冷战国际史研究》杂志主编、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冷战史、当代中国外交史。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并主编《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等书。
编辑推荐 《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斯大林提供了40架歼击机,帮助中共军队迅速进入新疆。
华盛顿与莫斯科心照不宣,使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的历史真相沉寂了40年。中国从苏联接收的369架米格一9歼击机,因性能落后而无法入朝参战;斯大林两次致歉毛泽东,并无偿供给中国372架米格一15飞机,以作补偿。
赫鲁晓夫时代,苏联全面向中国转让较先进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联党内高层争夺斯大林继承权的结果。
1960年7月,苏联突然宣布全面撤退在华专家,迫使中国军事工业转变了仿制苏式武器的发展方向。
中苏两国、两军在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方面的重大差异,使彭德怀开始对苏联军事科学的全面性、权威性产生了怀疑。
彭德怀对是否推行苏联一长制的思考和犹豫,成为庐山会议后批判他的重大“罪名”之一。
因照搬苏军条令,1956年全军受惩戒的士兵达10万多人次,其中多数惩罚不当,造成极坏影响,这使彭德怀下决心把中国军队自己的条令搞出来。
在叶剑英坚持下,花了五六年的时间,编写出了我军第一套完整体系的战斗条令。
目录
前言(李丹慧沈志华)/001
一、中苏之间早期的军事合作/001
1950年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首先是军事意义上的/001
50年代初期,中苏在新疆、华东、朝鲜有三次大的军事合作/002
斯大林答应提供歼击机和运输机,帮助中共军队迅速入疆/002
巴季茨基中将率混合航空兵集团进驻徐州等地机场,协助中国空防/008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胜利后,苏联空军出现在鸭绿江上空/010
华盛顿与莫斯科心照不宣,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的历史真相沉寂740年/022

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028
50年代初期,苏联大规模向中国赠予或出售军火,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从单一陆军走向诸兵种合成的现代化转型/028
1.陆军武器装备/030
1951年1-2月,斯大林按毛泽东的要求向中国供应了36个步兵师的武器装备/030
1951年5-10月,中国向苏联购买了60个步兵师的武器装备/032
彭德怀说,苏联提供的武器装备,使中国军队的建设在短短几年超过了旧中国的几十年/045
2.空军武器装备1045
1949年刘少奇访苏期间,中国向苏联订购了第一批飞机共424架/045
中国接收的369架苏联米格一9歼击机,因性能落后而无法入朝参战;斯大林两次致歉毛泽东,并无偿供给中国372架米格-15飞机,以作补偿/047
3.海军武器装备/052
1953年苏联第一次大批量向中国海军提供武器装备,把二战时向美国租赁的76.2毫米海岸炮转手卖给了中国/052
赫鲁晓夫时代,苏联需要政治支持和海军换装升级,由此加快了向中国提供海军装备的步伐/059

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及中国仿制苏式武器/067
斯大林拖延向中国提供图纸和技术资料的目的,是为了推销其库存的淘汰退役军火/067
赫鲁晓夫为争夺斯大林继承权及谋求冷战格局下的军事防务一体化,全面向中国转让较先进的技术/071
彭德怀提出修改1952年7月18目经毛泽东批准的五年军事建设计划,限制各兵种规模/081
《六四协定》的执行使中国的造船工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084
1954-1960年中苏合作期间,中国军工企业有了明显的发展/085
《二四协定》使中国海军的装备再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并改变了海军的发展规划/091
空军方面谋求苏联技术援助的努力/096
1960年7月,苏联突然宣布全面撤退在华专家,迫使中国军事工业转变了仿苏的发展方向/098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学习苏军/101
1.向苏军学习的几种途径/101
1955-1957年,中国多次派遣高级军事代表团访苏,加强军方的高层接触/101
1954-1957年,中国派遣了11个高级军事代表团访苏,观摩了包括原子弹实验在内的各种军事演习/103
1955-1961年,中国多次派遣专业代表团赴苏联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现代化军事管理方法/105
1951-1956年,中国派遣多批指战员到苏联留学,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108
1954-1959年,中国多次邀请苏军代表团来华访问/113
50年代,中国聘请了约10000人次的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他们在业务和技术上负有对中国军队全面指导的职责/114
2.向苏军学习的主要内容/124
195582年之前国军队全面学习苏联的军事科学和技术,彭德怀对干部中出现的学习苏联的负面情况进行了严厉批评/124
1955年下半年,彭德怀开始对苏联军事科学的权威性产生怀疑/130
学习和仿照苏军的制度条令,我军建立和实施了兵役制、薪金制、军衔制和勋章奖章制,但毛泽东始终对这些制度有保留意见/145

