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通识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11-04-12 02:19:48 作者: kind887

 通识中国哲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24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224087807/9787224087802
条形码:978722408780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通识中国哲学》通过介绍儒、道、墨、法、释五大中国传统哲学流派在人生智慧、价值观、政治观等方面的基本见解,结合当前的生活实例,展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我们多元化的价值观、思考角度和自我反省能力。
作者简介 杨国荣,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学士、哲学硕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现任香港理工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讲师。著有《青红皂白——从社会伦理到伦理社会》、《批叛思考》(合著),编有《人间天道——陈特先生文集》、《卓越的追求——大学教育的理论实践》(合编)、《进一步海阔天空——大学生的世界》(合编),以及New Essays in Applied Ethics(合编)。曾领导编写香港教育统筹局中四至中五“综合人文学科”中“个人发展课程单元”教材。“愚公沙龙”(http:flyksalon debate com hk)发起人。
编辑推荐 《通识中国哲学》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阐述儒、道、墨、法、释五大中国传统哲学流派的主要观点,为我们提供多元的思考角度,睿智处理人生和社会问题。
小故事,阐发中国哲学大智慧。
通,不单是“通俗”,更是“融会贯通”;识,不单是“常识”,更是“有见识”。
目录
第一编 儒家
第一章 小故事——珠胎暗结
第二章 儒家价值简论
第三章 文教兴国——儒家与现代社会

第二编 道家
第四章 小故事——“我要成名!”
第五章 道家价值简论
第六章 简朴政治学——道家与现代社会

第三编 墨家
第七章 小故事——侠之大者
第八章 侠义人生——墨家价值简论
第九章 兼爱社会——墨家与现代社会

第四编 法家
第十章 小故事——“我要保护天星码头!”
第十一章 法家的人生智慧
第十二章 法家与现代社会

第五编 佛家
第十三章 小故事——崔雅的启示
第十四章 佛家价值简论
第十五章 慈悲政治学——佛家与现代社会

第六编 中国传统思想之共性与个性
第十六章 论中国哲学流派之间的良性对话
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智慧的吸取与融会

