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页码:867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7507528359/9787507528350
条形码:978750752835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0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大全集
套装数量:2
图书品牌:中智博文
内容简介 《中华药膳纲目大全集(套装上下册)(珍藏本)(超值白金版)》包括了:《中华药膳纲目(上)》、《中华药膳纲目(下)》。内容简介:《中华药膳纲目》终于与读者见面了,首先要感谢唐码书业(北京)有限公司及华文出版社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广大读者,感谢为笔者提供写作方便的朋友,还要特别感谢热心题词的各级领导、专家教授。
我国历史上,早在2000多年以前,《黄帝内经》就对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进行了专门论述,书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食之,以补精益气。”在古代,药物和食物是分不开的,《神农本草经》收载了许多治病与养生皆宜的品种,如大枣、薏苡仁、芝麻、山药、莲米、核桃、龙眼、百合、蜂蜜等。 药膳,古代称为“食疗”、“食治”、“食补”等。我国著名医药学家,如张仲景、孙思邈、孟诜、陈直、忽思慧、李时珍、王孟英等,都曾对药膳有过论述。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一书中设药膳专篇《食治门》,认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忽思慧曾著药膳专著《饮膳正要》,深刻地阐述了养生之道,特别是饮食与保健的辩证关系。陈直曾著老年保健专著《养老奉亲书》,说:“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贵不伤其脏腑也。” 现代药膳疗法是在古代“食疗”、“食治”、“食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什么是药膳呢?笔者给它下的定义是:“在中医学和烹饪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物与食物相搭配,经过烹饪加工制作出来的能防病、治病,且色、香、味、形兼具的美味保健食品。”总而言之,药膳可以取得“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效果。
编辑推荐 《中华药膳纲目大全集(套装上下册)(珍藏本)(超值白金版)》是由华文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绪论 药膳源流
第一章 药膳食疗发展史略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食疗
第二节 汉唐时期的食疗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食疗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食疗
第五节 近现代时期的食疗
第二章 药膳理论综述
第一节 药膳的基本特征
药膳及其特点
中国药膳学分类
药膳学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 药膳的中医基础
食疗与中医食疗学
古代对药膳疗法的认识
藏象与药膳
阴阳五行在药膳中的应用
中医整体观念在药膳中的应用
第三节 药膳的治病原理
药膳与疾病
药膳与气、血、津液
药膳对脏腑的治疗
药膳与四时所宜
施膳重“四因
药膳配药方法
药膳治疗方法
滋补药膳与方剂
保健药膳与方剂
脏器疗法与方剂
第四节 药膳性味对五脏的影响
药物的性能
食物的性味
古代对性味与五脏的认识
五宜五补与四季五补
五味所补
五味所宜
五味所伤
五脏所禁
五谷以养五脏
五果以助五脏
五畜以益五脏
五菜以充五脏
上篇 药膳原料及烹制
第一章 药膳常用物常识及类别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知识
中药的来源
中药的资源分布
中药的命名
中药的鉴定方法
第二节 药物的炮制
中药的炮制发展概况
炮制的目的和意义
药物炮制常用辅料
药物炮制方法分类
药剂的提取方法
粉剂的制作方法
晶体的制作方法
中药炮制的现代研究
炮制对药物性能的影响
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第三节 药物的用法
药物的相宜配伍
药物的配伍禁忌
