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书法美学引论:“新二十四书品”探析

发布时间: 2011-04-04 02:25:17 作者: kind887

 书法美学引论:“新二十四书品”探析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页码:37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3563186X/9787535631862
条形码:978753563186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书法美学引论:“新二十四书品”探析》内容简介:“书法风格美学”是新的学术领域。为了深入开掘和探究其中无尽藏的美,现在的书稿,除了论述书质美、书缘美而外,将重点放在书品美——“新二十四书品”部分,其篇幅亦相应占全书一半以上。该部分在宏观容纳的原则下,还特别注意逻辑体系的建构,范畴理论的升华,碑帖图例的增换以及分析解读的深入。
编辑推荐 《书法美学引论:“新二十四书品”探析》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书质之美:性质群体的多学科聚焦
第一节 方法论:多质观与动态考察
第二节 文化学视角:二度文化的创造
第三节 形式美学视角:汉字升华的艺术契机
第四节 艺术社会学视角:从附庸美流向自由美
第五节 创作美学视角:从造型美流向寓情美
第六节 接受美学视角:从意象美流向抽象美
第七节 主体论美学视角:“书如其人”说的理论重建
第八节 时空哲学视角:重在过程的时间质
第九节 道家哲学视角:“道法自然”的契合性

第二章 书缘之美:周际艺术的多维度联系
第一节 “美在关系”:探讨书质美的又一途径
第二节 书文相生:书法艺术的综合性(一)
第三节 书印同趣:书法艺术的综合性(二)
第四节 书画同源:书法艺术的造型性
第五节 书乐同流:书法美的线条性
第六节 书舞同势:书法美的律动性

第三章 书品之美:审美风格的多元化呈示——“新二十四书品”探析
第一节 二十四品:中国特色的审美风格系列
第二节 工巧:错彩镂金,布置精工
第三节 天真:不拘成法,独表性灵
第四节 丰肥:丰肌附骨,润厚巨丽
第五节 方正:满整端直,安静敦重
第六节 老成:精力自致.思虑通审
第七节 自然:俱道适往,宛同天成
第八节 犷野:乱头粗服,纵任无方
第九节 冲和:饮之太和,冲淡蕴藉
第十节 沉着:如锥画沙,力透纸背
第十一节 劲健:饮真茹强,坚不可破
第十二节 拙朴: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第十三节 怪奇:蛇神牛鬼,庞杂百出
第四节 姿媚:美人婵娟,不胜罗绮
第五节 险峭:戈戟锸锐,险峻跳掷
第十六节 紧结:内聚外放,装束严密
第十七节 圆融:圆浑和润,流转融通
第十八节 倔强:盘马弯弓,强劲拗折
第十九节 高古: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第二十节 宽博:如海斯阔,如天斯空
第二十一节 颇骏:欹斜倾侧,骨力追风
第二十二节 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第二十三节 瘦硬:貌清气健,神寒骨重
第二十四节 潇洒:萧散洒脱,超然出尘
第二十五节 飘逸:野鹤闲云,翩翩欲仙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插图:


上引一系列不同的阐发,或从社会学出发,或从象形造型的理论出发,或从创作主体论出发,或从现代美学特别是形式美学出发……如将这些结论有机地整合起来,就开始走向多学科聚焦,接近于“多质观、多视角观”的多元阐释了。
除了掌握多质观这一方法论外,还应认识到:中国书法是上下数干年历史地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应把它理解为一个漫长的、在发展中不断流变的过程。如果从上文所述事物现象的“全部发展上各方面的联系”这一角度来看,更可见中国书法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实体;相反,它的审美内涵、艺术质素等总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字的演化、美学的发展、书史的流程而逐渐地、缓慢地孳乳浸多,或嬗变,或拓展,或累积,或生新……可以下这样的定义:中国书法,不但是一门多质性的艺术,而且是一门动变的艺术,一门走向过程的艺术。因此,研究书法的多质性,不但应摈弃孤立、片面的观点,而且应摈弃静止、凝固的观点,应该动态地研究书法历史流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及其过渡、变化,既不能只看到上游的古文、篆书阶段,又不能只看到中、下游的今文、非篆书阶段,更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进行相互否定,而应把握其“全部发展上各方面的联系”,观其流动,见其会通,进行动态的整体考察。
多质观、动态考察,这是本书最主要的方法论。此外,本书的方法论还有相互间有机联系的系统论方法、实证的文献方法等。
文献方法,对于研究历史悠久的中国书法既很合适,又很重要。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史上所积累的书法文献资料,可谓浩如烟海。中国书法美学以及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理论、中国书法批评和中国书法理论批评史等学科,对于这一丰富而宝贵的文献资源应该深入开掘,充分利用。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中国书法美学应该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这两大基石,一是无比丰富的书法艺术遗产,二是无比丰富的文献典籍遗产。要建构中国书法美学体系,决不应将古代珍贵的书法文献典籍拒之门外,或束之高阁,甚至认为它古老陈旧而弃若敝屣,不屑一提;相反应给以尊重、梳理、评判和总结,将其作为研究的必要前提。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每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
后记 《书法美学引论——“新二十四书品”探析》,它是以我的学术著作《中国书法美学》为底本进行增删、提炼、更新、重构而成。
《中国书法美学))写于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于1994年。出版后社会反响较好,《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书法》、《书法研究》、《江海学刊》、《艺术百家》、《菲律宾商报(艺廊版)》等十余家报刊先后发表评价文章。尔后,又幸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这些殊荣,我只能用“天道酬勤”来解释。
十多年过去了,逝者如斯。随着时代的进步,学术研究的转型,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乃至异化……我深感书中还有较多问题未涉及,未讲清,特别是书法风格美学部分没有能在较大的规模上展开,这些,使我不免有些遗憾。
去年,上海复旦大学沃兴华先生协助湖南美术出版社组稿,建议我将《中国书法美学》进行重构,并突出作为书艺风格美学的“新二十四书品”。我想,我虽不是千里马,但沃先生却无疑是伯乐,因为国内所出有关书法美学的书,已不下数十本,研究者更难以数计,他却看中了十余年前出版的拙著。
当时,我既想欣然应允,却又是犹豫不决,因为我手头正忙,有两本书稿正在赶写之中,实在插不进,因此免不了两难的尴尬。又是沃先生给我出了点子:请一位合作者。我一下子就想起多年前与我合作的沈海牧同志。那本《历代题咏书画诗鉴赏大观》,他写的部分,我颇为满意,只是略加修改。长期来,他爱好书法,对书论亦有所寝馈,又多年从事出版编审工作,接触新东西多,视域广,思路活,理论素养好,是较理想的合作者。
他欣然接受我再度合作的提议后,一是与时俱进地联系现实,多方吸纳新信息,并在每章之首将方法论以专节形式加以重点突出,并作为贯穿线索,以求高屋建瓴;二是进行补苴罅漏,新写了不少必要的专节和片断,从而使全书环节较为完善……总之,冀求全书从理论内容到图版形式均能更上一层楼。而我的任务则主要是把关、统稿,加工部分专节。我们贯穿整个写作过程的指导思想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干仞,无欲则刚。”林则徐的这副佳联,成了我们的座右铭。
读书人网 >艺术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