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08-2009农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基础农

发布时间: 2011-04-09 02:50:57 作者: kind887

 2008-2009农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基础农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15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0464949X/9787504649492
条形码:978750464949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

内容简介 《2008-2009农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基础农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的科技革命既给我们带来发展机遇,也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紧紧掌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速科技发展,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科协从2002年开始编制的年度《学科发展蓝皮书》,在贯彻落实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学术交流主渠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精神,中国科协组织开展学科发展研究意义重大。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学科发展和原始创新能力提高,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抉择。
根据中国科协《关于开展2008年学科发展研究及发布活动的通知》(科协学发[2008]87号),中国农学会申请承担了基础农学学科发展研究课题。农学领域比较宽泛,按照国家标准(GB/T 13745-92),农学学科包括农业史、农业基础学科、农艺学、园艺学、土壤学、植物保护学、农业工程以及农学其他学科等多个学科。我会在2006-2007基础农学学科发展研究的基础上,紧密围绕该学科发展的需求,突出关键问题,集思广益、探索创新,结合学科发展特点和中国科协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明确了目标,提出了研究思路,并结合当前学科发展现状,围绕基础农学,针对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的实际,提出了作物种质资源学、作物遗传学、作物生态学、农业资源学、农业环境学、农业生物信息学、作物生理学等分支学科作为专题研究,分别论述了学科发展现状、进展和趋势,并与国外同类学科比较,最后对学科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目录

前言
综合报告
基础农学学科发展
一、引言
二、学科发展现状
三、学科国内外比较分析
四、学科展望与对策

专题报告
作物种质资源学
作物遗传学
农业生物信息学
作物生理学
作物生态学
农业资源学
农业环境学
……
文摘 综合报告
基础农学学科发展
一、引言
以研究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资源环境关系与调控途径为主体的基础农学学科,既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也与资源环境学等密切关联,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本报告在《农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基础农学)(2006—2007)》基础上,重点进行了作物种质资源学、作物遗传学、农业生物信息学、作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农业资源学、农业环境学7个分支学科的专题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不断深化。基础研究是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虽然在短期内无法得到经济回报,但一旦突破,将会引发农业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强化基础研究和注重原始性创新,是世界各国农业科技当前普遍重视的领域。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等高技术不断向农业科技领域渗透和融合,衍生发展出以动植物分子育种、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高效节水农业、新型食品加工、现代装备等为代表的农业高技术领域,它们已深刻改变着现代农业的面貌,为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了可靠支撑,另一方面为人类健康与生活质量、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总体看,农业科学的基础研究近年来呈现的发展趋势是:基础生物学研究发展为农业科学研究注入了强大活力,基础农学学科与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资源环境等学科的交叉渗透愈加明显,推动着基础农学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快速发展;注重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方法与常规方法有机结合,多学科、多层次研究农业基础科学问题,使基础农学学科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高;以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抗逆育种和栽培耕作技术需求及基础科学问题为目标,不断创新和拓展研究领域,为农作物高产潜力开发、新品种培育、资源高效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理论、方法和新技术支撑。
读书人网 >农林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