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码:228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7220061684
条形码:978722006168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宗教与世界丛书
外文书名:The Unknown Christ of Hinduism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描述了印度教——基督教在本体论和生存论层面的相遇,而后论述了印度教和基督教信仰之间在教义关系上的互补问题,并介绍了一个吠檀多信条与一个基督教教条相遇的实例。
媒体推荐 序言
此书一直受到误解。
它最初是作者雷蒙潘尼卡(RaimonPanikkar,1918~ )在罗马拉特兰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1964年首次出版,1981年出版增订本。据一般学者的看法,旧版具有宗教包容主义特征,新版则属于多元主义类型的著作。但潘尼卡本人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新旧版尽管有变化,但在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和连贯的。他在新版导论中说,他目前的态度虽然要激进得多,但出于对宇宙节律和历史节律的尊重而保留曾经经历的中间步骤,抵住了对旧版进行全盘改写的诱惑。他把新版的意义确立为为处于危机时期的人们“提供这样一个例子:转变,而不是全然决裂,连续,而不只是拖延”(本书边码第xi页)。
此书在为潘尼卡赢得极大声誉(有人将他整合印度智慧与基督教的工作和圣保罗将犹太一基督教与希腊精神相结合以及托马斯阿奎那将亚里斯多德哲学纳入基督教相媲美)的同时,
也招来激烈的批评和严重的误解。德萨(Francis X. D'sa)认为,绝大部分批评者都没有理解潘尼卡的基督概念,更不清楚他要提出的观念。潘尼卡本人则明确说:“对此书的否定性批评大多来自一种狭隘的、片面的和纯历史的观点——确切地说,来自关于这一奥秘(指基督的奥秘。——译者)的流行的小信条观念”(本书边码第20页)。
在理解潘尼卡的基督概念之前,先对他作为一代跨文化思想大师的成长背景和思想背景作一简单介绍或许是有帮助的。潘尼卡来自一个双重传统的家庭:其父为印度教徒,其母为天主教徒。他在两大传统的滋养下成长,后来又深入佛教传统,对世俗主义也有深刻的理解。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跨文化冒险之后,他宣称自己既是一个印度教徒,又是一个基督徒,是佛教徒,也是一个世俗的人。作为一个进取不懈的“宇宙修士”(ccxsmic monk),他以自己的生命分享了人类的四大传统;作为一个热情执着的学者,他把跨文化、跨宗教的研究和理解当作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年过八旬的潘尼卡如今可谓是硕果累累,有人称他是在“第二个轴心时期”大获丰收的先驱人物。
在潘尼卡的跨文化事业中,关于基督教在新时期的自我理解问题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课题。如今基督教在一个多元文化处境中面临挑战。它先前对自身与其他宗教之关系的种种理解也面临破产。在此背景下,潘尼卡以一个跨文化的基督教神学家的身份担负起重任。在《印度教中未知的基督》一书中,他就是以基督教的核心象征基督为主题,以基督教和印度教的相遇为个案展开跨文化探讨的。
众所周知,提据基督教神学,基督是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和圣灵)中的第二位格。这一神学表述的意蕴是什么?潘尼卡认为,圣父不可知,是永恒的沉默,而基督是惟一中保,人通过基督与上帝接触。在此,潘尼卡在基督与历史的耶稣之间作出了重要区分。他说,耶稣是基督,但基督不是耶稣,也就是说,基督不等于耶稣。这一区分是有本体论依据的:基督作为一个奥秘,并没有也不可能为历史的耶稣所穷尽,他永远有着不为人所知的一面(所以潘尼卡把他称为“未知的基督”)。
……
目录
序 言
导论
第一节 已传授下来的(traditum):历史的负担
第二节应传授下去的(rradendum):未来的挑战
第一章相遇
第一节寻找相会点
……
文摘 书摘
现在印度教并非总是采取我们将要描述的态度。尽管这一态度是典型的印度教特征,但它尤其是现代印度教的特征。印度教诸传统在过去都以各自方式认为,其他信仰的追随者都处在相对较低的层面,但同时承认他们都处于通向同一终极目标的途中,这一目标的最终启示是湿婆或克里希那。《薄伽梵歌》上说,所有的崇拜最终都指向克里希那,是他把所有宗教行为带向完满,即便那些行为是奉献给其他诸神的。因而,如果我们遵循这些教导和其他宗派的类似教导,那么我们就会到达被称为克里希那或湿婆的印度教相会点,但如上所说,没有一个为所有印度教徒普遍接受的象征。
然而,今天的印度教徒普遍确信所有宗教就它们引导人们走向完美而言都是好的。所以,他们欢迎作为另一宗教的基督教,视之为自己宗教的妹妹。他们倾向于接受基督教,甚至与之联合,倘若基督教同意放弃其排外性以及因排外性而来的自称是最可靠宗教的宣称。如果这些印度教徒宣称他们的宗教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影响范围更广,那么这是在神学教义和神秘意识领域的宣称;但这种优越性——就如作为姐姐的优越性—在这关系中只是次要的特征。
印度教徒抵抗基督教,所要维护的是印度教成为他们的宗教的权利,即印度教对他们来说是永恒达磨的最完美表达。由于印度教本身只是一个由通向终极者的许多不同方式构成的松散的混合体,不同方式之间在理论上通过吠陀权威传统相联,在实践上通过一组共同信念相联,又由于至少在一种现代形式中它承认非吠陀宗教也是通向同一终极者的合法方式,它觉得这一事实几乎无法理解:其他宗教不能接受这一立场,它们拒斥、否定印度教真诚而合作的态度。印度教徒发现,根据基督教的观点,基督教就是通向实现的道路,而印度教徒肯定:“一条是我的路,另一条是你的路一我们的启示是同一的,我们的终点是同一的,但这必定是一个充满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世界——接受上天所赋予的,沿着你的道路走到终点吧。”这是一种普遍的态度,在以下这一事实中也可见到:在实践层面,印度人已以种姓制度创立一个体制,这体制明确反映人的不同本性。在其中(至少在理论上)每个人都通过履行最适合其本性的职责发挥他在宇宙中的功能。可以说,这一种姓制度在与其他宗教的相遇中是受拒斥的。每一个宗教含蓄地被理解为一个独立的种姓(对印度教来说在理论上没有消极的含义),在其中个人通过实现其职责达到他的目标。“无论我们的种姓和达磨可能是什么,我们都会最终相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