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页码:13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114072732/9787114072734
条形码:978711407273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干旱半干旱区风沙盐碱地高速公路人工植被建设技术》以靖王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以全面考察、机械抽样和典型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从人工植被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全过程入手,对高速公路人工植被建设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其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种类选择与配置,人工植被建设与管理,造林效果主要植物的生态适应性,人工植被综合效益评价及案例分析,以及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等。
《干旱半干旱区风沙盐碱地高速公路人工植被建设技术》可供高速公路人工植被建设及相关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编辑推荐 《干旱半干旱区风沙盐碱地高速公路人工植被建设技术》是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高速公路人工植被建设研究概况
1.2.1 高速公路人工植被的功能
1.2.2 高速公路人工植被建设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1.2.3 高速公路人工植被建设的关键技术
1.3 靖王高速公路人工植被建设的环境背景
1.3.1 水分匮乏
1.3.2 风沙肆虐
1.3.3 盐碱胁迫
1.3.4 植物种类稀少
1.4 本项目的研究背景
1.4.1 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本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植物种类选择与配置
2.1 植物种类选择的原则
2.1.1 适地适树原则
2.1.2 植物特性与工程目的相适应原则
2.1.3 乡土植物为主的原则
2.1.4 生态优先兼顾经济价值的原则
2.2 主要植物的特性及其应用地段
2.3 植物配置
本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人工植被建设与管理
3.1 人工植被建设技术
3.1.1 苗木质量控制
3.1.2 栽植季节选择
3.1.3 栽植地的准备
3.1.4 栽植技术
3.1.5 栽植方式
3.2 人工植被养护管理
3.2.1 水分管理
3.2.2 松土除草
3.2.3 林地施肥
3.2.4 病虫害防治
3.3 人工植被建设的工程管理
3.3.1 建设单位管理
3.3.2 绿化监理工程师管理
3.3.3 施工单位管理
本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造林效果及主要植物的生态适应性
4.1 主要植物的成活与生长情况
4.1.1 研究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小结
4.2 不同方向路基边坡中国沙棘种群生长特征及生态适应对策
4.2.1 引言
4.2.2 材料与方法
4.2.3 研究结果
4.2.4 结论与讨论
4.3 路基边坡不同地形部位沙打旺种群的生态适应对策
4.3.1 引言
4.3.2 材料与方法
4.3.3 研究结果
4.3.4 结论与讨论
4.4 南北边坡柠条种群生物量分配与生长的对比研究
4.4.1 引言
4.4.2 研究方法
4.4.3 研究结果
4.4.4 结论与讨论
4.5 路基两侧不同地形部位紫穗槐种群生长的差异
4.5.1 引言
4.5.2 研究方法
4.5.3 研究结果
4.5.4 结论与讨论
本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人工植被综合效益评价及案例分析
5.1 交通功能
5.1.1 工程防护功能
5.1.2 提高行车安全,预防交通事故
5.1.3 视线引导功能
5.1.4 美化环境功能
5.2 生态效益
5.2.1 防风固沙
5.2.2 涵养水源
5.2.3 保土效益
5.2.4 保肥效益
5.2.5 固碳及制氧
5.2.6 保护生物多样性
5.2.7 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5.3 经济效益
5.3.1 木材经济效益
5.3.2 植物“三料”产量及其经济效益
5.3.3 主要植物的经济效益
5.3.4 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5.4 社会效益
5.5 效益综合评价
5.6 中国沙棘在公路绿化中的应用(案例1)
5.6.1 中国沙棘的经济价值
5.6.2 中国沙棘的生态功能
5.6.3 中国沙棘的克隆习性
5.6.4 中国沙棘对干旱的适应
5.6.5 沙棘在高速公路绿化中的应用前景
5.7 主要灌草植物在公路绿化中的经济价值(案例2)
5.7.1 “三料”价值
5.7.2 药用价值
5.7.3 食用价值
5.7.4 保健美容价值
5.7.5 木材价值
本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6.1 沙棘
6.1.1 利用价值
6.1.2 生态学习性
6.1.3 育苗技术
6.1.4 造林技术
6.1.5 病虫害防治
6.2 紫穗槐
6.2.1 利用价值
6.2.2 生态学习性
6.2.3 育苗技术
