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古苍梧集

发布时间: 2011-04-14 10:41:01 作者: kind887

 古苍梧集


基本信息出版社:三联书店
页码:451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7108018209
条形码:978710801820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三地葵"文学系列

内容简介 书摘*处为左右结构左边为“山”右边为“献”。
媒体推荐 总序
人类生存的记录中不乏这样的例证:当一次激烈的冲击过去了,着意于“分敌我”、“论胜负”的作品大略归诸历史;哀灾鸿、悼文明且概以人道为怀的则是文学。在如此博大的世界观下产生的作品,便自有其深广的腹地;文学,绝非独创于书斋或养殖于园圃,而是衍生在莽莽然、生灵聚集的大地上,既包容又专精,既多变又执着。透过现代人的观点来审视,这“大地”是乡野也是城市,是阡陌又是网络;它愈合我们既往的挫伤,也拓宽我们对未来的展望。
此刻,站在千禧年的门槛前回顾,最令人深思的是前半世纪的狂飙——包括“现代主义”以及其他相对性的美学观点——并未导致人性自艺术恒久地撤离。相反地,随着“后现代”状况的呈现,人类对其周遭互赖的生态,无论是自然或人文的,更增添一份新的默契与感知。这富于人性与前瞻的宏观世界,即是我们理想中“知”、“感”交融的文学土壤。
当一次冲击过去了,特别希望结束的是那意识形态的扰攘。我们会罔顾所谓的历史,而执着于促建一个反映全人类状况的文学现象。空间的隔离并不意味对抗的态势,通过眼波、脑
波、音波以至电波,大地诸流汇聚,相互增涨,终将形成一个活力充盈的多元文学景观。
因此,这“大地”绝不是一方土地,而是两方、三方……包容一个广被的时空。这就是我们编选“三地葵”文学系列最终的理想,虽然它最初的缘起只是向大陆读者提供一些台湾以及海外文学的精萃。在时序的界定上,这系列将包容一九五O年以降的华文文学;在空间的规划上,这系列将涵盖“三地”,和其他以华文为辅语的海外地区;在选取的准则上,我们的目标将是“优异”——“优”而且“异”。更具体地说,在“三地葵”文学系列的标帜下,我们希望看到如下的展示:(1)具有楷模性的经典之作或明日的古典;这些作品多数巳获得批评界广泛的肯定,其“读者接触面”的深度与广度也已经过时间的证实。(2)最能反映相关社会的精神面貌、借一份互动的共鸣而发挥其深远影响的著作。(3)提供崭新的文学技巧、探索艺术的新姿态、开拓语言疆界的实验性作品。(4)被忽略的杰出作品。最后两项无疑地含有较多诠释的可能,但其重要性却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将仰赖编委们的睿见,以求达到观点的集中或平衡。
这种剖析式的划分其实只具观念上的意义,优异的作品往往兼容多项的素质。在演释以上准则时,我们已不自觉地注入了“多元化’’的必然性:在形式上,系列的丛书将有典范与新锐的并呈;在内涵上,我们希望它能显示出不同的视野、焦点和感受,以不同的方式来诉说中国的经验。我们将不拘泥于“年代”或“权威性”的列序,而尽速展现一些华文文学的纵、横切面,以期构成一座立体的文学景观。从另一方面来裁度,当前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的突飞猛进之中,我们绝不低估读者的品位和鉴赏力,袭用惯性或流俗的作品来暂时取悦他(她)们。 值得提醒的是,这样的一个系列并不等于一部选集。因为此懊有其不可避免的全面性和批判性;系列的丛书则是逐一推出,惟有循着时间的纵轴,方能陆续实现我们原有的设想。推出
的过程也同时是成长的过,程。
于此,“三地葵”文学系列的开端毋宁是一份邀请和期许:叫广大读者竭诚的邀请,对丛书未来殷切的期许。
“三地葵”文学系列主编群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目录
散文

写字
旧笺
最后的声音
陆羽人物
……
文摘 书摘
读张岱《西湖梦寻》实在叫人神往。究竟古代的西湖有多美呢?生在明代的张岱,晚年写此书时已有这样的感慨:“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栖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张岱梦中的西湖究竟有多美,有书为记,读者自可找一本《西湖梦寻》,披文入情,驰骋遐思。
百闻不如一见,近年因公因私常到杭州,少不了要到西湖边散散步。但春天去杭州,今年四月还是头一次。这样,西湖的春、夏、秋、冬都算看过了。依张岱的想法,西湖的冬景最美。言下之意,以为春夏的西湖,有如曲中名妓,“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但冬天的西湖,则如铅华洗尽的美人,别具风韵。所以他说:“雪*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濠,何逊晴光滟潋!”曾于冬日登孤山看西湖全景:衰柳如线,寒烟中,长堤、湖面、远山……仿若变奏的水墨,确有一种清丽的姿采。
但西湖的春天我也一样喜欢。尤爱倒映在湖上的山树:鹅黄橘绿,榴红葱翠,仿佛夕照下的滚滚碧波,诸色竞艳,是无声的喧哗。以前看许多林风眠的风景画,都以为他画的是西湖的
秋天,现在知道应该是春景。他不画万人争看的桃、杏、牡丹,或是杜鹃、玉兰,而画多彩的林木,可谓独具慧眼。西湖春天的树比花好看,层次多,变化大,华而不靡。
这次赏树最惬意的地方却不在西湖边,而在湖外两处。其一是通往黄龙洞的田间小路。在小路上遥望山边:树涌朝云,竹漫黄雾……人已溶入画中。另一是“云栖竹径”:参天的毛竹,巨干细叶,翠荫山路。漫长而幽远的一片竹林,连空气也染绿了。鸟声中,时有叶芽的薄膜飘落,如透明的春雪。
“云栖竹径”在钱塘江大桥的另一边,过桥返杭时,可以看到彩树簇拥的六和塔。

在我家附近,有个小小的教会办的图书馆,是我中学时代经常流连的地方。那里有各种各类的杂书,尤多小说。我记得,我在那里借读过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鲁迅的《呐喊》等等。但这些书,都是老师介绍读的,读起来,有点像读课本一样,很难消化。真正能领略这些名著的好处,恐怕是上了大学以后的事。
这个小小的图书馆有两种书,却给我很大的娱乐。其一是女飞贼黄莺,其一是徐讦先生的爱情小说。……
读书人网 >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