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974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
ISBN:780190043X
条形码:978780190043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东方历史学文库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两宋货币史(上下)》作者战有宋代货币史料极为丰富,同时十分注意吸收前人和今人的有关研究成果,从而对宋代铜钱、铁钱、纸币、金银及有价证券等都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考和分析。
另外,作者对宋代货币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并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作者参阅了大量资料,征引了古籍近人著作300余种,论述的内容涉及宋代的铜铁钱币、纸币、金银、有价证明券的发行使用情况,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均超过了学术界发表的有关专著。
宋代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对于此时期货币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注意。此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铜铁币的铸行量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金银重新又回到流通领域,还有许多引人注目的重要历史现象。但目前尚没有一部断代的宋代货币史,系统地分析和讨论这些历史问题,《两宋货币史(上下)》就是试图填补这一学术空白的著作。作者相当充分地占有了相关史料,较好地吸收了前人已有成果,以严谨的态度进行了深入地理论思考,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是这个领域的一部力作。
作者简介 汪圣铎,1948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著有《轻重与沉浮》(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两宋财政史》(上、下)(中华书局,1995)、《宋真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中国钱币史话》(中华书局,1998)、《两京梦华》(香港中华书局、上海三联、台湾书泉,1992)等。曾任北京经济学院古代经济史研究室讲师、中华书局编审,现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获政府津贴,曾获中国钱币学会第一、二两届金泉奖。
媒体推荐 前言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出版前言
在当前改革大潮中,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思想观念随之逐步改变,全国热气腾腾,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举国公认,世界瞩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而尚待完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那就是在社会各个角落弥漫着“利之所在,虽于仞之山,无所不止;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的浊流。出版界也难遗世而独立,不受影响,突出表现为迎合市民心理的读物汗牛充栋,而高品位的学术著作,由于印数少,赔本多,则寥若晨星。尚无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学者,往往求出书而无门,感受尤深。这种情况虽然不会永远如此,已使莘莘学子扼腕叹息。
历史科学的责任,是研究过去,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指导现实。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传统,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数千年者,与此关系匪浅。中国是东方大国,探索东方社会本身的发展规律,能更加直接为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借鉴。
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家对历史学科十分关心,但限于财力尚未充裕,资助项目难于面面俱到。我们是一群有志于东方史研究的中青年学人,有鉴于此,几年前自筹资金设立了一个民间研究机构,现为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中心。创业伊始,主要是切磋研究。但感到自己研究能力毕竟有限,于是决定利用自筹资金设立“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资助有关东方历史的优秀研究成果出版。凡入选的著作,均以《东方历史学术文库》作为丛书的总名。
我们这一举措,得到了老一辈史学家的鼓励, 中青年同行的关注。胡绳同志为基金题词,在京的多位著名史学专家慨然应邀组成学术评审委员会,复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允承出版;全国不少中青年学者纷纷应征,投赐稿件。来稿不乏佳作——或是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或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同类著作;或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或提出了新的学术见解, 皆持之有故, 言之成理。百花齐放,绚丽多彩。这些给了我们巨大的鼓舞,也增强了我们办好此事的信心。
资助出版每年评选一次。凡提出申请的著作,首先需专家书面推荐,再经编辑委员会初审筛选,最后由学术评审委员会评审论证,投票通过。但由于基金为数有限, 目前每年仅能资助若干种著作的出版,致使有些佳著不能入选,这是一大遗憾,也是我们歉疚的。