6.2.4 造林技术
6.3 沙柳
6.3.1 利用价值
6.3.2 生态学习性
6.3.3 育苗技术
6.3.4 造林技术
6.3.5 病虫害防治
6.4 柽柳
6.4.1 利用价值
6.4.2 生态学习性
6.4.3 育苗技术
6.4.4 造林技术
6.5 柠条
6.5.1 利用价值
6.5.2 生态学习性
6.5.3 育苗技术
6.5.4 造林技术
6.6 旱柳
6.6.1 利用价值
6.6.2 生态学习性
6.6.3 育苗技术
6.6.4 造林技术
6.7 樟子松
6.7.1 利用价值
6.7.2 生态学习性
6.7.3 育苗技术
6.7.4 造林技术
6.8 新疆杨
6.8.1 利用价值
6.8.2 生态学习性
6.8.3 育苗技术
6.8.4 造林技术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7.1 工作回顾
7.2 技术关键与创新
7.3 成果推广应用前景
7.4 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
……
序言 靖边至王圈梁高速公路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其相应的地带性植被为草原或荒漠草原,且途经地段以风沙土和盐碱土为主。它的绿化除了面临高速公路的普遍不利环境特征,如风大严寒、高温干燥、温度变化剧烈、土壤条件差、施工剩余物多等,还必须克服水分匮乏、风沙危害、盐碱胁迫和植物种类稀少对人工植被建设的限制性作用。因此,探索适合其环境特征的人工植被建设技术体系,不仅可以丰富公路人工植被建设的研究内容,而且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高速公路绿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另一方面,与绿化造林效果密切联系的是人工植被的效益评价,只有做好人工植被效益的评估,才能为人工植被建设的技术优化提供依据。但就目前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不多,而且其中单项研究多而综合研究少。以靖王高速公路的具体情况而言,由于其环境条件特殊且复杂多变,其效益不仅涉及交通功能,而且涉及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多种作用。因此,开展靖王高速公路人工植被效益评价研究,不仅可以填补该方面的空白和丰富其研究内容,而且可以为今后的系统功能优化和技术体系优化提供借鉴。
基于上述理由,本研究以全面考察、机械抽样和典型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从人工植被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全过程入手,对高速公路人工植被建设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地探讨,并得到了下列主要研究结果。
(1)环境背景特征和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制约靖王高速公路人工植被建设效果的主导因子包括干旱缺水、风沙危害、盐碱胁迫和植物种类稀少。因此,靖王高速公路人工植被建设的核心是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建设的效果。其中,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植物种类选择与配置,抗旱、抗盐栽植技术和防风固沙措施,绿化工程管理方法,主要植物种类栽植效果及其生态适应对策等技术和理论问题。同时,对人工植被的生态效益进行科学评价,为人工植被系统功能及其建设技术体系优化奠定基础。
文摘 插图:

有园林式、古典式和随意式。园林式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穿越市区、人口密集地区以及旅游线路上,符合高速公路旅游的特点。这种形式以首都机场高速公路的互通式立交区为代表,其内部有造型小品点缀以及乔、灌、花、草的配套,与园林景观类似。古典式以陕西的西宝高速公路为典型代表,全线路10座立交区的绿化设计和造型结构,大多与当地的历史或名胜古迹有关,以绿化植物组成的抽象的图案表达一种内涵和寓意。随意式是结合已有的地形地貌,从环境的统一协调人手,以不同的绿化方式适当点缀构成图案但无一定规则或格式,为一种景观式绿化。我国以这种形式的居多,特点是灵活多样、造型选景简单、就地取材、易于管护,还可降低成本。如陕西的西铜高速公路草滩立交,在大面积的圆形匝道环岛上全部建植高质量的草坪,中间按凸起的地形以常青矮灌木造景构成公路路徽图案,给人以美感和高速公路生机勃勃的印象。
1.2.3.5 服务区、收费站环境绿化
如果说高速公路其他部位的绿化是“行驶中观赏”,而服务区、收费站的绿化便是“停车后观赏”,这就决定了这部分只能以园林景观来绿化。通过空间划分和植物配置,以建筑物为主体,形成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一种风格。
(1)空间划分
应根据绿化对象的主要功能进行空间划分和植物布局。目前,国内高速公路的收费站和服务区正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例如山东济青高速公路的济南收费站服务区,占地约15hm2,是集收费、修理、加油、餐饮、娱乐、旅游、住宿和广告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服务区。这种多功能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绿化空闾的划分原则与标准。首先,根据功能划分绿化小区。然后,在小区内依建筑物的位置与风格及交通要求等要素再次划分与分隔,从而达到划分有序、疏密得体、布局合理、功能突出的现代园林景观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