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页码:36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807524618
条形码:978780752461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衣养万物:道家道教生态文化论》内容简介:带着难以名状的浮躁与烦恼,逃离钢筋与水泥构建的城市丛林,在绿茵茂林的原野丛林,在云鹤出没的白云深处,也许刹那间你会眼前一亮,忽见万紫千红之中,恍兮惚兮之间,有半堵红墙,几片青瓦,一缕香烟,几声晨钟,在“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日道……”的持诵声中,道韵清悠,琴音淡远,如天籁之玄雅,似慈云之氤氲,哦!原来这是一座道教的宫观,那悠长瑞祥的吟唱,将我们引入了明净的世界。
作者简介 李远国,1950年10月生于成都。1981年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从事中国哲学、中国道教研究。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兼任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客座教授。著有《道教气功养生学》、《中国道教气功养生大全》、《道教与气功:中国养生思想史》(日文版)、《道教法印秘藏》、《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主编《中华道藏》第18册、第33册、第34册、第35册、第39册、第40册、第41册。在《世界宗教研究》、《道教学探索》、《道家文化研究》、《哲学》、《宗教学研究》、《中国宗教文化》、《中国道教》、《宗教哲学》、《中国史研究》、《东洋文化》(日本)、《道教源泉》(美国)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陈云,湖北襄阳人,1978年生。200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目前任职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哲学、宗教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中华文化论坛》等刊物发表文章十多篇。
编辑推荐 《衣养万物:道家道教生态文化论》是由巴蜀书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被褐怀玉的哲人及其学派
第一节 老子的生平及其事迹
第二节 从史官、隐士到道家学派
第三节 秦汉之际的道家学说
第四节 从黄老道学至道教之演变
第二章 千古智慧的源泉——大道论
第一节 天道、人道之辨
第二节 老子之道的哲学理解
第三节 西方宗教与文化中的道
第三章 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
第一节 宗无为与法自然
第二节 辅万物之自然
第三节 天道自然与万物为
第四节 自然的沦落与道的启示
第四章 衣养万物的宇宙法则
第一节 大自然是人类永远的导师
第二节 天地与我并生的理念
第三节 深刻美妙的生态智慧
第五章 天人和合的生养体系
第一节 得一与和合
第二节 赤子与婴儿
第三节 道德与和合
第六章 三才相盗的生态系统
第一节 极天人蕴奥的《阴符经》
第二节 人天互法与三才相盗
第三节 观时盗机法自然
第四节 善握天机促造化
第七章 重人贵生的大乘理念
第一节 出生人死与深根固柢
第二节 好生恶杀与慈心物命
第三节 大地伦理与深生态学
第八章 生态女权主义中的“道
第一节 以道为本的生态关怀
第二节 尚雌重柔的原则
第三节 尊崇女性的传统
第九章 身心并重的健康观念
第一节 阴阳和合与三宝同炼
第二节 形神互依与身心合
第三节 性命双修与道德圆满
第四节 自主命运与神仙信仰
第十章 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 甚爱多藏与见素抱朴
第二节 清静无为与少私寡欲
第三节 真常之道与朴素行持
第十一章 常善救物的慈悲心怀
第一节 善利万物与长乐国土
第二节 审详物种与尽其物用
第三节 自然崇拜与环境保护
第四节 德及微命的道家真人
第十二章 洞天福地与环境保护
第一节 领域广阔的洞天福地
第二节 十大洞天的生态状况
第三节 五岳崇拜中的环境知识
第四节 深研地理水文的成果
后记
……
序言 带着难以名状的浮躁与烦恼,逃离钢筋与水泥构建的城市丛林,在绿茵茂林的原野丛林,在云鹤出没的白云深处,也许刹那间你会眼前一亮,忽见万紫千红之中,恍兮惚兮之间,有半堵红墙,几片青瓦,一缕香烟,几声晨钟,在“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日道……”的持诵声中,道韵清悠,琴音淡远,如天籁之玄雅,似慈云之氤氲,哦!原来这是一座道教的宫观,那悠长瑞祥的吟唱,将我们引入了明净的世界。
那些师法自然、依势造型的宫观,和因宫观而闻名的自然山水,钟天地之毓秀,浸大道之神韵,珠联璧合,坐落在湖海河畔、山水胜处,构成一处处休憩佳境、旅游胜地,把中华古老的大地装缀得非常典雅美丽。而位于城镇的仙琳道观,造山水于庭院,植修竹于阶前,于闹市中取静,隔断尘嚣,使人在半亩园中,顿生回归自然、清虚玄远的情感。
文摘 作为汉初国家统治思想的黄老学说,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更是包括政治、宗教在内的政教一体的设施和制度。围绕这政教一体的制度,学者们以传统的宗教教义和治国之道为基础,以老子学说为灵魂,创立了一整套学说。其后道教的创始人张陵、张角所继承的就是这样一种政教一体的制度和学说。从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黄帝四经》来看,黄老学派的确是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并有所发展、改造,它是先秦道家的殿军。它的产生标志着由老子开创的道家,已走向了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道路。黄老学派将老庄难以捉摸的“道”,转变成了可以把握的“道”。他们讲道法结合,提出“道生法”的观点。
老子哲学以道论为核心,其道无形无象,超越经验的界域,《黄帝四经》亦视道为无形无象的超验存在;老子的道是天地万物和人世的主宰,《黄帝四经》用“万物莫之能令”表达道的至上性,用“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提炼道、物的决定与服从关系;老子否定了天地的神学意蕴,《黄帝四经》则否定了天地的主观色彩和道德属性。道是人类和自然界的最后根据、最高主宰、唯一准则。因此治理天下必须“以道莅天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黄帝四经》亦日: “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①并在此哲学框架下,吸纳法家的思想,以“道生法”的本原模式赋予法律产生的客观性和法律存在的权威性:“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②因此《黄帝四经》中所说的无为、执道,实质是任法,故其日:“是非有分。
后记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便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与生态保护。1993年6月,我创办了一份《气功与环境》杂志,成立了中国西部最早的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国际环境教育中心:绿色文明俱乐部”,发起了名为“为了唯一的地球”的全国签名运动,迅速征集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签名80余万份。之后又与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张兴发合作,撰写了《道法自然:道教与环境保护》,并发表了一批关于道教生态思想的论文,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与好评。
本成果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重点项目。其中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为李远国撰写,第八章为陈云撰写。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香港飞雁洞佛道社等单位的支持,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