大厦之成,非一木能擎。史学的繁荣, 出版的困难,远非我们这点绵薄之力能解决其万一。我们此举,意在抛砖引玉,期望得到海内外企业界,或给予我们财务支持,使我们得以扩大资助的数量;或另创学术著作基金,为共同繁荣历史学而努力。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编辑委员会
1994年9月
目录
上册
绪论
第一节 宋代货币运行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宋代货币运行的经济环境
第三节 宋代货币与财政的关系
第四节 宋代货币的特点
第五节 宋代货币运行的外部环境
第一编 铸币管理
第一章 铸币管理机构的设置及职能
第一节 官僚体系与铸钱
第二节 提点坑冶铸钱司
第三节 其他坑冶铸钱窟司
第四节 发运司及路州县与坑冶铸钱事
第二章 钱监的设置与分布
第一节 铜钱监的设置及分布
第二节 铁钱监的设置及分布
第三节 关于钱监的一些疑难问题
第三章 钱监的管理
第一节 钱监的规模与结构
第二节 钱监的管理
第四章 铜禁(附铅、锡禁)
第一节 铜禁的内容
第二节 铜禁的贯彻
第三节 铅、锡禁
第五章 钱禁
第一节 禁止铜钱外流
第二节 禁止毁钱和限制储藏
第三节 钱禁的效果及评价
第四节 关于铜钱争夺战
第六章 钱荒现象及官方对策
第一节 钱荒的表现
第二节 钱荒的成因
第七章 铸钱用料、钱文及钱陌
第一节 铸钱用料、成重及盈亏
第二节 钱文
第三节 钱陌
第二编 铜钱
第一章 铜铅锡的供给
第一节 原铜的供给
第二节 铜坑冶的管理、课税和矿铜生产
第三节 胆铜生产
第四节 铅锡的供给
第二章 北宋前期和中期的铜钱铸行
第一节 北宋前期的铜钱铸行
第二节 铜钱铸行最多、铜钱监数量最多的时期
第三章 宋徽宗时期的铜钱
第一节 当十钱首次推向全宋
第二节 推广当十钱的后果及官方对策
第三节 当十钱再贬值
第四节 当十钱的形制及宋徽宗在位时期的铸钱院监
第四章 南宋铜钱
第一节 南宋铜钱的新环境
第二节 南宋铜钱的铸行
第五章 铜钱的购买力
第一节 物价的复杂性
第二节 铜钱自身价值的变化
第三节 北宋时期铜钱购买力的变化
第四节 南宋时期铜钱购买力的变化
第五节 宋代铜钱购买力与前代比较
下册
第三编 铁钱和特殊货币区
第一章 原铁供给、江南福建铁钱及北宋后期铁钱
第一节 铸钱用铁的供给
第二节 宋初江南、福建铁钱
第三节 宋徽宗时期的铁钱
第二章 四川铁钱及四川货币区
第一节 北宋前期的四川铁钱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的四川铁钱
第三节 南宋时期的四川铁钱
第四节 四川铁钱的购买力
第三章 陕西河东铁钱及陕西河东货币区
第一节 陕西钱法的剧变
第二节 宋神宗哲宗时期的陕西铁钱
第三节 宋徽宗即位以后的陕西铁钱
第四节 河东区钱法及河东铁钱
第四章 南宋江北铁钱
第一节 宋孝宗时期的淮南铁钱
第二节 宋光宗以后的淮南铁钱
第三节 京湖铁钱
第四编 纸币
第一章 交子、钱引和川会
第一节 交子的产生
第二节 交子沿革及被钱引取代
第三节 南宋前期的钱引
第四节 南宋后期的钱引和川会
第二章 会子
第一节 会子的创行
第二节 会子的界
第三节 会子的法偿地位
第四节 会价
第五节 会子的称提(上)
第六节 会子的称提(下)
第三章 淮交、湖会、关子及其他
第一节 淮南交子
第二节 湖北会子
第三节 关子
第四节 几种影响较小的纸币
第四章 纸币的管理与形制
第一节 纸币的一般管理与形制
第二节 纸币防伪问题
附录 第七十至七十九界钱引用印图案等情况表
第五编 金银
第一章 金银的供给
第一节 黄金的开采和冶炼
第二节 白银的供给
第二章 金银的货币职能
第一节 金银在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第二节 赋税中的金银及金银的法偿地位
第三节 金银用于官方支出
第四节 金银用于民间支付和储藏手段
第三章 金银形制、购买力、金银禁及金银的地位
第一节 金银的计量与形制
第二节 金银的购买力及与其他货币的比价
第三节 金银禁
第四节 金银在宋代的地位
参考文献
著作及论文
作者相关著作和文章
征引文献(古籍)
后记
……
文摘 书摘
五 与宋朝有联系的外国货币
这里讲与宋朝有联系的外国,是指见于宋元文献记载,与宋朝有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往来的中国境界以外的国家。以下叙述中,只征引汉文古籍,因为汉文古籍中有记载,大抵表明当时的宋人有所了解,从而表明宋朝当时有可能受其影响。
先看日本。《宋太宗实录》卷二九载,太平兴国九年(雍熙元年)三月乙卯,“日本国僧裔然与其徒五六人自其国至……自云……[本国]交易用钱,其文曰‘乾德大宝’……东粤则产黄
金,西别岛生白银,为国贡赋”。“乾德大宝”,《宋史》卷四九一《外国传》作“乾文大宝”。《诸蕃志》卷上《倭国》所记同。而《宋史》校勘记云:“日村上天皇天德二年(公元九五八年)三月铸造‘乾元大宝’,此处‘文’字疑为‘元’字之误。”
再看朝鲜和韩国。高丽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派御事民官侍郎郭元来宋,“郭元自言:本国……方午为市,不用钱,第以布米贸易”。但到了元丰六年前后,高丽已由用“布、米”变化用“银、米”,即所谓“贸易亦用银、米,而不用钱”。《宋史》卷四八七《外国传》记载大约相当北宋后期的高丽的情况,言:“少丝蚕,匹缣直银十两”。以银计价,也说明银是当时高丽的货币。但同时又记,高丽“崇宁(北宋年号)后,始学鼓铸,有‘海东通宝’、‘重宝’、‘三韩通宝’三种钱,然其俗不便也”。
再看当时越南。占城“互市无缗钱,止用金银较量锱铢,或吉贝锦定博易之直”。又《通考》卷三三0《四裔考》引《桂海虞衡志》记:“[安南]不能鼓铸泉货,纯用中国小铜钱。”
在其他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大多数址以命银为货币的。如《岭外代答》卷二《外国》载眉路骨国,“以金银为钱”。《宋史》卷四八九《外国传》载丹流眉国,“贸易以金银”。又记三佛齐国,“无缗钱,土俗以金银贸易诸物”。赵汝适《诸蕃志》卷上则言其“无缗钱,止凿白金贸易”。同书又记苏吉丹国,“民间贸易,用杂白银凿为币,状如骰子,上镂番官印记。六十四只准货金一两。每只博米三十升,或四十升至百升。其他贸易悉用是,名曰‘阁婆金”’。凌牙斯加国,贸易时以货物“准金银,然后打博。如酒壹蹬准银一两,准金二钱;米二蹬准银一两,十蹬准金一两之类”。南毗国(即麻离拔国),赵汝适言其“凿杂白银为钱,镂官印记,民用以贸易”。《岭外代答》卷三《外国》则谓其“以金银为钱”。赵汝适又记其属国故临国,“交易用金银钱,以银钱十二准金钱之一”。记注辇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