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码:473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7806813012
条形码:97878068130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独步天下
内容简介 本书力图囊括全国各地最具代表性的100个古镇,融历史、文化、地理和民俗于一体,外在风情和内在精神均围绕古镇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生活经验、民居特色和生命价值来展开,便于读者理解中国生活的诗意部分,力求全面反映古镇的风貌和民俗,有较高的旅游指南价值。
媒体推荐 前言
寻找失落的家园
有人传说当年有关方面拆了北京城墙后,从外地开会归来的梁思成在瓦砾废墟之间禁不住潸然泪下。从此,拆迁中的城墙就成为了梁思成心中的痛。如今,没有了城墙的北京人开始怀念当年的城墙,申奥成功后,北京开始反思,当年的城墙到底该不该拆,而今的四台院到底应该留多少才合适。
其实后悔的岂止是北京,成都在后悔拆皇城,苏州在后悔,扬州在后悔,南京在后悔,杭州在后悔,西安也在后悔,大凡有些历史的城市,如今都在后悔当年的建设规划。可另一方面,苏州的园林在被拍卖,扬州的瘦西湖在被污染,成都的老街小巷旧茶馆在被拆整,南京连几十年的老树都不放过,要连根拔起,连世界遗产都江堰和乐山大佛身边的崖墓都难以幸免,一个上游一公里处要建水库调节水流(都江堰因此将成为纯粹的摆设);一个被决议要建设一个“万佛乐园”,被炸得遍体鳞伤。这些承载了千百年历史的沉重载体就这样渐渐的、一个一个的,在不知不觉间隐去了。直到有一天,人们在茶余饭后散步纳凉之时,才会忽然间想起,然后用疑惑而惊诧的尝语说:“嗳,那个怎么没有了?什么时候拆的?我怎么不知道?太可惜了!我小时候还在上边玩儿过呢。”然而这时一切都已无法挽回了。
从此,城里的人们再也没有了“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景致:从此,城里的人们再也没有了“小城故事多”的恬淡;从此,城里的人们再也没有了“庭院深深”的神秘而只剩下防盗门后的悲凉;从此。城里人再也找不到门蹲儿门槛儿,于是他们的孩子也永远不会明白“傻小子”住的地儿究竟代表着什么;从此,城里人已经区分不了什么是四合院什么是吊脚楼,因为他们的楼房只有高低色彩的差别;从此,城里的人们不会再体味到“小桥流水人家”是什么;从此,城里的人们不会知道什么是滴水什么是牛腿,什么是悬山什么是硬山,什么是斗拱什么是蜀柱;从此城里人就渐渐忘记了当日的东西厢房,忘记了当日的“远亲不如近邻”。忘记了当年的雕梁画栋。忘记了当年的“小轩窗,正梳妆”,忘记了当年的贴门神换桃符,忘记了家中的杨柳桃李,忘记了当年的“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从此,每个城里人的心头多少都有了些粱思成一般的痛。
于是,人们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那些隐蔽在角落中的古镇、小城和山村。他们乘车坐船,他们或背包跋涉或为“驴”作“马”,他们或单枪匹马或游走成团。
古镇那里的人们依然以书本上记载的方式在生活,那里的人们依然遵循着数百年前先祖生活意韵的记忆片段,那里的古民居是现今极其稀有的活化石,那里的耕读民风和宗法习俗是我们已经忘却的纪念,那里的雕梁画栋不知勾起了我们多少午夜梦回时心底的那份惆帐、哀伤。那里的价值难以言尽.那里的宝贵还因为它正在一天天地老朽倾倒。村民们企盼着金银满地的现代生活,游人们却期望着世外桃源、洞天福地?但他们也很矛盾,开发得好。吃住交通方便;但瓷砖洋楼多了,城里的游客又觉得“假”。
的确,我们没有古镇居民远寓现代生活时感受到的痛苦贫穷,我们更没有资格反对古镇居民自己的选择。我们要的,是他们可能做梦都想抛开的;他们想要的.却又是我们不想看到的。我们幻想着古镇都是“养在深闺人末识”,他们却巴不得所有的古镇都能“乍泻春光”。在感动与矛盾中,我们不知如何是好。
但是,无论有何等的矛盾、何等的犹豫,何等的惆怅、只要在那里,对不同的人,或是一阵惊喜。或是一段痛苦;或是一次震颤,或是一腔呼唤,但决不会是一场平淡。
目录
寻找失落的家园(代序)
游中国古镇的七大方法
中国古镇的九大区别与鉴赏
湖南卷
湖南总概
凤凰 在凤凰建议远逝的边城
……
文摘 书摘
出了文庙,慢慢行至朱家花园。未家花园足建水县城里诸多民居中最值得赏玩的—个,属于清水建筑,构造精美、古朴典雅,规模宏大,整个建筑呈“横三纵四”布局,有房屋二百一十八间。人小天井四十二个,房舍鳞次栉比。院落层进叠出。有主人的生活区、办公区,小
姐绣楼、花园、家族祠堂、戏园,还有帐房、物质供给用房等,足见其规模之恢弘。整组建筑屋角起翘,陡脊飞檐。画栋雕梁,造型精美,庭院厅堂布置得当错落有致,并有迷宫式的同环通道,从整体到局部无不体现匠人巧妙的心思和精湛的技艺。每一个院落部有一个清新雅致的名字:梅馆、竹园、兰庭、菊苑典服装和清式礼仪,几乎重现了《红楼梦》中的生活场景。清晨,嘎吱推开雕梁画栋的精致门窗,眼前是飞檐、诗词、璧画、灯笼、盆景,耳边作了悦耳的鸟叫虫鸣就是一片寂静呼吸着夹带草木味的鲜嫩空气,让人不禁向往那个小碎步,莲花店,整天琴棋书画,吟诗做赋,玩风赏月的时代。
小巷、文庙、花园建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有灵性,连空气里都弥漫着情思。我独自品味着这小镇的意境,心想下次一定还来。
在廊棚里三五老者悠闲的坐在小竹椅上喝茶聊天。旁若无人。小商小贩顾自悠悠的坐着,怡然自得地打着呵欠。也不在乎生意如何。淡妆的少妇在自家临街的美人靠上摆弄个盆景,发鬓被阳光染成金色,随着水波一闪一闪。拾阶同步。便可踩入水中,不时有人掬水洗涤。廊棚中很妙的一点是采光,如果整条街道被盖住的话,应该是暗无天日的,但是西塘的廊棚都是在河道的边上的,宽宽的河面象镜子一样地把光线送进来了。记得萧乾曾经说过:“中国文人雅上任欣赏景物方面,多有讲究:观鱼要在玉泉,观海要在韬光,听晚钟以南屏最是悦耳。”在这样的廊棚下,无论是晴是雨,是风是月,部是风雅的。
清晨的阳光洒在石板路上,自行车的铃声住洗衣阿婆滴答的拧水声里分外清脆。背着书包的小把戏也是分外悠闲。晨岚晓雾夜风星月里,琴瑟之奏莫不入曲,曲曲动人心弦,俗情雅事,又怎得相忘于江南?来凤桥畔的临河长凳上,三三两两闲话家常的阿婆,弄口巷尾?含饴弄孙的老翁,石阶入水处,多有濯衣洗菜的少妇……
乡情串起了西塘暮色的暧昧与风致。那是一种醉意,似乎不着意,这里还是人们生息的场
所,庆幸没有很浓的商业味,石板小道上偶尔会有住家的煤炉飘起袅袅烟丝。
这种现象的发生其实并不偶然,古今中外都有发生。在早期的民族,往往会有动物崇拜(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