五、军队建设以我为主、以苏为鉴/167
在中国军队学习苏军经验的问题上始终是有争议的,说到底就是“学不学”和“怎么学”的问题/167
在军政、军民关系及训练场地问题上,中苏有不同看法。受苏联设军事禁区的影响,中国在山东、广东等地划禁区过宽,引起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强烈反应,后逐渐得到纠正;照搬苏军经验,训练场地大量占用耕地,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168
在部队编制问题上,中苏意见不一,彭德怀主张减少人,精干机关,不能以数量取代质量/170
苏军顾问极力想在中国军队推行苏军军事条令和一长制,彭德怀在此期间对一长制的思考和忧虑,成为庐山会议后批判他的重大“罪名”之一/175
照搬苏军条令弊病凸现:1956年全军受到惩戒的士兵达10万多人次,其中多数惩戒处罚不当,造成极坏影响。彭德怀下决心把中国军队自己的条令搞出来/198
在学习苏军问题上,始终存在的“反教条主义”与“反经验主义”的争论,从军内争论扩大到上纲上线的地步,刘伯承、叶剑英等一批高干被点了名;在叶剑英主持下,花了五六年的时间,编写出了我军第一套完整体系的战斗条令/214
……
序言 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的军事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合作关系,它是新的中苏同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苏两国关系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中苏军事关系既包括两国之间提供军事贷款及武器装备、培训军事人才及交流军事技术等一般意义上的相互援助和协作,又包括在战争状态下双方之间的协同作战,以及在和平时期双方为保障国家安全、进行国土防御而采取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联合军事行动。
就总体言之,1950年代的中苏军事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3年。在中苏同盟建立初期及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对中国的大规模军事援助,不仅有力地保证了中国新生政权的稳固,而且还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初步实现从以步兵为主的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军队的转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阶段中苏双方的军事合作既维护了各自的国家安全利益,也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信任和了解,推进了两国同盟关系的发展。
第二阶段,1954一1957年。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进入以发展经济为主的和平建设时期。在动员全国力量投入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中国需要苏联继续提供军事援助(特别是包括核武器在内的高科技武器装备),以保障自己的建设环境。而苏联在对中国实施全方位经济援助的同时,也希望进一步加强双方之间的军事合作。
文摘 插图:


二 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
20世纪50年代,苏联大规模向中国赠予或出售军火,这其中包括各种步兵武器、火炮、坦克、飞机、军舰及其他装备。苏联提供的这些武器装备,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从以步兵为主的单一陆军走向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转型来说,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解放军正继续向大西北、大西南以及华南进军,到1950年5月1日解放了海南岛,大陆除西藏外全部解放。这时的解放军已达到550万人,其中步兵师大约有200个。因为有一些部队留在新解放区,建立了省军区和军分区,还有不少国民党起义部队正在改编过程中,所以这一时期步兵的军、师编制不断变化。
不过,总体而言,步兵编制比较齐整,但兵种构成单一,特种部队很少。
全军有4个炮兵师,包括军属和师属炮团在内,共有77个炮兵团,装备有60毫米追击炮以上口径各种火炮2万~3万门。装甲兵有2个战车师,112个战车团,装备计有美、曰式坦克312辆,水陆坦克242辆。工兵总计9个团。
空军原有接收、缴获和起义的国民党军队飞机113架。另外东北还有一所从1946年3月开办的航校,使用的是日式教练机。
读书人网 >军事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