药物的用量和用法
第四节 药膳常用药物类别
补益药
泻下药
清热药
芳香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祛风湿药
温里药
开窍药
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
理气药
理血药
消导药
化痰止咳药
收涩药
驱虫药
解表药
其他药物
第二章 药膳用食物
第一节 粮食类
第二节 动物类
第三节 蔬菜类
第四节 果实种子类
第五节 调料类
第三章 药膳烹饪
第一节 药膳烹调概述
药膳烹调的特点
药膳烹调制作要求
药膳初步加工知识
药物与食物的结合形式
药物和食物的配伍禁忌
药膳的成形和调味
烹调药膳的多种技术
第二节 药膳原料的加工
药膳用刀工艺
制作刀具及墩板
药膳制作刀法
药膳刀工的变化
鲜活原料的加工
干制品的加工
干品的泡发方法
原料形状的加工
药膳出料与取肉
食品雕刻知识
配菜目的和要求
配菜原则、方法与药膳命名
冷菜制作与热菜装盘
第四章 药膳烹饪工艺
第一节 炖
第二节 焖
第三节 蒸
第四节 煮
第五节 熬
第六节 炒
第七节 卤
第八节 炸
第九节 烤
第十节 烧
第十一节 冒
第十二节 煲
第十三节 熏
第四节 煎
第五节 贴
第十六节 烹
第十七节 熘
第十八节 爆
第十九节 扒
第二十节 烩
第二十一节氽
第二十二节涮
第二十三节拔
第二十四节腌
第二十五节泡
第二十六节拌
第二十七节酱
第二十八节汤
第二十九节饭粥
第三十节面食
第三十一节糖果
第三十二节药酒
第三十三节饮料
中篇 养生保健药膳
第一章 五脏调养药膳
第一节 养心药膳
第二节 养肺药膳
第三节 调脾养胃药膳
第四节 养肝药膳
第五节 养肾药膳
第二章 美容美体药膳
第一节 乌发药膳
第二节 明目药膳
第三节 润肤药膳
第四节 美白药膳
第五节 祛痘药膳
第六节 祛斑药膳
第七节 祛皱药膳
第八节 瘦身药膳
第三章 滋补强身药膳
第一节 补脑安神药膳
第二节 增强记忆药膳
第三节 镇静安眠药膳
第四节 补血益气药膳
第五节 理血理气药膳
第六节 滋阴壮阳药膳
第七节 强筋壮骨药膳
下篇 常见疾病调理药膳
第一章 常见小儿小疾病
第一节 流涎药膳
第二节 厌食药膳
第三节 疳积药膳
第四节 虫症药膳
第五节 腹泻药膳
第六节 遗尿症药膳
第七节 百日咳药膳
第八节 营养不良药膳
第九节 肥胖症药膳
第十节 益智强身药膳
第二章 常见神经系统与精神疾病
第一节 抑郁病药膳
第二节 失眠病药膳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药膳
第四节 神经衰弱症药膳
第五节 老年痴呆症药膳
第六节 防性神经功能减退药膳
第七节 三叉神经痛药膳
第八节 坐骨神经痛药膳
第九节 肋间神经痛药膳
第十节 面神经炎药膳
第十一节 多发性神经炎药膳
第十二节 震颤麻痹药膳
第十三节 周期性麻痹药膳
第三章 常见感觉器官疾病
第一节 急性结膜炎药膳
第二节 青光眼药膳
第三节 白内障药膳
第四节 夜盲症药膳
第五节 耳病药膳
第六节 接触性皮炎药膳
第七节 湿疹药膳
第八节 荨麻疹药膳
第九节 牛皮癣药膳
第十节 皮肤瘙痒症药膳
第十一节 酒渣鼻药膳
第十二节 神经性皮炎药膳
第十三节 带状疱疹药膳
第四节 扁平疣药膳
第五节 白癜风药膳
第十六节 脱发症药膳
第四章 常见消代系统疾病
第一节 食道癌药膳
第二节 开胃消食药膳
第三节 急性胃炎药膳
第四节 慢性胃炎药膳
第五节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药膳
第六节 胃下垂药膳
第七节 胃酸过多症药膳
第八节 胃酸过少症药膳
第九节 胃癌药膳
第十节 润肠通便药膳
第十一节 急性肠炎药膳
第十二节 慢性肠炎药膳
第十三节 痢疾病药膳
第四节 痔疮药膳
第五节 便秘病药膳
第十六节 直肠癌药膳
第十七节 急性病毒性肝炎药膳
第十八节 慢性病毒性肝炎药膳
第十九节 乙肝病药膳
第二十节 中毒性肝炎药膳
第二十一节脂肪肝药膳
第二十二节肝硬化药膳
第二十三节肝癌药膳
第五章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感冒药膳
第二节 咽炎药膳
第三节 腮腺炎药膳
第四节 鼻咽癌药膳
第五节 喉癌药膳
第六节 止咳化痰药膳
第七节 急性支气管炎药膳
第八节 慢性支气管炎药膳
第九节 肺炎药膳
第十节 肺结核病药膳
第十一节 肺癌药膳
第六章 常见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 冠心病药膳
第二节 心律失常药膳
第三节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药膳
第四节 高血压病药膳
第五节 高脂血症药膳
第六节 脑血管硬化药膳
第七节 贫血病药膳
第八节 出血症药膳
第九节 白血病药膳
第七章 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一节 糖尿病药膳
第二节 甲状腺肿大