第七编 个案反思
第十八章 色中问道
第十九章 关于电台鼓吹同性恋的争议
参考书目
第二版后记
……
序言 本书扼要地介绍了五个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主要学派,简单阐述了各学派对人生价值以及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的观点,是一本中国哲学的入门书。虽然是一本入门书,但我和国荣兄合著此书,除了希望读者能借此对中国哲学产生初步的兴趣和了解,也还有一些抱负和关怀。我俩之间抱负虽然相近,但关怀的重心却有点不同。
就抱负的相近者言,我和他都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注意到、了解到中国哲学对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重要信息,特别是针对以价值中立为外表的价值迷失现象所发出的警号和洞见。
若就关怀的侧重点言,国荣兄向来比较重视中国哲学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实践和推广,而我则较重视中国哲学在个人生命中所起的作用。所以我研习中国哲学的焦点常在个人的层面,而国荣兄则常讨论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这关怀的不同也反映在我们在本书的分工上,书中五篇分别讨论各派的人生价值和智慧的文章,我写了其中四篇,而五篇分别讨论各派的社会应用的文章,国荣兄则写了四篇。
我们关怀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并不表示我们完全不关心对方所关注的,所以我们在重视中国哲学的社会应用之余,也希望读者在读毕此书后能获得的,不只是一些关于中国哲学的客观知识,而是受用的人生智慧。然而,各家各派众说纷纭,该依从哪一家的学说呢?是否能够同时采纳百家之长而又不陷入矛盾中呢?若本身已经有着某些宗教背景,又该如何看待这些宝贵的人生智慧呢?更甚者,有着特定宗教背景的老师们,又能否在正确讲解,甚至推介各派思想之余,不违背自身的信仰立场呢?这些问题都构成个人在吸收中国哲学的人生智慧时的障碍,所以我们决定写一篇讨论如何在个人层面吸收各家智慧的文章,由我执笔,那便是本书的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智慧的吸取与融会”。希望该篇文章能帮助读者(特别是本身有宗教背景的,尤其是在有宗教背景的学校任教的老师们)在吸收或是讲解各派人生智慧之时,不致陷入理性和信念的矛盾之中。
最后一提的是:本书旨在介绍各派的思想,且篇幅有限,未及讨论各派的理论困难。所以我和国荣兄虽未言及,不表示我们完全认同每一派的所有立场。
文摘 礼的第三层意义是符号义,也就是说,它是用来表达某种道德的情感或态度的。礼的这个意义最常见于各种各样的仪式。为了表达政权的庄严,国家元首就任时一定有就任的仪式。此外,毕业时有毕业礼,结婚时有婚礼,人死了有丧礼,甚至是寻常百姓的生辰,也要办个生日会,这个生日会当然也是一个仪式。这些仪式虽然意义有别,但作为符号,则同样是用以表达对某些事情的重视。人是很奇怪的,没有符号则可,一旦有了符号,而符号若用得不对,我们的内心就会感到不舒服。人家叫你的名字时,把你的名字读错了,你并不因此受到侮辱,但你就是浑身不舒服。更重要的是,一旦用惯了某个符号来思考,这个符号就会左右着你的思维。情人吵架了,一方问另一方:你把我当什么人了?另一方答“丈夫”或是答“男朋友”,那是力量很不相同的答案。所以孔子强调:“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没有一个恰如其分的符号或名字,行事的理据就得不到充分的表达,结果就由理直气壮变成辞穷理屈,正义也就不能得到伸张了。礼的最后一层意义,笔者称之为教化义。礼之所以能教化人,有两个理由。第一,人是群居的动物,因此我们都有一种融人群体的天性。为了融人群体,我们就难免以群体生活的既定秩序来作为自己行事的参照系统。我们大概都说过如下一类话:“哪有人赴宴不送贺礼的?”“哪有人把内衣穿在外面的?”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假设,按照社会实际的常规行事(至少一般而言)是合理的。不但这样说,实际上我们也时常这样做。因此,当好的行为成为社会的常规时,人们就会不费力地做出许多好的行为来。第二,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卡西勒(Emstcassire)语]。人的这个特点,使人得以用符号来建构理想中的世界,然后用这个理想的世界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于是,许多有价值的事物,首先得寄存在一个符号(例如上面所讲的各种仪式)之中,再透过符号来把这些价值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且一代一代地承传下去。
总括而言,礼就是一套有用的生活常规,帮助人适应世界(本序)、协调合作(默契)、沟通理解、创造意义(符号)、传递经验、陶铸人心(教化)。当一个良好的礼秩序发生效用之时,社会就处于一个自发的和谐状态。相反,良好的礼秩序瓦解之时,人与人之间就会因为欠缺一个共同的调适机制而陷入内耗,这就是所谓礼崩乐坏的意思。用礼的观念来思考道德问题,我们就会把社会活动连接成一个巨大的有机体。每个人的每个行为,都可能对这套常规带
……
后记 《通识中国哲学》于去年出版,得到颇为不错的回响。去年,本书获选为“香港读书月”中学生读书报告比赛高中组推荐读物;今年,又获选为香港书展“名家推介”好书。能够和带维兄这样的好友分享这些光荣,实在是人生乐事。我们诚心希望,这些肯定不是出于我们的好运气,而是因为我们真的做对了一点什么。
在推介本书时,出版社一直强调本书是配合中学通识课程而写的。最初黎耀强先生向我提出本书的计划之时,用意也的确如此。但是我很想补充一点,一到我下笔之时,我就坚拒把本书写成一本单纯的中学生读物。本书固然很适合中学生阅读,但这并不表示我们要牺牲深度。我着力将我自己多年思考中国哲学与当代社会问题的心得,用最深入浅出、扼要简明的方法,浓缩地写进书里。书中不少的见解,正预示着我计划中未来十年的研究方向。同样,带维兄在撰写他负责的篇章时,也做了许多深刻的思考。所以我想恳请喜欢这书的读者,不要吝啬将它介绍给较为成熟的朋友。
诚如带维兄言,对于中国哲学如何在社会里实践和推广的问题,我的确是念兹在兹,片刻不能或忘。但是,我对中国哲学的兴趣,本来正始于其在个人生命里的应用。借用中国人的旧话说,我是个气性生命很盛的人,情感烈,性子躁,欲望多,心境难得平和清明。但自从接触到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之后,二十年来获益匪浅。
今年七月,我给诊断出患上了末期肾癌。多年儒家哲学教我的尽生忘死、道家教我的反归其根、佛家教我的拥抱无常,马上都派上用场。来到这个生死的关口,我所学的中国哲学,真的没有亏待我。
第一版的出版过程时间比较紧逼,我又是个不善处理繁琐资料的人,结果是文稿里很多不大不小的错误没有给检查出来。为此我一直感到遗憾,希望能为本书出一个修订的版本。我向起初邀我写稿的黎耀强先生提及此事,黎先生马上答应代办,并且即时得到中华书局总编翟德芳先生首肯,为我安排本书第二版的出版。二位的厚意,我感激在心。
重读本书,真是百感交集。写崔雅的时候,句句是崔雅;读崔雅的时候,句句是自己。自他不二,昨日的别人,就是今日的我。足见古人的智慧,处处是最为属己、最为切身的人生智慧。病中的经历,再一次印证了我所相信的价值果然真实不虚。得知患病的事实之后,亲人马上形成了第一线的支援团队。然后上司、同事、朋友、学生,自发地陆续加入,团队渐次壮大。这个团队提供的支援,深入经济、物资、资讯、家居、膳食、育儿、情感、信仰,以致治疗战略等领域,镇住了因剧变而来的致命震荡。这个团队的构成,无非就是儒家的君臣(引申为今日的上司下属)、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伦,另加唐君毅先生建议加入第六伦即师生。我称之为人伦为本的末期癌病者支援。我不能想象,假使我现在举目无亲,我境况会是何等凄凉。
站在这个生死的关口来等待第二版的面世,实在别有滋味。我猜我应可亲见本书第二版的面世,但是前面的路有多长,路上如何,却全然是未知的问号。这也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人生本来就全然是未知的问号。我只知道,从我学习中国哲学以来,孔老释的智慧,一直没有亏待我。我还有年幼的女儿,还有十年的研究计划和一个复兴中国文化的卑微心愿。我的路一日没有完,我的责任就一日没有完。是责任,而不是免责的自由,给予我人生一个意义,这个意义就是我的救赎。
我低下了头,背着双手,看着自己的脚尖,不徐不疾地走我的路,老老实实,殷殷勤勤地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步之行,岂不亦然。
是为后记。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