第三节 甲状腺癌药膳
第四节 痛风病药膳
第八章 常见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 清热利尿药膳
第二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药膳
第三节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药膳
第四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药膳
第五节 类脂质肾病药膳
第六节 间质性肾炎药膳
第七节 肾结石药膳
第八节 尿路感染药膳
第九节 膀胱癌药膳
第九章 常见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一节 痛经药膳
第二节 月经不调药膳
第三节 乳腺炎药膳
第四节 乳腺癌药膳
第五节 子宫癌药膳
第六节 不孕药膳
第七节 妊娠反应药膳
第八节 妊娠肿胀药膳
第九节 催乳药膳
第十节 妇女绝经期综合征
第十章 常见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一节 阳痿药膳
第二节 阴茎异常勃起药膳
第三节 缩阳症药膳
第四节 阴冷药膳
第五节 早泄药膳
第六节 遗精、滑精药膳
第七节 不射精药膳
第八节 前列腺炎药膳
第十一章 常见运动系统疾病
第一节 骨质增生病药膳
第二节 骨质疏松病药膳
第三节 风湿病药膳
第四节 祛风除湿药膳
第五节 类风湿药膳
附篇 燕鲍翅肚参药膳
第一章 燕鲍翅肚参药膳概述
第一节 燕鲍翅肚参药膳的特点
第二节 燕鲍翅肚参药膳的分类
第三节 燕鲍翅肚参的烹饪方法
第二章 燕鲍翅肚参药膳原料
第一节 燕窝的来源、分类、鉴别及保藏
第二节 鲍鱼的来源、分类、鉴别及保藏
第三节 鱼翅的来源、分类、鉴别及保藏
第四节 鱼肚的来源、分类、鉴别及保藏
第五节 海参的来源、分类、鉴别及保藏
第三章 燕鲍翅肚参的涨发
第一节 燕窝的涨发
第二节 鲍鱼的涨发
第三节 鱼翅的涨发
第四节 鱼肚的涨发
第五节 海参的涨发
第四章 燕鲍翅肚参药膳鲜汤的制作
第一节 鲜汤的种类
第二节 鲜汤的制作
第三节 专门鱼翅汤与鲍汁的制作
第五章 燕鲍翅肚参药膳的制作
第一节 燕窝药膳的制作
第二节 鲍鱼药膳的制作
第三节 鱼翅药膳的制作
第四节 鱼肚药膳的制作
第五节 海参药膳的制作
……
序言 《中华药膳纲目》终于与读者见面了,首先要感谢唐码书业(北京)有限公司及华文出版社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广大读者,感谢为笔者提供写作方便的朋友,还要特别感谢热心题词的各级领导、专家教授。
我国历史上,早在2000多年以前,《黄帝内经》就对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进行了专门论述,书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食之,以补精益气。”在古代,药物和食物是分不开的,《神农本草经》收载了许多治病与养生皆宜的品种,如大枣、薏苡仁、芝麻、山药、莲米、核桃、龙眼、百合、蜂蜜等。 药膳,古代称为“食疗”、“食治”、“食补”等。我国著名医药学家,如张仲景、孙思邈、孟诜、陈直、忽思慧、李时珍、王孟英等,都曾对药膳有过论述。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一书中设药膳专篇《食治门》,认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忽思慧曾著药膳专著《饮膳正要》,深刻地阐述了养生之道,特别是饮食与保健的辩证关系。陈直曾著老年保健专著《养老奉亲书》,说:“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贵不伤其脏腑也。” 现代药膳疗法是在古代“食疗”、“食治”、“食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什么是药膳呢?笔者给它下的定义是:“在中医学和烹饪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物与食物相搭配,经过烹饪加工制作出来的能防病、治病,且色、香、味、形兼具的美味保健食品。”总而言之,药膳可以取得“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效果。
1980年3月,笔者时任成都市药材公司总经理,成都市政府在文化公园举办了物资、花卉展销会,我公司的各类滋补药材,如金银花、牡丹花、芍药花等也参加了展销。一天,我们的展位前来了一位老大娘,开口就要买半斤西洋参。笔者很好奇,就问:“您老买这么多西洋参怎样吃呢?”她说:“泡开水冲洋参茶,打粉做洋参汤圆,还可做洋参炖鸡哩!”会后,笔者在市药材系统16个县级药材公司调查发现,滋补药材销售量大幅增加,而人们购买药材的目的也由治病逐渐向预防、保健转化。于是,笔者遂决定在成都开一家药膳酒楼,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但当时困难重重,无资金、无药膳配方、无药膳烹饪师、无店堂。笔者便组织3个组,分赴北京、广州、敦煌收集药膳配方,并组织青年职工去饮食公司学习烹饪技术,并把成都同仁堂(当时是成药仓库)作为药材基地,还从药材销售款中借了2.8万人民币用来开药膳酒楼。经过几个月的筹备,1980年10月1日,这一新型的、从来无人开过的酒楼开业迎客了。
从此,“药膳”这个词语,有了新的含义,意为“配有中药的菜肴或食品”。这个含义是笔者的首创。有学者说,“药膳”一词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如《后汉书列女传》就有“亲调药膳,恩情笃密”的句子,《魏书》有“灵太后亲侍药膳”的语句,《宋史张观传》中也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为此,笔者特地请教了一些历史学家,他们认为,这个词语不是出现在占代医籍中,而是出现在史籍中,它包含熬药和做饭两个意思,绝不是如今笔者所讲的“药膳”一词的意思。
古代用于食疗的食物与现代药膳不同的地方主要是:第一,古人食用用于食疗的食物以治病为目的,而现代药膳看重保健作用,侧重点在预防疾病上;第二,古代用于食疗的食物制作简单,而药膳制作过程复杂;第三,古代用于食疗的食物不过分强调味道,而现代药膳很讲究口味;第四,古代用于食疗的食物不过分强调菜色,而现代药膳十分看重这一点;第五,古代用于食疗的食物不是商品,是宫廷、家庭自制食品,不出售,而如今的药膳是商品,可以出售。以上五条,是笔者于1980年10月1日创办成都同仁堂药膳酒楼时的总结。
文摘 汉唐时期,是指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王朝以迄隋唐这一段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济、技术、国力较前代有了很大进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名称和单位,统一了货币、法律、服装、历法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焚书坑儒虽对古代文化破坏严重,所幸的是医学、天文学、农学等方面书籍被保留下来。食疗方法上对前代的传承也没有中断,相反,由于交通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中药材,如麝香、羚羊、犀角和海南的龙眼、槟榔等,陆续被内地医生采用;东南亚国家的药材,也不断运来我国,既丰富丁中药宝库也为食疗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 东汉时期,出现许多名医。《伤寒杂病论》一书的作者张仲景就是其中卓越的代表。不仅在医学上张仲景贡献卓著,在我国食疗学发展史上,他也是重要人物。他的《金匮要略》中“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个专篇,对“食禁”作了专门阐述,很多理论至今仍有它的实用价值。例如,他说:“凡肉及肝,落地不着尘土者,不可食之。”“肉中有朱点者,不可食之。”“果子落地,经宿、虫蚊食之者,人大忌食之。”等等。张仲景首创的桂枝汤、百合鸡子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许多食疗方剂、菜肴、用以治疗人体多种疾病。这些方剂本身往往体现出他对食疗原则的深刻理解,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是药,羊肉是血肉有情之品,功效并非草木能及,这三者配伍说明张氏已经认识到“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道理。 这个时期,还有我国第一本重要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又名《本经》)。这本书是对我国秦汉时期药物知识的总结,是许多医药学家的成果汇集而成的。书中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据说能轻身延年。中品120种,主养性以应人,有的有毒,有的无毒,是补养和治疗疾病的药物。下品125种,能治病,但多数为有毒药物,不能久服。上品中许多药物还是制作药腊的上等原料,如:人参、天门冬、甘草、干地黄、菟丝子、牛膝、麦门冬、木香、署豫(薯蓣)、薏苡仁、石斛、巴戟天、赤箭、赤黑青白黄紫芝、黄芪、肉松容(肉苁蓉)、续断、决明子、丹参、五味子、沙参、枸杞、茯苓、酸枣仁、五加皮、杜仲、橘柚、阿胶、丹雄鸡、石蜜、牡蛎、海蛤、文蛤、大枣、葡萄、鸡头实、瓜帮、苦菜等。中品中可以用来制作药膳的有:阳起石、葛根、当归、元参、百合、知母、贝母、淫羊藿、茅根、海藻
……